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的《紅書》及其他

榮格的《紅書》及其他

榮格的《紅書》及其他

我現在已經很不努力的讀書了,讀書於我而言連消遣都算不上,想當年雖不是頭懸梁錐刺股,卻也可以秉燭夜讀的。

這真不是誇張,剛上中學那會兒,在農村同學家倒騰來的線裝的各種話本書,學校到了點宿舍就斷電,於是我就弄個煤油燈,燈下看的不亦樂乎。卻不知道那煤煙把自己燻的黑黢黢的煙火色。

於是XXX讀黃書如飢似渴幾乎流傳全校。

再後來,工作後,死活趕上了大學的末班車,那是真努力,什麼世界文學名著,通史,政治,哲學,邏輯,心理學讀的昏天黑地,亂七八糟。

家裡真的有不少藏書,具體到多少本沒統計過,不過也扔掉了,丟掉了,賣掉了不少。

很多年前讀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看的雲山霧罩,很多都是在許多年後才有所悟的。

再後來,讀書就是消遣,雜食動物,覺得可讀就拿來讀,讀過了也就讀過了。

再再後來也就是當下,偶爾看著書櫃裡那些書發發呆,居然有了陌生感。所以,現在我的幾個書櫃都很亂,亂到我都懶得整理。看看五十學易人家下的那功夫,讓我汗顏。

大概在四個月前,我網購了一本書,書名是《紅書》》,這本書是瑞士心理學家和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大約寫於1914年到1930年間的分析心理學專著。

買這本書有點偶然,是因為那日在淘寶網頁上百無聊賴的瀏覽,就看到了這本書。覺得書名挺好玩《紅書》,像我這樣經歷了紅寶書時代的人,對這樣的名字是比較敏感的,在看看書的精裝,通體紅色硬麵燙金大字,好耀眼。而且像塊磚頭一般厚,大部頭啊。簡單的看了一下介紹,於是就下單了。127元,價格也算不菲。

書到了,拆開封裝,真心喜歡這個造型。捧在手裡,厚重殷實,練臂力和腕力不錯。雖不及啞鈴,天天舉個百十次,也能強身健體。當然,書裝訂的非常好,分送的幾個封套也讓人喜歡。一分價錢一分貨啊。

《紅書》拉丁文書名為《新書》(Liber Novus)。約創作於1914年到1930年間,記錄了作者個人的夢境、靈魔與精神追尋歷程。榮格生前拒絕出版,直到其去世後近五十年,此書方得見天日。

1913年,榮格與弗洛伊德決裂,開始發展自己的理論體系,一度備受幻覺折磨而瀕於崩潰。榮格身陷中年危機,重新審視生活,從內心探索最深處的自我。他將一些夢和幻象記錄下來,整理成《黑書》,同時著手幻象內容的寫作,形成私密之作《紅書》。《紅書》是榮格日後寫作的主要靈感,由此生髮出一整套的分析心理學理論。此書的出版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理解榮格著作的窗口。

榮格曾於1957年談到這本書:“我跟你談到過那段歲月,追尋內心圖像的那些年是我此生最重要的時光。其他一切皆發源於此。這本書就始於那時,在那之後的枝枝節節幾乎無關緊要。我的一生都在闡釋那些意象,它們從潛意識中迸發,像一條深不可測的河流,在我的內心氾濫,幾乎要毀滅我。這些已超出我的一生所能承載。後來只是一些外在的現象、科學的闡述與生活的融合,而包孕一切的神奇開端就在那時候。”

毫無疑問的是,作為和弗洛伊德同時代的大家,榮格在生前儘管不是籍籍無名,卻也沒有老弗那般風光和高度。

而當人們在五十年後看到這本“見天意”的《紅書》,很難說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我現在讀書也很慢,一天斷斷續續讀個幾頁,十幾頁,多者二十幾頁。原來讀書還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現在連筆都拿不動了。

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書,也是一本看起來像是自言自語的書,更像是自己和自己對話的書,掙扎和糾結,神秘主義的體驗,以及一種掙脫內向的啟示,林林總總,都匯聚在這本書中。

說實話,真心說,讀這樣的書很吃力。可以從上面榮格談這本書的語言中,洞悉一些他傾注在這本書中的情感和側重。

歷史,神話,宗教,藝術,哲學,心理,神秘,文化都在這本圖文並茂的書中有所展示。榮格這本書歷時16年,而他死前告誡自己的家族,不能出版這本書。這個遺言一直到他的第五代家族的成員達成默契後,《紅書》終於面世。

對於榮格來說,生命就是一種旅程,一種心靈的境界:“一條尋找已久,達致圓滿的路,我們稱之為神的境界”。在《紅書》中,夢與意象,便是靈魂的指引……由此進入“深度精神”(the spirit of the depths),進入無意識世界,以及充滿與融入於神性的體驗。

我很難寫出剛努力讀了三分之一對這本書的印象和觀感,但是,如果能沉下浮躁的心,寧靜的穿越時空,去聽一個先輩大師的自言自語,那一定是一種難得的修為。

爭取年底讀完第一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