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觀世音菩薩-斯里斯提坎塔(全)—《極樂之輪:佛教冥想藝術》

“西藏具有最卓越的內在科學文明。”

——羅伯特·悲曼( Robert a.F. Thurman)

紅觀世音菩薩-斯里斯提坎塔

約翰·C.亨廷頓,迪娜·邦德爾

畫家:曼卡機(Mankaji)喇嘛

尼泊爾

1995年到1996年

不透明水彩棉布

高度:149.9釐米,寬度:114.9釐米

私人收藏

紅觀世音菩薩-斯里斯提坎塔(全)—《極樂之輪:佛教冥想藝術》

在尼泊爾,觀世音菩薩呈現一種獨一無二的形象,即斯里斯提坎塔紅觀世音菩薩(Shrishtikanta Lokeshvara),意思是“美麗的世界創造主”。這裡是觀世音菩薩的常見形式(vishva rupa),觀世音菩薩的光芒輻射整個婆羅門的眾神,特別是八方守護神,慈悲為懷,造福眾生。原人(Adi Purusha)的主要觀念是婆羅門系統的基礎。

例如,在毗溼奴派(Vaishnavism),原人是毗溼奴的形態,他在《摩訶婆羅多》向阿朱那(Arjuna)顯露了其常見形式,從而透露他終極婆羅門的身份,他作為一位慈悲為懷的神,能喚醒他人慈悲本性的神。儘管沒有肉體的存在本身,佛教的法身概念(dharma kaya)也有類似的主題。然而,所有的佛陀正是從法身起源的。

紅觀世音菩薩-斯里斯提坎塔(全)—《極樂之輪:佛教冥想藝術》

圖1:本幅畫的圖解

本幅畫中的肖像通過超驗的法身展示觀世音菩薩的共相,儘管他通過喜樂體(samb hoga kaya)的形式展現(圖1)。作為中心神像,紅觀世音菩薩Shrishtikanta用明亮的紅色展示,象徵他與加德滿都谷地的守護神,即拉託紅觀世音菩薩的聯繫。大日如來在頂部中心位置,是法身的喜樂體展示,這裡作為整幅畫的發散源頭。

在這種背景下,大日如來顯示了三個基本的化身。首先,通過阿彌陀佛,他發散出紅觀世音菩薩Shrishtikanta 的常見形態。第二,從本幅畫上方區域中伴隨他的法界曼荼羅(壇場),他發散出其他四個勝者佛像。第三,他發散出三種形態的智慧菩薩,即文殊菩薩:法界文殊師利菩薩(左上),黃文殊菩薩(右上角),和寂靜尊文殊菩薩(Manjuvajra)(底部中心),即尼瓦爾佛教的原始古魯。

在這幅畫中,他的兩側是般若,即葛西妮(Keshini)(有細長的頭髮)和烏帕克西妮(Upakeshini)(有年輕又細長的頭髮)。這些女性佛重申了文殊菩薩很美麗的觀念。對文殊菩薩用不同尋常的紅色進行著色可能是因為,佛教中,常見的金黃色菩薩往往跟阿彌陀佛密切相關,而他的家族(庫拉)顏色是紅色,中心觀世音菩薩也是紅色形態。要理解文殊菩薩的三種形態的完整意義,就要認識到他們本質上是普遍的存有。例如,法界文殊師利菩薩特別被稱作“大日如來本尊”,(Vairochanaatman),黃文殊菩薩是《黃文殊菩薩》經文的體現,法界曼荼羅即源於此,十二臂黃文殊菩薩的手印表明他與所有五尊勝者佛像(五方佛)和金剛砂錘的一致性。最後,寂靜尊文殊菩薩,被認為是原始古魯,他不可能是大日如來之外的其他佛,因為在密宗教義中,五個確定性之一就是,教士一直是大日如來。總之,觀世音菩薩與文殊菩薩的三種形態體現了慈悲和智慧的完整性,表明了完全開悟的本質。

紅觀世音菩薩斯里斯提坎塔基於菩薩的廣受歡迎的形態,即常被稱為千臂諸佛觀世音菩薩(SahasrabhujaEkadashamukha),至少從七世紀或八世紀的藝術和文學中經過證明。斯里斯提坎塔(Shrishtikanta)與其外表非常相似,除了前者是紅色的,顯示更多的手持器具,而且有一個121頭的塔,超過了阿彌陀佛。這些頭分層排列,第一層有21個頭,每升一層少兩個頭,也就是,十九,十七,十五,以此類推,直到變成一個,最後一個是頭骨。小型的阿彌陀佛形成最高元素。整個塔由那伽(蛇)形成的巨型外環圍繞,包括25個單獨的頭,大概是連著一個身體,但身體並沒有顯示出來。

斯里斯提坎塔(Shrishtikanta)第一環的右手呈現贈與的姿態(予願印),而第一環的左手拿著蓮花的莖,蓮花可能大日如來的千瓣蓮花。據畫家所說,這位菩薩有一千臂,由四個同心縝密排列的手臂組成。最裡面一環的手只顯示了蓮花的花苞,第二環和第三環隨意排列,展示了人類和動物的形狀,第四環的手拿著不同的器具。外四環的小手,畫的很仔細,什麼也沒拿,只是簡單地表達了慈悲的浩瀚與釋放。

斯里斯提坎塔(Shrishtikanta)發散出的18位神明包括太陽神蘇利耶(Surya)和月亮神錢德拉(Chandra),十世界護法(Dikpala),恆河女神與亞穆納河女神,婆羅門守護神毗瑟挐(Vishnu),妙音天女(Sarasvati),手持鏡子的吉祥天女(與尼瓦爾儀軌有關)。這些神明並不完全符合我們的經文來源,以下化身被描述來自觀世音菩薩身體的各個部位:

1.摩訶提婆(溼婆)-頭

2a.錢德拉-左眼

2b.蘇利耶-右眼

(錢德拉和蘇利耶算作一個)

3.梵天-肩膀

4.毗瑟奴-心

5.妙音天女-牙齒

6.伐由-口

7.阿格尼-肚臍

8.伐樓拿-胃

9.吉祥天女-膝蓋

10.普里特維-腳

十世界護法中,《勝樂金剛密宗》(Chakrasamvara Tantra)指明這些神靈中有八大護法保護勝樂金剛曼荼羅周圍的陰森之地(見目錄70)。因此,觀世音菩薩的斯里斯提坎塔形式正為勝樂金剛循環上的冥想準備環境。加德滿都的木巴哈神廟有一位信息提供者向作者解釋說,斯里斯提坎塔也被認為幻化了陰森之地的八大護法。因此,在這種背景下,他變成了勝樂金剛實踐的守護神。

這幅畫的下部描繪了一個巨大的湖泊,湖上有染色的蓮花,上面坐著斯里斯提坎塔。八大那伽王與各個婆羅門神,雙手合掌(anjali mudra),呈現在尊重的姿態,尊敬地凝視慈悲主的常見形態。湖中心是一條魚,上面有給斯里斯提坎塔的供奉物。

在本幅畫的下面角落裡站著兩個護法神。最左邊是歡樂的、正跳舞的紅色財神,克服一切障礙(見目錄152)。最右邊是四臂馬頭明王,觀世音菩薩慈悲的怒相。他被描繪成藍色而不是慣例紅色,也許因為他在這裡與深藍色的護法怖畏合併在一起了。怖畏通常與象頭神搭配,這些神明在尼瓦爾佛教寺廟入口兩側,以阻擋並擊敗人們進入的障礙與妨礙。

據我們所知,雖然19世紀有兩副非常類似的作品,但這種肖像畫很少存在。承辦此幅畫的曼卡機喇嘛,仔細研究了保存在加德滿都的國家博物館的這幅畫,主題繪畫的方式是以19世紀的尼瓦爾風格為基礎,加入了他年輕時接受的19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西藏塔芒族訓練。眾所周知,作為一名“鐵手”畫家(也就是說,他具體繪畫時非常穩定,可以伸出一隻手臂,沒有任何支撐,但能保持穩定),曼卡機引以為豪,因為他能以正確的肖像解釋且描述一個目前不是尼瓦爾人劇目的一部分的複雜主題。他的工作室是為數不多的幾個仍能生產品質優秀的宗教繪畫以及“旅遊紀念品”。

這幅畫的複雜的肖像配置引出並整合了絕對《法身》(dharma kaya)的主題與終極慈悲,以形成佛教萬神中觀世音菩薩的充分可能的表達。他不僅是一個完全開明的佛,還產生了神聖空間,受八方守護神的保護,人類可以尋求開悟。雖然這幅畫的主題在尼瓦爾藝術的知名作品中很罕見,因此似乎有創新,它結合了傳統佛教的宇宙,救贖與肖像的主題,從而呈現出對開悟過程的需求與實現的不凡描述。

迪娜·邦德爾,約翰·C. 亨廷頓

更多閱讀:

《佛說大乘菩薩譬喻論》

《那洛巴尊者像(Naropa)》

《“諸佛之母”: 般若到彼岸》

《拉克夏(Laksha)寺廟獻祭》

《修煉成佛的目標-開悟的象徵:五方佛》

《色究竟天的大日如來》

《摩訶菩提寺的模型》

《佛教宇宙觀:觀想成佛的環境—須彌山》

《極樂之輪:佛教冥想藝術--之序》

《極樂之輪:佛教冥想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