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書|2018年8月推薦書單(社科類)

點擊上方“蓑翁論書

”藍字,即可關注本公號。

论书|2018年8月推荐书单(社科类)

連玲玲《打造消費天堂》(社科文獻出版社啟微):作為加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彭慕蘭先生的弟子,臺北“中央研究院”的連玲玲老師,在這本關於近代上海百貨公司研究的論著當中,把一個通常會被歸入到經濟史或者管理史範疇的題目,做成了一項嚴謹、豐富而漂亮的城市社會文化史研究。她通過對於跟近代上海百貨公司相關的各種史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詳細論述百貨公司的發展背後,所呈現出的近代上海在消費文化、大眾媒體、性別權力以及階層區隔等方面的諸多面向,進而得出百貨公司與近代上海的城市現代性的緊密關聯。無論是其文字的流暢性與嚴謹性、框架結構的清晰性與合理性,還是其史料徵引的豐富性與研究視角的獨特性,都讓人印象深刻。非常值得推薦。

论书|2018年8月推荐书单(社科类)

楊先讓、楊陽《黃河十四走》(廣西師大出版社):中央美術學院楊先讓老師領銜的團隊,在上世紀80年代對黃河流域的民間美術、民俗工藝和歷史文化傳統做的十四次詳細深入的田野考察的實錄合集。由於是在經濟建設大潮尚未全面展開的時代背景下做的考察,很多調查素材極具原生態效應。不少美術、工藝和文化傳統,在三十年後的今天,要麼已經接近消亡,要麼已經在商業化的背景下變得面目全非。正基於此,這套三卷本大書,才更具歷史價值和文獻價值。廣西師大出版社從臺灣漢聲直接引進出版的這套簡體中文版,編排用心,設計素雅而精美,配有大量珍貴的資料圖片,本書的製作本身,也體現了十足的工匠精神。這套大書的價值,可謂怎麼形容也不過分。

论书|2018年8月推荐书单(社科类)

(美)貝克爾《藝術界》(譯林出版社):藝術社會學領域的一部經典之作。區別於過往的論著更多采取藝術家與藝術作品的分析框架,作者貝克爾創造性地把“界”的概念引入到藝術分析之中,強調藝術作品是一個分工合理和配置嚴密的集體系統的產物。憑藉這本書裡對於藝術界的精準描繪,貝克爾讓“界”這一概念,在文化與藝術社會學領域,成為可以與布爾迪厄的“場域”相提並論的概念,對於藝術社會學的理論貢獻卓著。作者貝克爾本身也是一位鋼琴師和攝影師,這樣的藝術從業經歷,賦予了他豐富的社會學想象力,讓書中對於藝術界的諸多論述呈現得相當精彩。強烈推薦。

论书|2018年8月推荐书单(社科类)

(荷)伊恩·布魯瑪《日本之鏡》(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荷蘭學者、作家伊恩.布魯瑪關於日本文化研究的一部力著,通過對於大量日本小說、電影、戲劇以及其他流行文化作品的分析,為讀者展現集溫文爾雅與色情暴力於一身的日本文化特點。儘管來自於他者文化,布魯瑪的分析與論述,卻是建立在對於日本文化的深入瞭解與深刻理解之上,加之詩意流暢的文筆,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上佳。雖然距離本書成書,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作者對於日本文化的總結與論斷,仍然絲毫沒有過時。

论书|2018年8月推荐书单(社科类)

(美)德斯蒙德《掃地出門》(理想國&廣西師大出版社):美國社會學家馬修.德斯蒙德的一部民族誌力著,通過講述身處密爾沃基貧困社區中,八個瀕臨絕境的家庭故事,展現當今美國在後次貸危機時代裡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狀況。作者綜合運用了實地觀察、非結構化訪談、大數據資料運用等多種研究方法,而其寫作又以非虛構紀實文學的形式進行表達,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無論是作者在字裡行間對於這些邊緣弱勢階層的人文關懷,還是其對於貧富差距和階層固化嚴重的當下美國現實的批判,都讓人感受到一位社會學人的責任感與學術溫度,值得敬佩。

论书|2018年8月推荐书单(社科类)

李澤厚《華夏美學·美學四講》(三聯書店):李澤厚先生關於美學的代表作——《華夏美學》和《美學四講》的合集。前者探討以儒家為主,道、佛為輔的中華傳統美學,其論述文字本身就很好地詮釋了何為“中華傳統之美”;後者雖然偏於理論,但李先生仍然以大量為人所熟知的文藝作品為例證,把美學之理寫得饒有趣味。兩本書都充分展現出李先生的不俗視野和宏大格局——前者並不執著於某位美學家的具體思想,而集中探討華夏美學的核心精神與主要面向;後者探討美學與藝術學的本質,同樣有著元美學的意識,探討美學領域的最根本問題。加之李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文風兼具深邃感和流暢性,確實值得反覆細讀。五年之後重讀,仍覺受益匪淺。

论书|2018年8月推荐书单(社科类)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商務印書館):當代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西方美學史著作。全書架構清晰,詳略得當,論述嚴謹,其中中西互證的論述研究方法,非常值得參考。朱先生精通西方多國語言的優勢,在這本書裡展現得淋漓盡致,對於很多美學基本概念的探討,朱先生都是從詞源出發,詳加論述,讓人頗為受益。全書的文字也是平實、精確而流暢,值得讚歎。儘管諸如叔本華、尼采等在內的美學家未能囊括在內,而全書也多少帶有成書特定時代的一些侷限性,但時至今日,本書仍然堪稱中國廣大師生學習、研究西方美學史最重要的參考著作之一,讓人感佩不已。

论书|2018年8月推荐书单(社科类)

(美)費舍爾《阿爾比恩的種子》(廣西師大出版社新民說):美國主題的書籍,成為今年國內各大出版社的熱門選題之一,然而大多數新書集中從政治、經濟、社會角度,探討當代美國的諸多問題。廣西師大新民說推出的這本新書,獨闢蹊徑地從文化角度,探討美國文化的起源。本書以英國不同區域向北美的四波移民潮為切入點,講述了這四種不同的英國民俗和文化傳統,對於當今美國不同區域文化以及美利堅民族整體文化的重大影響。在作者看來,儘管當今美國人口中,只有不到20%來自英國移民,但從文化意義上來講,作為一個整體的美利堅文化,仍然主要是英國文化的產物。本書一方面強調了英國文化對於美國當今文化的重大影響力,另一方面也詳細分析了上述四種不同文化融匯整合成一個有機堅實的美利堅文化的全過程。要理解美國的今天,就不能不瞭解它的過去,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書相當值得一讀。

论书|2018年8月推荐书单(社科类)

周憲《美學是什麼》(北京大學出版社):北大出版社的經典叢書——“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系列之一,作者是南大藝術學的學科帶頭人周憲老師。在這本小書裡,周老師以戲劇劇本和書信對話式的寫作方式,將美學的主要原理和基本命題一一娓娓道來。講述過程中,注重從生活中的鮮活案例出發,同時廣泛徵引美學、藝術學的經典文獻中的選段。既深入淺出又生動形象,不愧是大家筆法,實在是一本值得五星推薦的美學入門書,讓人受益匪淺。

论书|2018年8月推荐书单(社科类)

任東來《美援與中美抗日同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已故美國史學者任東來先生的博士論文,也是國內在美國史方向的第一篇博士論文。從美援這樣一個小的切口出發,詳細分析中美抗日同盟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的發展變遷歷程,進而探討這一同盟關係對於抗日戰爭戰局,以及戰後國內政治格局的影響,充分體現了“小切口、大視野”的研究格局。儘管問世已有三十年之久,但在美國史和中國外交史等領域,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文後所附的訪談,詳細回顧了任老師的學術生涯歷程,同樣非常值得參考。在任老師成為國內第一位美國史方向的博士三十週年之際,本書的再版,可謂恰逢其時。

论书|2018年8月推荐书单(社科类)

葉文心《民國知識人》(三聯書店):海外知名華人學者葉文心老師在復旦所做的關於民國時期知識人轉型的四場主題演講的實錄合集。由於是口頭髮言的實錄,因而在系統性和精確性上略遜,但卻非常生動和鮮活,演講之後的問答質量也相當之高。透過這些演講,不只為研究和了解民國時期的知識人面貌,提供一種新的路徑,也足以管窺葉老師在社會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切入點與獨特視角。值得推薦。

论书|2018年8月推荐书单(社科类)

宋念申《發現東亞》(新經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旅美學者宋念申的一本關於東亞近現代史的優秀論著,源自作者在美國講授的東亞史概論課的教案,曾經在澎湃新聞上以專欄文章的形式連載。儘管長期在美國求學與工作,但作者難得地展現出對於殖民主義和西方中心主義的清醒認識,在書中對於種種基於西方中心視角的所謂歷史定論,都有著深入而清晰的質疑與批判。本書的論述,採取的是政治史與思想史交融的方式,既富於思想性和深度,又極具流暢感與可讀性。值得推薦。

论书|2018年8月推荐书单(社科类)

朱朱《灰色的狂歡節》(理想國&廣西師大出版社):

一本出色的中國當代藝術史論著,採取大的主題探討之下,代表性藝術家及其作品的點評串講的方式,勾勒出新世紀最初十年裡,中國當代藝術的呈現生態與發展特點。作者的點評犀利到位,文字流暢優美,既富於學理性,又具備很強的可讀性,把中國當代藝術與美學觀念演化、社會變遷、市場環境變化以及意識形態交鋒之間的關係,都梳理得清楚而細緻。值得一讀。

论书|2018年8月推荐书单(社科类)

彭麗君《哈哈鏡》(上海書店出版社):相當精彩的一本小書。作者詳細考察包括印刷術、攝影、廣告、戲曲、電影、魔術等在內的各種極具現代性特徵的視覺文化產品,從經驗與表徵這兩個層面入手,分析這些視覺文化產品在現代性意義上的市民身份認同和主體性建構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作者採取的是史論結合的論述方式,史料與討論分析這兩部分內容結合得相當不錯,在運用了包括現代性理論、精神分析理論、身份認同理論等在內的眾多西方哲學與社會學理論的同時,對於近代中國的時代特徵與文化背景,把握與表述得也比較到位。一本出色的藝術社會史論著。

论书|2018年8月推荐书单(社科类)

鄭欣《進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南大新聞傳播學院鄭欣老師主編的一本從傳播社會學角度研究新生代農民工的論著。本書的田野調查做得非常紮實,素材豐富,對於這些素材分門別類的梳理與分析也頗為可觀。在理論建構部分,其徵引的文獻與理論,其實更多來自社會學,這自然跟作者社會學博士的背景相關。作者在進行理論對話時,始終堅持從調查素材出發,客觀評析,而不是生搬硬套西方的既有理論。如果要說缺憾的話,在媒介應用與體驗部分的論述相對較淺,跟書名副標題裡的“傳播學視野”不太相符。無論是調查深度,還是理論與文獻徵引的廣度,都跟邱林川老師的同主題論著有一定差距。當然瑕不掩瑜,仍然值得推薦。作者在後記中對女兒的愛心,跟書中對農民工的人文關懷交織在一起,讓人動容。

(本書單所收書目,全部來自蓑翁在八月份讀過,並且評星在四星或以上的思想社科類書籍,點評僅代表個人觀點,供書友們參考。)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朋友圈,謝謝!

這裡是:蓑翁論書,微信號: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個人原創作品發佈平臺,從書出發,暢談一切優秀的思想、文化與藝術,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轉載、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郵件[email protected]或者加我私人微信號:batongyang(註明“蓑翁論書”粉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