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總局69字通告背後是什麼?

廣電總局短短69字的通告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層浪,概因影視行業的造假之風已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粗粗一捋近年來的新聞報道,行業內可謂假出了一個“全方位無死角”:

演員假,不背臺本念字碼;

收視假,沆瀣生造成潛規;

點擊假,營銷公司包美化;

熱度假,話題置頂有標價;

收入假,陰陽合同正調查……

廣電總局69字通告背後是什麼?

或許影視行業的全貌並非外人所能概括,但作為一個觀眾,目前所看到的“假”已足以造成“貴圈已亂”的印象。而對於一個行業來說,“處處有假”的惡劣觀感是可怕的。

首先,行業的敗壞,往往以價值標準的異化為始。崔永元有句名言:“收視率是萬惡之源”。其實,即便是“首惡”,也還是一個判斷指標,現如今,連收視率都是“可以操作”的。

當最市場最普遍的“價值標準”都已受到了“感染”,試問判斷作品的指標還能剩下什麼?

吸金有力、演技浮誇的小鮮肉可以獲得“好演員獎”,話題熱度有餘、正面影響不足的“知名演員”可以拿“國家級”行業表彰,這都是行業價值標準淪喪的惡果。

“亂拳打死老師傅”、“劣幣驅逐良幣”,試問幾人能在如此風氣之下堅持自我,而能從眾“奇葩”中脫穎而出的又能是什麼樣的“神作”呢?

君不見,手撕鬼子剛被停,“搶白皇上”的宮鬥神劇望風而起,觀眾津津樂道,熱點頻頻刷新。劇作者不僅賺得盆滿缽滿,還上了行業選秀節目的評委席,這樣的行業如何能好?

更嚴重的是,從“流量購買”、“收視造假”到“流量變現”、“收視變現”,種種亂象無異於告訴世人,“紅”就是行業正義,“流量效應”就是行業准入,專業訓練、業務能力、人生積澱,一概皆是浮雲。

有一眾前輩“珠玉在前”,不少人年紀輕輕就將人生目標樹立為“當網紅”,有些人為博出位當街騎馬或“輪椅出道”就不足為奇了。

在為此切齒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如此大規模的行業“造假”背後的“萬惡之源”到底是什麼?購銷機制不合理?行業清退機制不完善?治頑疾須下重藥,當下的影視行業可謂“病”出了一個奇景:路人皆知須“吃藥”,可眾症齊發之下,沒人知道哪味藥才能“救命”。

令人憂心的是,影視行業的影響力幾乎是無遠弗屆的,一部垃圾作品帶來的文化破壞可能是十部優秀劇本都無法彌補。在這樣的環境下,就更別奢談引領風氣嚮導社會了。

以此言之,一紙“調查通告”雖為行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但後續的“搶救”措施仍須加強。懲前毖後才能“治病救人”,行業整頓才剛剛開始。

廣電總局69字通告背後是什麼?

廣電總局69字通告背後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