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甘薯高產高效競賽合陽驗收現場會暨合陽甘薯產業現場會召開

金秋十月,“合陽紅薯”喜獲豐收。10月18日上午,以山西省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武宗信為組長,第八屆“億豐年杯”全國甘薯高產高效競賽現場驗收專家組一行五人蒞臨合陽,對該縣黑池西休示範田的紅薯進行現場驗收,並對園區建設、產業發展進行培訓指導。

參加第八屆全國甘薯高產高效競賽現場驗收的專家分別為國家甘薯體系山西省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武宗信所長;國家甘薯體系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棉花副所長張振臣;國家甘薯體系商丘市農科院副院長楊愛梅;國家甘薯產業體系寶雞綜合試驗站站長、陝西省甘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劉明慧;渭南市種子管理站站長劉新江。渭南市農技中心、渭南市農技站等部門相關負責人,該縣城關、新池、黑池、百良鎮等主管農業的副鎮長、農辦主任,甘薯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成員等近200人現場觀摩學習。

當日下午15時許,專家組一行來到合陽縣農技中心甘薯綜合試驗及高產示範方田,通過實地察看方田規劃、觀摩結構佈局、測驗紅薯品質方式方法,對照競賽細則,進行現場驗收。

據瞭解,本屆“億豐年杯”高產高效競賽設置優質食用組和高澱粉組兩個競賽單元。競賽規則對紅薯種植規模、生長天、畝產量數等均設有具體技術指標。規則規定,優質食用組競賽量測,紅薯連片種植同一品種面積不低於5畝,競賽田生長期不超過130天,超過天數按比例扣減產量。澱粉組連片種植同一品種面積不低於5畝,競賽田生長期不超過150天,超過天數按比例扣減產量。專家根據小區整體紅薯薯形、薯皮色澤、光滑度、薯塊均勻度以及市場可能的接受度打分。鮮薯現場產量測定方法為,專家組隨機取樣5點,參賽單位推薦不超過3點,專家隨機確定不低於2點,取樣點四邊間距不低於20米,取樣面積不低於5行、25平方米。驗收專家分別從紅薯產量、外觀品質、商品薯率、澱粉品質等方面進行嚴格細緻量測。指定專家根據收穫後7天澱粉含量、褐變程度、纖維含量、澱粉粘度、可溶性糖含量測試打分,高分者獲獎。

合陽紅薯種植歷史悠久,是當地的傳統產業,2015年被列為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近年來,合陽縣委、縣政府立足優勢、搶抓機遇,走農業供給側改革之路,充分利用“國家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品牌優勢,大力發展“曙光薯農”等有機紅薯產業,並把發展紅薯產業與全縣精準扶貧、電子商務發展、招商引資及鄉村旅遊等工作相結合,把紅薯產業做成興縣富民、脫貧攻堅、一鎮一品的主導產業,成為富一方百姓的“金疙瘩”。他們引進、培育的秦薯5號不僅可鮮食、蒸烤,又能澱粉兼用,已作為主導品種大力推廣,並在市場上頗受歡迎。由黑池鎮北雷村農民培育出來的“北雷紅”以及秦薯9號、濟薯26作為鮮食蒸烤型補充品種進行全力推廣。截至2018年,該縣紅薯產業基地種植面積已達4.5萬畝,建設綠色紅薯生產基地1萬畝。同時,該縣樹立三產融合發展意識,大力發展紅薯生產、加工、銷售服務。如今,“合陽紅薯”“合陽粉條”已成為大家走親訪友的佳品。

驗收結束後,劉明慧專家現場為大家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技術培訓會。他從園區規劃、產業發展、育苗栽植、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進行了具體指導和講解,讓與會人員受益匪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