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書|祖國的內涵

點擊上方“蓑翁論書

”藍字,即可關注本公號。

论书|祖国的内涵

編者按:每到國慶節前後,朋友圈和微博上,總會產生關於“祖國母親生日”的提法準確與否的爭論。蓑翁特意推送自己在三年前撰寫的一篇隨筆(因為是三年前的文章,所以文中的提法還是“六十六歲生日”),以表達自己的個人觀點,歡迎大家批評指正和討論交流。

國慶節前後,網絡上又開始流傳署名作者為“任志強”的一篇文章,其大意,無非是說所謂“祖國六十六歲生日”的提法是不正確的,我們的國家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怎麼能只用共和國建國的時間來計算生日?其實這樣的論調在網絡上早已經廣泛傳播,有人甚至還揪住北京大學官微發出的一條“祝賀祖國母親生日快樂”的微博來大做文章,說哪有一百多歲的兒子給六十六歲的母親祝壽的道理。乍一看,任志強先生和網民的指責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仔細研究一下便知,這樣的反駁實際上是經不住推敲的。今天是週末,我就在這裡,寫下一點反駁該反駁的文字,供大家討論交流。

首先,正如葛兆光先生在《宅茲中國》一書中所說的那樣:所謂中國的概念,雖然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已經出現,但回顧中華四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國”的概念一直是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我們既不能用今天中國的疆域和內涵,來反推歷史上的疆域和內涵,同樣也不能用歷史上中國的疆域和內涵,來反推現在。就拿越南北部來說,歷史上曾經相當長的時間裡,是中原政權的疆域,而現在卻隸屬於另一個獨立國家;而就現在的雲南來說,它在唐代時屬於南詔,宋代時屬於大理,幾百年間都以獨立的民族政權面世,而現在,它卻只是中國的一個省。也就是說,一旦以一個大而化之的、籠統的中國的概念來界定所謂“祖國”,就會發生上述地區和民眾的認同危機;而事實上,從來就不存在一個一成不變的、持續的、穩定的中國。更不用說,如果按五千年文明史來界定的話,它的前兩千年裡,甚至根本沒有“中國”這樣的詞彙。

论书|祖国的内涵

其次,我們可以看看所謂的國家和民族認同的形成歷史。中國大地上出現比較明確的國族認同,應該是發生在兩宋時期。在這一歷史階段,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大宋,持續跟以契丹族為主體的大遼、以女真族為主體的大金、以党項族為主體的西夏,以及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大元,形成對持局面。正是在多民族政權並起的局面下,所謂“夷夏之辨”的概念才會進一步凸顯。生活在10世紀到13世紀今天中國疆域裡的民眾,必然面對著國族認同的問題:如果你是漢人,天然的指向就是大宋政權;如果你是契丹人,天然的指向就是大遼政權;反之,那些兩國交戰中投降或歸順敵國的叛將,必然要背上沉重的罵名。我們可以看到:即便在一千年前,也不存在一個指向籠統的“中國”概念的國族認同,任何一個民眾的國族認同,都可以跟以該民族為主體的民族政權劃上等號。金庸小說《天龍八部》的主角喬峰,之所以會有那麼強烈的認同撕裂感,就在於他是契丹人,又被漢人養大,在大遼與大宋之間躊躇不已。透過喬峰的兩難選擇,我們已經可以看出:當時民眾的國族認同,已經到達了一種非常強烈的狀態。

最後,如果說,廣義上的“中國”是一個文化概念的話,那麼論及“祖國”這樣的詞彙,其指向必然是某個政治實體。如果不理解這一點,就很難理解明清鼎革時期,為什麼那麼多士大夫前赴後繼,反抗滿清的統治,力戰到死。因為按照任志強等人的觀點的話,明清鼎革只是政權更替,所謂“中國”並未發生任何變化。就拿明末清初的大儒顧炎武來說,他提出了所謂“亡國”和“亡天下”的概念,而根據他的論述,“亡國”其實就是“亡王朝”的代名詞。這一點,其實在西方國家也是如出一轍。比如法國,之所以要把7月14日設定為國慶節,就在於這一天是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的日子,因此,法國建國的年限背後,就代表著對法國大革命合法性的認同。

即便以很多批判“祖國母親生日”論調的知識人所推崇的美國來說,如果加入美國國籍,首先就要宣誓忠誠於美利堅合眾國,這個“美利堅合眾國”當然不簡單只是指北美洲中部的這篇土地、文明和山山水水(對應上述知識人反駁“祖國母親生日”論調的理由),而是包括美國憲法、《獨立宣言》等在內的、由一系列政治法律體系構成的政權實體。

论书|祖国的内涵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下一個結論了:任志強和其他網民之所以否定祖國的生日這種提法,並不是他們不明白我說的這個道理,其根本目的,還是他們要藉助這種反駁和批判,來否定共和國的合法性而已。而這種思潮,跟近些年出現的民國熱、精英階層移民潮等都形成遙相呼應,其根本內涵,在於相當一部分中國人對於共和國認同感的缺失和背離。而至於如何重建國族認同,這就屬於另外一個範疇的問題了,有機會,可以再詳加討論。

2015.10.31作於竹林齋,2018.10.1改定於同處

(本文配圖來源於網絡,供大家參考。)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朋友圈,謝謝!

這裡是:蓑翁論書,微信號: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個人原創作品發佈平臺,從書出發,暢談一切優秀的思想、文化與藝術,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轉載、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郵件[email protected]或者加我私人微信號:batongyang(註明“蓑翁論書”粉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