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永正:如何把課上得「有意思」?

導讀

於永正認為,“有意思”的“好課”不單純是技巧問題,更重要的是能綜合體現老師的學生觀、教學觀、課程觀、審美情趣、道德修養、知識能力等的課。


於永正:如何把課上得“有意思”?


學生每天和老師主要是在課堂上度過,他們感受最多的是老師的課。所以,“課上得好”就是學生喜歡老師最主要的理由。

那麼,什麼樣的課才是學生們所說的“課上得好”呢?

於永正老師給出的答案是:“有意思”,並且這個標準是他畢生的追求。於老師認為,“有意思”的“好課”不單純是技巧問題,更重要的是能綜合體現老師的學生觀、教學觀、課程觀、審美情趣、道德修養、知識能力等的課。具體地講,有這樣幾方面的特徵:

課堂輕鬆幽默,有意思

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效率高、效果好,這是篤定的。

“輕鬆”來自哪裡?


於永正:如何把課上得“有意思”?


01輕鬆來自老師的舉重若輕

我備課時,可能把課文鑽得很深,想得很多,但到了課堂上,我不會一股腦兒把備課所得“灌”給學生。老師一定要研究學情,瞭解了學生的基礎狀況,我們才能深入淺出,才能舉重若輕。

02 輕鬆來自遊戲

學習方式與兒童的生活方式有某些相似,兒童的生活方式是遊戲。因此,在我的課堂上,我會時不時地與學生遊戲一把。

03輕鬆來自老師的幽默

學生都喜歡幽默的老師,幽默的語言可以使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幽默的課堂使人精神放鬆。老師只有笑看學生,才會有幽默的心境。

當幽默營造出熱烈的氣氛時,學生不但樂於聽課,還會發生“共振”效應,老師的水平也能超常發揮。


於永正:如何把課上得“有意思”?


教出“恍然大悟”來,有意思

雖然我一直強調“重感悟”、“自主學習”,但課文中有許多東西,學生是很難自己感悟出來的。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點撥和講解。

01詞語教學就可以教出“恍然大悟”來

如一位老師教“眸子(蘇教版第十冊《愛如茉莉》)。學生說是“眼睛”,老師說“對”,就完了。倘若有人出試卷,在“眸子”的“眸”下面加個點兒,要求講講“眸”的本意,學生不就傻了眼?如果這位老師再加上一句:眸的本意是指瞳人——黑眼珠中間的、能照出人影的部分,也叫瞳孔,豈不更好?

請看,我在教到“眸子”時,有下面一段對話

師:同學們,“眸子”指的是眼睛,不錯;但“眸”的本意是什麼?(無人舉手)

師:它的本意指瞳人,即瞳孔。(說完,板書“瞳人”)

生:“瞳人”的“人”,好像是“仁愛”的“仁”吧?

師:你說得對。“瞳人”也寫作“瞳仁”。(說完,板書“瞳仁”)為什麼用“人”字呢?(師指“瞳人”的“人”字)因為瞳孔能照出人像來。

然後,請說“瞳仁”的學生走到跟前,看老師瞳人裡有沒有人像,是誰的人像。該生看過後,笑著說:“有,是我。”

這個環節不過兩分鐘。學生們一下子就明白了!我相信學生不會忘掉“瞳”的本意,不會忘掉“瞳仁”為什麼也寫作“瞳人”。

02寫字教學可以教出“恍然大悟”來

我在指導寫“帽”字的時候,大約請了30位學生到黑板上聽寫,寫對的,寥寥無幾。

請看“帽”字的楷書

帽錯在哪裡呢?錯在“帽”字右上部分,既不是“日”,也不是“曰”,而是“冃”(mào)。裡邊的兩橫,不和兩邊相連。

“冃”是古“帽”字,是象形字,為了加深學生印象,我特地講了“帽”字的演變過程。

最早的“帽”字就是“冃”,是個象形字;後老變成“冒”,意思是帽子戴在眼睛(目)上面,成了會意字。“帽”本來指古人扎的頭巾,後來被“借”走了,無論戴什麼帽子,統統用“帽”了。“冒”的本義便沒有了。“冃”更可憐,連個獨體字都不是了,成了字的一個偏旁。看,寫字是不是也能教出“恍然大悟”來?這樣的例子幾乎每課都有。

朗讀好了,有意思

我對朗讀幾乎到了迷信的地步。

我備課必先備朗讀,上課必定朗讀。竊以為,學生把課文朗讀好了,什麼語言呀,情感呀,理解呀,語感呀,表達呀......都有了。

我的朗讀能力是怎麼提高的?

模仿。一半是聽,一半是跟著老師、播音員練。聽別人讀非常重要。然後跟著模仿,一句一句地學。模仿到一定程度,他們的語氣、語調乃至情感,便化為自己的了。

讀書。朗讀是一門藝術,自從讀了張頌先生的《朗讀學》,用《朗讀學》的理論武裝起來以後,我的朗讀才由“必然王國”走進了“自由王國”。

在我的語文教學中,“範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如何範讀?

教低年級,多是我先讀;到了中高年級,一般情況下先讓學生嘗試讀,然後再範讀。文學性課文全文範讀,其他文體的課文,有的讀全文,有的讀其中一部分。低年級不但範讀,還領讀——我讀一句學生跟著讀一句,我讀一段,學生跟著讀一段,讓學生一開始就走“正路”。

有人研究,如果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把一篇課文朗讀下來,課文的規範語言基本上就屬於他了。

學有收穫,有意思

我常常想,家長把孩子交給我,我還給家長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我常常想,就語文教育而言,我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

是的,我們要帶著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教書。就語文教育而言,我得給學生留下語言,留下能力,留下感情,留下興趣和習慣。

1.留下語言

要讓學生識字——儘量多地識字,積累詞語,讓學生有好的語感。所以我強調大量閱讀,強調朗讀、背誦,強調“抱著學習語言、學習表達的目的讀課外書”。

2.留下能力

書寫的能力、閱讀的能力、表達的能力。我特別重視寫字的能力,要學生遵循寫字的規律——描紅、仿影、臨帖;我特別強調“帶著思考讀書”,要讀懂文字背後的意思;我特別重視作文教學。不會表達,語文教育就失去了意義。

3.留下情感

語文是最“人文”的學科,是情感最豐富的學科,但被“應試教育”桎梏束縛了。大量的練習取代了學生的讀書,大量的講解取代了學生的思考。在現今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少聽到師生像樣的朗讀。許多老師也不會朗讀,只有朗讀才能走進作者和課文情感的深處!

4.留下興趣和習慣

學生們如果愛語文,養成了讀書、讀報、寫作的習慣,這是我最得意的。知識缺失了還可以再補,如果興趣沒了,習慣沒養成,語文教育就意味著失敗。

每堂課讓學生有所收穫,才能感到上課有意思,這個“有意思”才是我的目的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