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蘇霍姆林斯基誕辰一百周年|肖甦:走進「活的教育學」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一百周年|肖甦:走进“活的教育学”

本文約6000字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一百周年|肖甦:走进“活的教育学”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一百周年|肖甦:走进“活的教育学”

肖甦

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8 年是B.A. 蘇霍姆林斯基誕辰一百週年,為紀念這位世界級教育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17 年10月20日第39次大會通過決議,號召2018年開展世界性的B.A. 蘇霍姆林斯基誕辰100週年紀念活動。

蘇霍姆林斯基對中國基礎教育界的影響尤其突出,他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影響了中國幾代教育人。《中國教師》雜誌發起教師徵文活動,探討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展開“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做教師”的話題討論,既是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號召,更是為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自發自覺學習教育大師思想提供一個有意義的交流平臺。

這也印證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烏克蘭國家教育科學院院士O.B. 蘇霍姆林斯卡婭教授的判斷:“我相信,即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沒有做出這個決議,中國的教師們也會記住這個特殊的日子,並展開紀念活動。”

01

常讀常新的蘇霍姆林斯基

本次徵文的主題是“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做教師”,那麼,蘇霍姆林斯基又是一位怎樣的教師,如何做才是蘇霍姆林斯基眼中的合格教師呢?

首先,真正的教育要走進孩子的心靈,教師必須關注孩子的精神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熱愛教師職業不僅是以真心愛孩子為基本起點,還必須要走進孩子的心靈,關注並影響他們的精神生活。他指出,教育——這首先是教師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經常接觸。“教師的職業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要經常不斷地深入人的複雜的精神世界。”他提醒教育者,沒有愛心,不努力去理解孩子精神世界的人,只配當個教書匠,不可能成為“學生精神上的教育者、指導者”,因為一個孩子的精神面貌,首先因他生活起步的道路上是由一個什麼樣的老師引導而定。

蘇霍姆林斯基不能容忍只關注分數而忽略精神生活的做法,認為這不僅是對學生個體的不負責,也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他申明,“對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持漠不關心的態度,是不可容忍的。精神上的貧乏會導致道德上的空虛和墮落。最嚴重的損失是人的損失,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彌補的”,教育者要最大限度減少損失,首先就要關心人的心靈培養,“不應當把任何一個少年‘推出’校門,當作‘包袱’甩掉,或者給個‘3分’就把他打發走,說什麼‘讓生活去教育他吧’。”“一個人如果在學校裡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進入社會後仍然是個道德粗野的人,他就會給社會帶來危害。”

轉回中國教育現場,在考試成績的指揮棒下,“學霸”與“後進生”都同樣身份鮮明。在初三年級,成績排名第2的學生殘忍殺害了排名第1者只為成就首席“學霸”願望;同為高中學霸的小A與小C只因聚會時的話不投機,小A重點大學一畢業就趕到北京找到正在中科院讀研二的小C,在小C專門為其接風的飯桌上向他連捅數刀,令其當場死亡。這種惡性事件看似是個案,但是否也在拷問教師們,在忙於教學、忙於檢查知識掌握、忙於提高學習成績的同時,知道學生們在想什麼、他們的精神世界被什麼所左右嗎?誠然,學生的精神成長絕不可能只取決於學校教育,學生的犯罪行為也不可能由教師買單,但關注並影響學生的精神生活必須輸入我們教師的教育理念併成為工作中不可忽視的內容。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一百周年|肖甦:走进“活的教育学”

其次,教師不僅應把孩子當作學生,還要把他們視為未來的父母。

蘇霍姆林斯基的核心教育理念是“教育學首先是人學,必須首先關注人本身”。孩子進入學校成為學生,是開啟人生的一個新階段,隨後他走出學校時將成為一個擁有社會屬性的人,不僅有自己的職業,還必然會擔當社會的另一個角色,——為人父母的角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把小孩子當父母來看待,其實並不是遙遠的事,一個人無論今後成為什麼人,他都將會成為父親和母親。“高明的教育之道,就是善於把不懂事的孩子當作明天的父母來看待。”

在他看來,把孩子視為未來的父母,首先意味著要像尊重每位父親、母親那樣尊重坐在課桌後面的小學生,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並做到師生平等尤為重要。這會使師生關係有一種新的格局,會少許多居高臨下,多許多平等和尊重。

其次,培養合格的未來父母要從培養孩子對待自己親人的態度開始:尊重長輩,珍視親情,熱愛父母,學習他們身上的優秀品德,這種情感是孩子對待他人、對待社會的基礎, 也是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的源頭。

最後,未來的父母只有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具備做大寫的人的高貴品質才可能成為優秀的父母,才能保證未來家庭擁有健康和諧的氛圍,從而保證家庭教育演進的良性循環。

蘇霍姆林斯基就此寫道,“人的全面發展取決於母親和父親在兒童面前是怎樣的人,取決於兒童從父母的榜樣中怎樣認識人與人的關係和社會環境”,要知道,“學校教育過程中產生的一切困難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而“再過二十年,我們的小學生就會領著自己的兒子來上學,就會跟我們一起來思考怎樣更好地教育他”。因此,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教師們,“教育學生怎樣做父母的第一所‘學校’即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對他們進行完滿的道德教育”。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一百周年|肖甦:走进“活的教育学”

第三,人格是教育的基石,教師要在孩子心中留下痕跡。

作為一名把全部心靈和畢生精力都獻給教育、獻給孩子的教師,蘇霍姆林斯基既高度評價教師的職業,也把對教師的要求提到相當的高度。他認為教師是世界上最人道的職業,因為教師是同生活中最複雜、最珍貴的無價之寶——人——打交道; 教師不僅是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的人,而且首先如同孩子父母一樣,是孩子向他學習生活的人。“一個教師要成為教育者,就應該向學生打開通向知識世界的窗口,同時又能觸及他的個性,打動他的思想、情感和良知。”孩子認識世界的主要方法是仿照他們每天見到的那些身邊的人的行為,教師就在這些人中。

可見,教師的人格與個性、學識與技巧對學生教育和影響至關重要。蘇霍姆林斯基由此堅信,“教師的人格是進行教育的基石。教育中所實施的一切——觀點、信念、理想、世界觀、興趣、愛好等的形成,都在教師的人格這個焦點上匯合”,而這些會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反映到學生身上,影響學生的人格與個性的形成。

談及教師人格與個性的教育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有豐富的論述,如“教育學生首先不是靠某種方法或手段,而是靠人格的影響”“教師只有當掌握了最精細的教育工具——道德科學、倫理學的時候,才能成為教育者”“教師個性的教育力量, 取決於‘教書’和‘育人’有機的結合程度”“教會孩子生活——意味著把人類獲取和積累的道德財富從心靈授予心靈”,等等。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一百周年|肖甦:走进“活的教育学”

不過,在涉及教師具體該怎樣影響孩子時,最觸動我的,是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兩個問題及其解答。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一百周年|肖甦:走进“活的教育学”

第一個設問自答:“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在什麼時候進行得最鮮明、最積極、最深刻呢?這就是在教師的情感接觸了學生的情感的時候。”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一百周年|肖甦:走进“活的教育学”

他指出,教師與學生情感接觸的機會很多,但最常見的是在課堂上,因為教師“既在傳授知識,也在教學生思考和生活,培養他的認識和情感”“真正的教育者在講解真理的同時必須培養學生對待真理的態度,點燃他們心中的火花”,否則,知識就只在他的意識的表面滑過,沒有走入他的心靈。

第二個設問自答:教師能否在學生的心靈裡留下痕跡?蘇霍姆林斯基曾表示出這樣一種擔憂,“教育工作中最令人痛心的現象,就是一個教師工作了幾年離開學校後,沒有一個人懷著感激的心情追憶他,他也沒在人們心裡留下任何痕跡”。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這不僅是教師個人的失敗,也是教育的損失,而要避免這種現象,教師必須不懈地完善自我、提高品德修養,用高尚的人格、並從道德層面去影響學生的個性。“要使每一個教師都成為他的學生的榜樣——有高尚的品德修養和豐富的精神生活,熱愛知識,不知疲倦地探求新事物。”他還提醒教師,要成為學生道德上的指路人,並不在於時時刻刻都在講大道理,而在於對人的態度,能為人師表,在於有高度的道德水平。他確信, “誰能喚起學生的人的尊嚴感,能啟發他們去思考人活在世上是為著什麼,誰就能在他們的心靈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跡。”

人格必須用人格來塑造,個性需要用道德來滋養,道德教育不是灌輸大道理而是情感的溝通,是走進心靈,是點燃思考人生和追問真理的心靈之火。蘇霍姆林斯基一直在用思考、用文字提醒教師應當怎樣在學生心靈中留下痕跡;他也始終用自己的真誠與行動豐滿自身人格,勾勒合格教師的形象。

他強調教師要以德性在學生心靈中留下痕跡,他更推崇人要在世間留下痕跡。“人生下來,並不是為了像無人問津的塵埃那樣無影無蹤地消失。人生下來是為了在自己身後留下痕跡——永久的痕跡。”而他本人,恰恰用畢生的奉獻為孩子、為學生、為教育、為世人留下了他永遠的痕跡。

蘇霍姆林斯基總是以通俗、精準、趣味、平實、觸動人心的語言將其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呈現在自己的教育著作中。研讀這些著作,總有一種置身於教育現場、可以與其對話、與其共鳴的親切感,我們用“常讀常新”“常讀常悟”來概括讀後感一點不為過。研讀這些著作,我們可以獲得一系列關鍵的感悟詞彙:喜歡,——其生動的描述能讓人喜歡上教育;思考,——其議敘結合的豐富內容能促使人不由自主地思考教育問題;發現,——其關於教育現象與本質的娓娓道來能讓人發現教育中的美、教育中的問題;創造,——教育家用經驗與智慧建構的教育現場能引起人強烈的參與、對比、探究和創造的慾望……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一百周年|肖甦:走进“活的教育学”

02

超越時空的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用不懈的理論探索成就了全面和諧發展教育學體系,用豐富的教育實踐打造了一所世界著名的帕夫雷什鄉村學校,用愛心滿滿的奉獻詮釋了一位既睿智理性又感情充沛的教師形象、一位既領導有方又平易近人的“教師的教師”形象。其理論體系的核心凸顯的是人道主義以人為本的人學教育觀,他堅持教育學就是人學,堅持把關注人本身、培養人、培養有德行的人、培養大寫的人作為教育的第一要務、教師的第一要務。

正是其教育觀的獨樹一幟及其解讀的深入淺出,使得他的思想具有廣泛影響力和強大穿透力, 可以跨越地域、跨越時空、聞名於世界, 他的名字在不同的時期、在不同的區域始終響亮。

蘇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在其童年和青年時代在家裡是響亮的,他是家裡備受喜愛的孩子;從教之後在學校是響亮的,他是備受學生愛戴、教師信任的好老師、好校長;在蘇聯後期,儘管有弘揚也有質疑, 他的名字仍然是響亮的,他1970 年去世, 他的很多著作,如《怎樣培養真正的人》《關於全面發展教育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五卷本)及《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三卷本)等都是在20 世紀70 年代末之後由烏克蘭加盟共和國教育出版社、俄羅斯加盟共和國教育出版社、蘇聯教育科學出版社陸續出版的。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一百周年|肖甦:走进“活的教育学”

蘇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從蘇聯走向了世界,東歐一些國家、日本、中國的研究者20世紀50年代末就到訪他的帕夫雷什中學;他本人也應邀到訪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參觀講演。半個多世紀以來,他的著作已經被翻譯成世界各國的59種文字,各種譯著不斷出版、再版、擴印,總髮行量早已超過四百萬冊。在教育家誕辰100週年之際,仍有澳大利亞、德國、日本、波蘭等不同國度的教育研究者撰文紀念他。

從著名的程度來說,自20 世紀80 年代前後起,蘇霍姆林斯基的名字最響亮的地方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陸續翻譯出版了他的幾乎所有著作,很多著作甚至有不同譯者、由不同出版社出版;進入20世紀90年代、21世紀乃至於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這個名字依然響亮、光鮮。無論在城市學校還是鄉村學校,他的《給教師的建議》被視為教師們的案頭工具書,幾乎人手一本。截至2018年5月,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這個單行本發行量已達100.5萬冊,多年來持續創造著外國教育名著發行量的中國之最。毋庸置疑, 蘇霍姆林斯基是中國近1500萬教師隊伍中知名度最高的外國教育家。

蘇霍姆林斯基已誕辰百年,他離開這個世界已近半個世紀,為什麼這樣一個時間空間都距我們遙遠的人說的話、做的事、寫的書,始終仍然被我們熱衷著、崇拜著、研究著、踐行著、創新著?

我以為,其中最關鍵的、最恆久不變的東西是這位教育家思想里人性的東西、本真的東西。正是由於這種人本的東西得以讓教育家的理論與實踐體系超越時空,超越社會制度,穿越種族,超越意識形態。蘇霍姆林斯基不僅僅在其生長的那個時代,不僅僅在他生活工作的那個社會制度環境,而且也在完全與它相反的社會制度中,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對那個時代的人影響廣泛、對現時代的人影響深刻,對未來的影響力度也依然不會弱減。

蘇霍姆林斯基及其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是一個價值無窮盡的教育思想寶庫。 該體系生成於20世紀後期的蘇聯,其彼時產生的廣泛影響自不待言。但我們更加珍視的是其人道主義教育觀、德育觀的現實價值、永恆價值。

就中國教育現實而言,我們不難發現,蘇霍姆林斯基畢生強調的以人為本的和諧發展觀、育人德為先的人學教育思想與實踐對當今我國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極具現實意義。無論是詮釋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質含義,還是拆解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學校實踐操作,亦或是分析道德教育不利導致後果的原因,我們都可以從這位教育大師的“活的教育學”中獲得啟迪。

他堅持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將道德高尚置於首要地位;他主張德智體美勞各育必須相互滲透,告誡教師不僅要講授真理,還要培養學生對真理的態度,將知識轉化為信念;他主張人格必須用人格來影響,教師的人格是進行教育的基石,學生是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面鏡子;他堅信自我教育是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動力,必須喚醒學生內在的學習願望和憧憬幸福人生、爭做好人的願望;他思考家庭教育的意義與潛能,探究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合力……

總之,在培養德行為先、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方面,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遺產是當之無愧的教育百科全書。我們隨時可以從中獲得直接的、形象的、可操作的、可深思的、可展望的、可回味的教育啟迪。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一百周年|肖甦:走进“活的教育学”

蘇霍姆林斯基是世界教育的財富,是中國教師的財富。他既屬於他那個年代,又超越了那個年代,他的教育體系是活的教育學,它雖根植於蘇聯,但湧動於世界,它既會持續發出真理的光芒,又能被後來的探索者們不斷豐富、發揚光大。於我們而言,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做教師,必須是做有時代感和角色感的教師。在時代不斷髮展、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我們需要在把握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內核的前提下,不斷提升本土化創新意識,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從本國、本地、本校、本班乃至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結合自己所處的教育環境、教育經驗、教育問題,自主思考,積極探索,努力創新。

我們的教育不僅物理空間廣大,而且精神空間、探究空間、創造空間同樣廣大。我們既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追隨者,更是努力將其思想創造性付諸當今中國教育實踐的探索者。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一百周年|肖甦:走进“活的教育学”

閱讀推薦

1.重溫經典 | 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

2.重溫經典 | 蘇霍姆林斯基:讓孩子們心裡的詩的琴絃響起來

3.重溫經典 | 蘇霍姆林斯基: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

4.重溫經典 | 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兒童

內容來源 | 《中國教師》雜誌2018年第10期

圖片來源丨網絡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北京師範大學

承辦: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

郵發代號:82-113

國內總髮行:北京報刊發行局

國內統一刊號:CN 11-4801/Z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2-2051

▌合作數據庫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一百周年|肖甦:走进“活的教育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