邯鄲武安爲何有大旱不過五月十三民諺

邯鄲武安為何有大旱不過五月十三民諺在民間,在農村,流傳著一句諺語:“大早不過五月十三。”此處所言五月十三,是農曆五月十三日,是端午節一週後之五月十三。記得少時學校放假,為生產隊拾麥子。此時麥子己收,田地有散失麥穗,需拾還歸倉。當時講究顆粒歸倉。這年五月,晴空萬里,烈日炎炎,收割後的五月田野上,赤地百里。多麼希望有一場雨,從天而降呀,澆潤土地,好及時播種,有一個金色豐收的秋天呀。當時雖小,似幸福與否,和生產隊豐收與否相掛。

邯鄲武安為何有大旱不過五月十三民諺

正當與同學感嘆天不下雨,天何時雨之時。只見一老農銀髮飄飄,從跟前走過,聞言朗聲道:“明天下雨。”"明天下雨?"我們大喜,但有疑問。這老農因當過生產大隊長,村上皆稱為郭大隊。年逾古稀,身板硬朗,講文說武,較有才氣。“大旱不過五月十三。”郭大隊用肯定的語氣對我們說。“為啥?”我們幾個同學站起,望著郭大隊,一起大聲的問。“關老爺磨刀。”關老爺磨刀?我們幾個同學暈了。當時上小學,關老爺有點陌生。“明天五月十三,關老爺單刀赴會的日子。”郭大隊扭頭見我們看著他,揚揚手,大聲說:“關老爺單刀赴會的早晨,磨刀了,準備到東吳廝殺。趕緊拾麥子吧,顆粒歸倉。明天要下雨啦。”郭大隊腰板挺直,向北而去。

邯鄲武安為何有大旱不過五月十三民諺

第二天晨,說來也巧,天竟然真的下起了雨。始小雨,淅淅瀝瀝。我們幾個同學高興地在雨中歡呼、奔跑。郭大隊,您真神。繼而大雨傾下,彷彿將長時間積攢的雨一下子傾瀉人間。雨中不能再奔跑了,站在家門口,望大雨如注,房子頂上“水口”急水奔流。“大旱不過五月十三。”民間民諺背後,首先有郭大隊所講的關老爺東吳單刀赴會,行前磨青龍偃月刀故事。磨刀需用水,豈能幹磨?況且關老爺在民間是神一樣或神一級人物,賦予了美好想像,美好傳說。關老爺磨刀,天降甘霖,天助之也。關老爺,關羽關雲長。東吳討要關羽鎮守荊州不成,孫權、張昭、魯肅、呂蒙定計,邀請關羽到東吳赴宴會。若聽從勸說,將所“借”荊州歸還東吳,還則罷了;若是不聽,則於酒席宴會上將關羽殺之,然後趁勢奪取荊州。此宴會,似“鴻門宴。”但關羽慷慨應諾,約於五月十三日赴會東吳。關羽自是知東吳宴無好宴,但藝高人膽大,只領周倉,扛上大刀,單刀赴會。這便是《三國演義》上膾炙人口的“關雲長單刀赴會”之情節。再是五月十三,將過半年,你老天爺總不能老是不下雨吧。要是這樣,天河還不得氾濫?天宮還不得水淹?這裡面似有對老天爺久不下雨的一種些許慍怒,還有似是一種小堵氣。

邯鄲武安為何有大旱不過五月十三民諺

第三應是借關老爺磨刀赴會日子,祈盼老天爺快降甘霖,以及時“撒花點豆”的一種心願與嚮往,似也含著一種安慰與準備。“大旱不過五月十三。”這句民諺在民間、在農村廣泛流傳著,應是包含有一定科學道理,美好的想象與希望。2018年10月23日寫成(原創)於小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