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蜂窩被捅的「48小時」,行業故事的「原罪」

前兩天,國內旅遊獨角獸馬蜂窩被爆出數據造假,一篇自媒體文章《估值175億的旅遊獨角獸,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直接掀了馬蜂窩的底。

文中指出馬蜂窩上的2100萬條“真實點評”中,有1800萬條都是“通過機器人和從點評和攜程等競爭對手那裡抄襲而來”。


馬蜂窩被捅的“48小時”,行業故事的“原罪”


數據源於一家名為乎睿數據團隊的數據分析結果,他們發現了馬蜂窩大量涉嫌造假的數據,比例佔到其官網上總點評數的85%。自此,馬蜂窩成為了這兩天內網絡搜索的熱詞。


馬蜂窩被捅的“48小時”,行業故事的“原罪”



在這被捅的48小時內,馬蜂窩對這個指控只是做了簡短回覆,承認部分點評造假,不過文章有所誇大其分,稱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公開資料顯示,馬蜂窩於2006年正式上線運營,自稱是“全球旅遊消費指南”,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1億位旅行者、92萬家國際酒店、2100萬條真實點評、3.82億次攻略下載。漂亮數據的背後,也成功地獲得了一線PE和VC基金們的支持。

2011年:獲得今日資本500萬美元A輪融資和200萬美元無息貸款;2013年:獲得啟明創投領投的1500萬美元B輪融資;2014年:註冊會員數突破5000萬;2015年:獲得高瓴資本、Coatue、CoBuilder、啟明創投的C輪融資;2017年:獲得鷗翎投資、美國泛大西洋資本集團、淡馬錫、元鈦長青基金、厚朴基金共同投資1.33億美元。

只是,這場鬧劇的事實真相如何,有待來日再驗。不過,如果指控被坐實的話,馬蜂窩一直以來強調的用戶PGC神話就會被打破。而

作為平臺核心優勢的內容如果是來自“抄襲”與“抓取”的話,馬蜂窩的估值也必然會迎來下降。

據說,今年8月外媒報道稱,馬蜂窩希望在新一輪融資中籌集至多3億美元,此輪融資對該公司的估值定為20億至25億美元。

經此一役,若此刻馬蜂窩正在融資,馬蜂窩的估值能剩多少呢?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法得出確切結論,但馬蜂窩的創業故事告訴我們,創業維艱,講好故事就成為了企業能否活下去、並且走上金字塔尖的第一命題。

一方面,漂亮的數據支撐,也代表了受歡迎的程度;另一方面數據也是給投資者看的,數據往往是最容易說服投資者的東西,那麼再賺點投資者的錢,何樂而不為?

15年9月,劉強東在一次內部講話中就有提及,一家估值兩億美元的二手車APP公司,其實交易量少得可憐,“只有兩輛!還是員工自己買的”。


馬蜂窩被捅的“48小時”,行業故事的“原罪”


雖然劉強東所說的話為一面之詞,但自從二手車創業被風吹起來後,商業炒作、刷單、數據注水、誇大融資額等現象在二手車平臺中並不鮮見。

15年12月,瓜子二手車宣佈從58趕集集團拆分的同時也公佈了一系列數據:月活躍用戶已超過了4000萬,目前實時在售的車源達到了5萬輛。但數據公佈後就受到質疑,有媒體稱瓜子二手車直賣網實際車輛只有3萬輛。16年8月,人人車CEO李健曾表示:人人車已經在全國範圍內開通95座城市,7月二手車成交突破18000輛,個人交易規模領先業界。同樣地,數據的真實性被人們懷疑。有自媒體爆料人人車7月的成交量出現大幅下滑,真實數據只有10000多一點。北京商報在8月25日報道稱,人人車網站頁面上覆蓋的僅有64座城市。


這種現象在互聯網領域很常見,畢竟,早期業務最難的點,在於種子用戶的崛起。從資本運作角度而言,公司要活下去的確需要漂亮的數據支持。【股事下午茶,stockthing】

音頻行業也是如此。當年喜馬拉雅VS蜻蜓FM的那場大戰甚為精彩,據虎嗅報道:

喜馬拉雅的PR發給虎嗅編輯兩個名為《蜻蜓偽造日活的秘密》《蜻蜓偽造廣告數據細節》的文檔。另一篇《蜻蜓偽造廣告數據細節》是稱蜻蜓FM用一個看不見的瀏覽器打開廣告主的網站,用程序模擬用戶行為點擊,偽造廣告的展示率和點擊率數據。


雙方你來我往,各執一詞,真假難辨。

有意思的是,蜻蜓FM在16年啟動的一輪融資中,Teaser提出:蜻蜓FM是國內用戶最多,活躍程度最高的在線移動收聽應用之一(DAU為600萬,用戶超過1.2億)。

不過,這份融資Teaser披露出的信息卻就值得深究了。15年7月,新浪科技就曾以標題《蜻蜓FM稱用戶達2億日活躍用戶1000萬》對蜻蜓FM進行了報道,而融資Teaser中將兩項數據打了6折。


馬蜂窩被捅的“48小時”,行業故事的“原罪”


另外,蜻蜓FM 上的“2億人都在聽”的音頻APP,“全球2.5億用戶的共同選擇”,“用戶超過1.2億”的說法,細究起來,裡頭的數據實則是自我矛盾。

但資本向來都是相信“漂亮的數據”的一方,因為數據的背後,代表了想象力。因此,2017年9月,蜻蜓FM完成約10億元人民幣E輪融資,這筆融資由百度和微影資本領投,是國內互聯網音頻行業目前單筆最高融資紀錄…

回過頭看,互聯網發展到現在崛起了多少創業公司,又有多少創業公司死去。這些被消滅掉的公司,都有一個相同點:沒業績。自然就會被資本淘汰。所以,在這條賽道上,“漂亮的數據”成為創業者們賴以生存的關鍵。事實上,依賴數據生存的公司還有很多,只是還沒脫掉衣服,就不知道是誰在裸泳。而在這條造假產業鏈上,馬蜂窩不會是最後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