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編的鄉鎮爲何總是缺人?

超編的鄉鎮為何總是缺人?


近年來,國家的招錄政策逐步向基層傾斜,鄉鎮工作人員呈現逐步增長的趨勢,不少鄉鎮存在超編現象。

然而,調查結果卻顯示很多鄉鎮缺人、缺人、缺人……

一個悖論出現:超編的鄉鎮為何會缺人?

01、基層工作量大

隨著公共事務的改革,各單位各部門的工作日漸精細化、標準化,各種繁雜的工作經過層層分解,層層加壓,最終都得鄉鎮貫徹落實。

防汙治霾、平安建設、基層黨建、安全生產、環境衛生、脫貧攻堅、信訪維穩、綜治治理、招商引資、植樹造林、新農村建設、徵遷、計生、文化、衛生、徵兵、水利、統計、民政……面對著複雜多樣的工作,鄉鎮人員一般都是身兼數職,一個人對接著上面好幾個部門,有時候忙起來可謂是分身乏術。

鄉鎮幹部除了按照要求落實如此紛繁雜的工作之外,還要面對上級部門的各種會議、總結、報告、檢查、考評、考核等等。

鄉鎮的很多工作都少不了一大堆資料盒,一大堆工作臺賬,一大堆彙報文件……這些所謂的“工作留痕”似乎消耗著鄉鎮幹部很大一部分精力,這樣落實工作的時間自然就少了,一些具體工作的落實上往往力不從心。

繁重複雜的工作與鄉鎮人員配備不相符造成了基層工作忙、嚴重缺人的現象。

02、基層留不住人才

鄉鎮條件艱苦,人員編制短缺,工作任務繁重,不排除上級相關單位又頻繁借調,本不充裕的人手更是捉襟見肘。

再加上基層工作壓力大、生活條件差、發展空間受限、權利小責任大,產生了鄉鎮青年骨幹流失現象。

我是2013年參加工作,那時候鄉鎮跟我同齡的有7個人,可是經過這四五年的時間,1人考上了老師,3人考上了公務員,3人借調到上級部門,原來的同齡人無一人留在鄉鎮。在基層,也許這不是個例。

對於人才的吸引力不夠,導致基層留不住優秀的人才。

03、存在結構性缺人

為解決鄉鎮幹部老齡化、斷層、青黃不接的問題,基層通過吸收大學生村官、招聘公益性崗位人員緩解了人員緊缺的難題。

然而鄉鎮還是缺人!

鄉鎮到底缺什麼樣的人?

一鄉鎮黨委書記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鄉鎮目前最缺能寫材料、會熟練操作電腦的人才。”

確實,隨著時代發展,辦公越來越現代化了,鄉鎮部分人員對於電腦等現代辦公設備只能是望而嘆息,想學卻總是學不好、學不會,更甚者,以年齡大為由拒絕學習,嚴重影響鄉鎮工作的開展。

再加上鄉鎮檢查多、彙報多,材料寫作必不可少,然而,鄉鎮會寫作人員卻是鳳毛麟角,並且這些人員一般都有自己的分管工作,如此繁多的彙報材料與僅有的兼職材料人員形成了嚴重失衡的現象,所以才造成基層缺人的感覺。

基層人才的部分能力不足與新時期高標準工作要求的差距造成基層缺人的“假象”。

04、工作效率不高

近年來,鄉鎮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逐漸轉變,一些行政職能權限相繼從鄉鎮體制中剝離,職權上收了,責任卻沒有,使鄉鎮有時面臨有責無權、有事難管的窘境。一件事情需向多方請示的情況時有發生,這就降低了辦事效率。

再加上部分鄉鎮幹部由於思想觀念、能力、政策水平、生活環境、駕馭能力等方面的因素,造成辦事拖拉、推諉扯皮、工作效率低下。

除此之外,鄉鎮領導幹部晉升問題還有待更好解決,甚至有的鄉鎮幹部幹了一輩子還是科員,這大大削弱了自身“獲得感”,上升空間有限,待遇提不上去,動力自然就不足,做事也不再積極,工作效率自然提不上去。

部分幹部工作效率低下讓本就緊張的人力更加捉襟見肘。

05、幹部利用有待改進

在基層存在這樣一個怪相:“鞭打快牛”。幹部忙的忙、閒的閒。你越能幹,你手上的活越多,相反,你越偷懶、逃避,你就越輕鬆。

這不僅僅是管理不嚴、混亂、手段缺乏等原因造成的,更深層的可能是基層幹部激勵懲罰機制還不夠健全,造成幹多幹少一個樣,大大削弱了鄉鎮幹部幹事的積極性。

這樣就造成了有個性的年輕人調不動,老實肯幹的忙不完,資格老的出工不出力。這種狀態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加劇人手緊張感。

有時候基層不是缺人,不是無人可用,而是用不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