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舟-砂壺製作的集大成者

顧景舟是我國紫砂壺製作的集大成者,他自小制壺,在充分吸收了中國紫砂壺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將中國紫砂壺由一種實用品推上世界藝術殿堂。中國紫砂壺的傳承與發展,顧老是既往開來的一代巨匠。

顧景舟-砂壺製作的集大成者

顧老一生愛壺惜壺,有關他與紫砂壺的奇聞異事坊間多有流傳,我們這裡捻一二三件與大家分享。

一.壺可換房,仍保持樸素生活

顧老晚年時,他的壺已十分珍貴,當時,一把顧老製作的手工壺,在江南可換取一套大面積的商品房。顧老一壺難求,他的壺不僅是財富的象徵,更代表著一種身份。一日,史俊棠去拜訪他,顧老與他交談甚環,談話間,他取出一把匏尊壺,對史俊棠說,我自己做的,送給你泡泡茶,做個紀念。史俊棠受寵若驚,顧老的壺,怎麼當得起?顧老面容慈祥地看著他,朋友嘛,做個紀念。又囑咐道,茶壺拿回去,要經常用,不要藏。史俊棠領著壺回去,一生感念,顧老樸素的生活態度也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顧景舟-砂壺製作的集大成者

即使正當盛名,他也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一直住在一個叫“百家口”的紫砂廠職工宿舍裡,條件簡陋,他的各種制壺工具都堆在一張面向牆根的桌子上,小小面積,連個書房也沒有。顧老每日生活,依舊怡然自得。

二.仿古生涯揭曉

顧老晚年受邀去故宮鑑定紫砂壺,當他看見一件紫砂花器“天鵝樽”時,情不自禁地“哎呀”了一聲。同行弟子潘持平後來回憶說,顧老當時的表情就像見到了一位失散多年的孩子。故宮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才得知,眼前署名陳鳴遠的紫砂壺,原作者竟然是顧景舟。顧老坎坷的仿古生涯由此逐漸浮出水面。

顧景舟-砂壺製作的集大成者

當時正值戰亂,百姓們流離失所,顧家長久沒有進項,生活艱難,就在顧景舟為一家老小的生計憂心不已時,一位陌生來客的到訪改變了他的創作生涯。

在當時肉油只賣幾分錢,炮火紛飛的年代,來人以每月十元的高薪邀請顧景舟去上海制壺。在這當時,無異於雪中送碳,顧景舟欣然前往。

但是到了之後才知曉,他被安排的工作是做仿古壺,顧景舟當時思考最多的是,應該對得起自己拿到的那份薪水,在那一段時間內,顧景舟做了大量的仿古壺。“天鵝樽”就是那時的作品。

時隔多年,在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高莊先生的交談中,顧景舟曾以心情複雜的語氣,透露了一點在“朗氏藝苑”的情況。他的徒弟後來回憶道:“講到當年在'朗氏藝苑'仿古時,師傅是有顧慮的,他說,當時也是為了生活。做槍手很鬱悶的,和外界完全隔絕。一個人關在小屋子裡幹活,吃飯時,飯菜由牆上的一個小木窗裡遞進來。當然,飯菜比家裡要強多了,每頓會有幾塊紅燒肉,有時會有帶魚之類。做什麼,不做什麼,全由老闆說了算。有時,老闆會拿來一把老壺,讓我仿製,有時只有一張模糊的照片。但我仿製的茶壺,並不比原作差,有的,肯定超過了原作。有時,做到一件滿意的作品,卻不能打自己的印章,就在壺的裡面,做一個小小的印記。”

三.茶樓羞砸洋桶壺

早年,顧景舟剛剛嶄露頭角,某次在當地一家,聽到一群茶客在談論顧景舟的紫砂壺。其中,一位資深的老茶客拿著一把顧景舟的壺正在點評,顧景舟站在一旁,耳聽其詳。老茶客列舉顧壺幾大不足,說得有鼻子有眼。顧景舟直聽得耳根發熱,背心冒汗。平心而論,老茶客雖然言語偏激了些,但評壺觀點卻不無道理。顧景舟突然覺得,自己的壺藝功夫還很淺,待改進的地方確實很多。他幾步上前,從老茶客手中接過茶壺,奮力一摔,那壺頓時在地上變成碎片。

·

顧景舟-砂壺製作的集大成者

四.情深鷓鴣壺

顧景舟因為專注於紫砂事業,加上24歲時又染上天花,結果臉上長出了許多麻子,所以直到天命之年50歲時才娶妻成家。他對這段婚姻無比珍惜,伉儷也情深義篤,正當他的事業達到巔峰,紫砂開始中興之際,妻子卻患了重病。1983年,他帶著妻子赴滬求醫,異地求醫,得到許多友人的幫助扶持,顧景舟尋醫問藥之餘,抽出時間制壺答謝友人。在一把鷓鴣壺壺底他留下了這樣的文字。

顧景舟-砂壺製作的集大成者

“癸亥(1983年)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南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念命運坎坷也。景洲記,時年六十有九。”

鷓鴣叫聲似女子在說,行不得也哥哥,在中國曆來被視作託情之物,顧景舟對妻子情深,可見一斑。

顧景舟-砂壺製作的集大成者

顧景舟一生制壺,惜壺如命,並不是因為他做的壺太值錢,而是因為,做一把壺太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