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前懂得這些,人生或許大不一樣


35歲前懂得這些,人生或許大不一樣


2018年の第148篇


文字 | 小丫

來源 | 小丫投資筆記(XiaoyaNotes)

真沒料想,A股今年居然會跌破2500點。

今年5月,就和大家強調過“現金為王”。這段時間索性閉眼不看市場,埋頭賺錢,認真讀書,畢竟對我來說,擁有健康的現金流大於一切。投資市場的非系統風險不可控,工作上的回報增長速度,還是可以期冀自己的付出和努力的。

最近在看金融理財教材,雖然教材很枯燥,但足夠的基礎、詳盡和體系化,對夯實專業基礎很有幫助。

今天分享的內容,算是我的讀書心得吧。

01


為什麼個人或家庭應該做好理財規劃?


關注了很多理財號,看了很多投資類文章,但還是沒有賺到錢......

你是不是也這樣?

小丫想問大家:

你學習理財的目的是什麼?

為了賺錢啊!

對,但也不對。

小丫按自己的邏輯推導了一下:

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說起。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一生的需求可分為5層:


35歲前懂得這些,人生或許大不一樣



有人認為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太過絕對。

比如有的人,純粹是為了“賺錢”而工作,錢越多越好;而有的人,只為了“理想興趣”而工作,這部分人為了追求“自我實現”,不太看重金錢回報的多寡,更看重精神上的滿足,甚至可以忍受一世清貧。

但無論你想“自我實現”還是想“好好賺錢”,我們首要解決的都是第一、二層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

什麼情況下我們才能滿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呢?

有錢吃飯、穿衣、看病、保障安全等等。

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要保證自己賺的錢能夠滿足這些項目的支出,即能達到“收支平衡”


35歲前懂得這些,人生或許大不一樣


回顧人生的幾個重要階段,我們的收支卻不總是能保持平衡的。


35歲前懂得這些,人生或許大不一樣


人生收支曲線圖

(1)成年前,我們的賺錢能力微乎其微,幾乎沒有收入,但我們的開支卻很大:要吃飯穿衣,還要受教育,這個階段我們的支出>收入。

(2)成年至養老前,我們的收入能力急速增長,又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步下滑,相應的支出也會隨著家庭的建立、穩定而呈現類似的形態。這個階段,多數人的收入>支出,才能保證家庭、生活的基本運轉。

(3)逐步進入養老階段,我們的收入逐步回落到極低的水平甚至為0,但養老開支又上來了,這個階段,我們又面臨支出>收入。

所以,再回到我們前面提出的問題:

為什麼個人或家庭應該做好理財規劃?

為了解決我們的收支在總量和時間上的嚴重不匹配問題。

更詳細的說:

在我們的個人奮鬥期,我們要思考如何利用好這個【收入>支出期】,為自己的“養老期”和子女的“教育期”做更多準備。

02


理財規劃對個人和家庭更深層的價值是什麼?


解決收支平衡的問題,只是理財規劃的基本目標。

新中國成立初期,老百姓們圖的不過就是溫飽。

溫飽解決了以後呢?物質和精神上都希望可以更富足。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收支平衡,解決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溫飽之外我們希望自己可以擁有更好的:比如享受高雅的藝術、子女有更優質的教育、自己有更好的退休生活,甚至希望有富餘的財富傳承給下一代。

為了擁有這些更好的,我們還需要做更多的事情:

  • 平衡收支
  • 投資增值
  • 風險管理
  • 退休保障
  • 財產傳承


如果從人生整體規劃的角度來安排這些事,我們可以把這些事情組合成一個體系,按人生不同階段進行規劃:

  • 個人/家庭財務分析
  • 職業規劃
  • 投資規劃
  • 風險規劃
  • 子女教育規劃
  • 養老規劃
  • 稅務籌劃
  • 遺產規劃


這些規劃的所有目標,其實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實現財務安全,過更舒適的生活。


35歲前懂得這些,人生或許大不一樣


03


35歲,下坡還是繼續上坡?

35歲前懂得這些,人生或許大不一樣


人生規劃圖

20歲到28歲—單身期

我們人生的奮鬥上升期,集中在20歲-40歲之間。隨著時代發展和變化的加劇,甚至很多人認為我們的人生節奏被撥快了,35歲以後職業生涯就將進入下坡階段——也就是我們的職場競爭力變差,工作收入會越來越低。

因而,有些事我們越早規劃越好——

比如職業發展(如果你沒有創業計劃的話)。你在職場上應當構建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成為某個領域擁有專業水準的資深人員或專家。甚至把自己的職業競爭力再延長5-10年,不必面對尷尬的35歲現象。

很多起點類似的同齡人,往往就是在這個階段拉開差距的——因為這是財務人生的關鍵基礎期,把職業基礎打好了,迎面而來的家庭成長期(開支顯著增加),經濟壓力才不會過重。

這個階段的關鍵目標:穩定提升收入(存款)、提高職場競爭力。

28歲到35歲—家庭與事業上升期

很多人陸陸續續構建家庭,接踵而來的是購房購車、贍養父母的問題,開支急劇增加。與此同時,個人的事業也逐步進入上升期,收入穩定增長,財富方面會有一定積累。

但僅靠一份工作來保證收入,還是無法平衡風險。一旦發生意外或者失業,工作收入中斷就有可能直接影響生活質量。

除了直接配置保險為家庭提供風險保障外,這個階段還有一個重要事項就是“優化財務結構”

“只知道努力工作的人,將會失去掙錢的機會。”

工作以外我們需要適當增加其他收入渠道,確保自己不會因為失業或意外而失去收入,甚至不工作一樣能擁有穩定的現金流。

這個階段的關鍵目標:有效消費、資產增值(投資+開源)、風險保障。

36歲到45歲—家庭與事業穩定期

到了36歲(或許更早),多數人的家庭和事業已經進入穩定期,財富有一定積累,需要面對的是父母醫療及子女教育問題,有些人甚至在40歲以後開始做自己的養老規劃。

這個階段的關鍵詞:子女教育、風險保障、資產增值。

46歲到55歲—退休前期

這階段,子女基本已經開始獨立,經濟壓力開始減少。因為支出減少,相應資產積累速度會加快,這時候可以鞏固個人和家庭資產,為自己的養老做規劃。如果資產富足,還可以做一定的稅務籌劃。

這個階段的關鍵詞:資產保值(增值)、養老保障。

56歲以後——退休期

這個階段就好好安享晚年吧。資產富足,再做一份遺產規劃,讓子孫後代也能傳承分享自己的財富。

03


理財規劃的終極意義是什麼?


實際上,每個人的人生節奏大不相同,有快有慢,因而上述年齡週期的劃分未必符合你的節奏。

而且每個人的家庭背景、經濟基礎和創收能力也大有不同。有些經濟基礎好的人在20歲開始就接觸投資理財了;有些成家更早的人可能25歲就開始為子女教育做準備;甚至有一些年輕時獲得巨大財富回報的人,40歲之前就開始計劃“養老”,享受美好人生;當然也會有一些大器晚成的人直到40歲以後才成家立業,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比如小丫,一直幻想自己在40以後,就能更自由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必受經濟影響,進入“半退休”狀態。

但要實現這個目標,越早認知每個階段要做哪些事情最好。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非天賦卓越的能人,也非運氣絕佳的錦鯉,更非出身富足家庭的富二代,更多需要依靠自身的規劃和努力。

這也是小丫今天分享這篇讀書心得的初衷:

想獲得一個更優質的人生,普通人應該儘早規劃,努力實踐。

小丫當然希望大家在適當的年齡知道自己目前這個階段應當做什麼,未來某個階段有想實現的目標,併為此做足夠的準備。

還有,多珍視時間、健康和愛。

當你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了充分的準備,剩下的就是期待結果自然發生。

理財規劃的終極意義,就是理好自己的生活。

今日話題:

理財如何影響你的生活?為你帶來哪些積極的改善?

歡迎在留言區和小丫交流、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