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哲學構思一本書《手把手教你寫小說》

利用哲學構思一本書《手把手教你寫小說》

節選自《手把手教你寫小說 10》北鋒 著作

第十章 利用哲學構思一本書,首先要成為哲學愛好者或半個哲學家

不論何種題材、何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都要具備超越時代和信仰的精華(確)思想(考)——辨識標準便是:“這本書能夠摘錄多少箴言和雋語”。

每一頁、每一段都有格言的作品更值得書寫與出版。

那些落後、庸俗、醜陋、變態的作品,即便書寫完成或者意外出版了,也註定是速朽而且速亡的文字糟粕。

10.1 哲學統治世界,哲理之光照耀人間並且為優秀的書籍鍍金

過去的知識和信息未必都已過時,新潮和時尚的淺薄言行也未必無用,有瑕疵的人和事反而為寫作者提供批判的理由和依據。

揭露與批判並非隨口而出的噪音,而是十分嚴謹與高難的學術。“一邊寫作一邊學習哲學”,不如“先成為哲學家再成為大作家”。記錄、學習並努力領會以下關於哲學的格言:

的確,生性偏執的哲人總想把所有哲理歸併一處,相對於廣博複雜的世界,他們更顯狹隘而無用。顛倒是非的思辯,具有超酷的理性魔力,令環拜的群氓認同並驚悚。

因為要主動搜尋不幸的根源,思想者的痛苦數倍於常人。直到他們的學識無瑕圓通,才會成為八風不動的福人。

科學是人類解放的利器,思想是科學的磨石。思想與哲學在陽光下生長,宗教與傳說在夜幕裡編織,只有當你忘了哲言的主人是誰,才能真正理解哲學。

知識必須結合風度,才能更好更多地為他人接受。學問造成的痴呆隨處可見,奉勸不合格的“水手”:學海無邊,回頭是岸。

一種思潮出現,總有人以教主自居,發文章搞宣傳好像可以拯救世界千千萬萬的受苦人,女權主義,存在主義,波希米亞,波普藝術,後現代,AA制,達達主義,表現主義,結構主義,丁克家庭,等等,越發瑣碎,越發繚亂。

一個優質的提問,才能引出一連串精彩的答案。思想是生活的橡皮,能擦掉過去不堪的痕跡。越理性越淺薄,越感性越深刻,越淺薄越快樂,越深刻越痛苦。

智慧,少數來自得意後的冷靜,大多來自對於失誤時醜態的反醒。急躁的人只有小思想,慵懶的人完不成大智慧,醜容貌更需要修養,好學問需要良心。只有又快又勤又有計劃的人,才能在思想界圈來最大的領地。

思想和理性是冷冰冰的,但是比火熱的理想和感性更能為生活保質,大道無形,先到先得,先哲的光芒無法逃避,對於我們的和我們所堅信的他人的立場和思想,要比其他人更多地批駁,在反駁中尋找新思想、新理性和新證據……

10.2 用普適的哲學指導文學創作,用自創的名言和格言支撐長篇小說

以下便要介紹“利用哲學構思一本書”的技巧。

智者“為思想的成就和靈感而寫作”,哲學原理提供有新意、有時代感或令人耳目一新的立意和題材,而且“逆向思維”比較容易獲得成功。

比如和平時期的“戰爭動員令”,繁榮時期的“盛世危言”,戰亂時期的“世界大同論”,反對科技肆虐的“自然的呻吟”,或者終結一切罪惡與不公平的“最後的解放”。

“一個偉大的小說家必然是一個偉大的道德家”,而道德冷淡、道德僵化和道德狂熱又是思想的大敵。

思想是公正的立場、寬容的態度、通俗的立言和勇敢的實踐,它只仇恨和敵視令社會退化或瓦解的人性和制度。

作家的世界觀、歷史觀、政治觀、道德觀、倫理觀、文化觀、藝術觀和美學觀,必須是正確的、真實的、先進的、美好的、可知可行的。

不要抵制、厭惡、仇恨哲學,也不必迷信、崇拜、盲從哲學。

有些哲學已經過時(如宗教傳播愚昧),有些哲學已經殘損(如信仰造成對立),有些哲學一直有害——比如封建主義哲學、殖民主義哲學、帝國主義哲學、民族主義哲學、“社會達爾文主義學說(主張人類也應該優勝劣汰)”,有時候“批判哲學”反而比引用和詮釋哲學更具有深刻的現實主義味道。

寫作者的思想修養應該符合全人類共同的“向善”理想,符合懲一儆百的“博愛”精神,符合民主開明的政治覺悟,符合與人為善的美好情操。

寫作者還要多多利用不斷更新的科技知識(如基因學、“微表情”等)和未來意識,在文學創作當中揭示一些較為隱秘的還不為人知的哲理和規律。

最多的哲理當然隱藏在哲學著作之中,可惜它們太過古奧很難為大眾所理解。最簡單的哲理則是俯拾即是的“名言”和“格言”,相對(邏輯)簡單和(言辭)淺顯的它們適合許多人隨時而且經常地閱讀。

當然,閱讀和思考這些“名言”和“格言”的時候,“自己的哲學和格言”也逐漸形成。

小說的人物和情節不過是若干哲理的邏輯性演繹,利用招之即來的演員和隨手可得的素材,就能把深奧而枯燥的哲學變得“平易近人”。

所以,哲學為小說設置主題、基調和邏輯,小說為哲學添加人物、情節和註釋,“一句哲理一本書”的理念使小說飽含哲學因子,也使哲學更廣泛地播種人間。

即便幾十萬字的最原始或最通俗的題材和故事,也可以用一句到五句哲學定理加以概括。試著找幾本名著,從內容和前言中尋找飽含哲學思想的“書眼”……

10.3 列舉一些哲學家和大文豪的千古名言,不知能給苦於沒有創作激情和主旨立意的初寫者帶來哪些寫作靈感

“愛和信仰一樣,沒有行動就是死的。”(你想飽嘗暗戀之苦?還是勇敢追求不怕挫敗?“求愛行動”是言情小說的絕對主題。)

《簡愛》便是通過描寫孤女簡·愛與貴族羅切斯特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成功塑造了一個出生低微貧寒、生活道路曲折,卻始終堅持維護獨立人格、追求個性自由、主張人生平等、不向命運低頭並且最終獲得真愛的堅強女性的形象。

“一個女人的生活是從她的第一次愛情開始的。”(初戀最香,初戀留香。但是,初戀往往傷害女人今後的生活。“由愛轉恨”與“愛恨交加”正是愛情的主要結局。)

《德伯家的苔絲》描寫了貧窮的農家女子苔絲的悲劇人生。女工苔絲年幼失身,受盡資產階級紈絝子弟亞雷的汙辱,懷孕後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譴責,孩子病死後,她與牧師的大學生兒子相愛,由於在新婚之夜向新郎如實訴說往事遭到遺棄,精神受到極大的刺激,殺死了第一個情人亞雷,最終因殺人罪被判處死刑。

“女子就像一把豎琴,它僅僅向懂得如何彈撥它的藝術師吐露美妙曲調中的奧秘。”(每把好琴都能遇到好樂手,可是優秀的姑娘,往往遇不到懂得欣賞、尊重和愛護她的男人。)

小說《韋羅妮卡決定去死》描寫了年青漂亮的圖書管理員韋羅妮卡,由於對現實生活不滿,吞服大量安眠藥卻自殺未遂,被送進維萊特精神病醫院搶救。作為冷血醫生伊戈爾的研究對象,遭受無數次的以治療為藉口的折磨及生死考驗,最後與患有精神病的畫家埃杜阿爾德相愛並攜手逃亡。

“一個女子給人以安慰時,裡面總有細到之處,帶著某種母性的東西,既富有遠見,又十分周密。”(母親是種身份,是種職業,是種驕傲,也是種權利。母親是胎兒的營養品,是嬰兒的保健站,是少兒的保姆,是少年的教師,是成年子女的姐姐,是。)

高爾基的《母親》是一部謳歌母親和母愛的名著。而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則以獨特視角和心理學術,對人性中隱秘的“戀母情結”作出深刻而形象的描繪。

“金錢能買床鋪,不能買睡眠;能買書籍,不能買頭腦;能買食物,不能買食慾;能買裝飾品,不能買美麗;能買房舍,不能買家庭;能買藥物,不能買健康;能買奢侈品,不能買教養;能買娛樂,不能買幸福……”(這也未必,對於有修養的人來說,有錢總比沒錢好。)

“金錢不是做奴隸就是做主人,二者必一。”(金錢還是最智慧、最冷酷、最勢利的演員。)

“把金錢奉為神明,它就會如魔鬼降禍於你。”(死於富有的人多過死於貧窮的人。)

《慾望三部曲》由《金融家》、《巨人》、《斯多噶》三部長篇小說組成,印證了金錢的妙用、醜陋和危害。這部書描寫了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美國的壟斷資產階級如何不擇手段地攫取財富和權力的醜惡過程,揭示了資本主義和資本家從產生、發展到滅亡的不可抗拒的歷史規律。

《天才》、《名利場》、《紐約人》、《了不起的益茨比》也是這類小說。

“犯罪是以惡意做基礎的不道德行為。”(兇徒並不總是橫眉怒目,有些笑眯眯的壞人更可怕。最好把二者摻著寫。)

“任何地獄都嚇不住罪犯。”(犯罪是勇敢者和高智商的遊戲。尤其是黑幫、黑幕、反腐小說,都有幾個智勇雙全的反面主角。)

著名的黑幫小說《教父》,以近乎讚美和歌頌的筆調,描寫了黑手黨教父維託與其家族的罪惡歷史。各種性格、年齡、地位的黑道人物,一邊設賭、販毒、行賄、索賄、綁架、仇殺,一邊大談友誼、情愛、正義和親情。電影《教父》曾榮獲“奧斯卡獎”,便是黑幫文化氾濫和社會極度墮落的明證。

“惡劣的天性從不需要指導者。”(基因是犯罪的主謀,所以,嘗試改變基因從而抑制犯罪的題材,將成為未來社會小說的潮流之一。)

“在罪惡中游泳的人,必將在悲哀中沉沒。”(罪行是社會的癌症,摘除時難免流血,主刀的法律必須無情。)

作家孔薩利克的《黑品官》無疑是一部揚善抑惡的佳作。它以德國著名的民族學者拉特諾夫與中國女翻譯麗雲的戀情為線索,深刻揭露了黑社會的內幕和罪惡。本書提倡人們採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對窮兇極惡的黑社會勢力展開反擊,其探究人性善惡、呼喚人道公正以及正義必勝的主題值得發揚光大。

“哪裡有青春和美麗,哪裡就有開心的消遣。”(網吧、酒吧、迪吧以及所有年輕人聚會的場所,好像放置了一箱箱炸藥,一句話,一杯酒,一個異性,一個眼神,都是點燃導火索的火星。)

“青春是一個短暫的美夢,當你醒來時,它早已消失無蹤。”(青春沒有寂寞的時光,只有寂寞無聊的青春,沒有詩意和信仰的青春就是豬玀的生活。)

如果說《青春之歌》曾經令當時的青年讀者心潮澎湃地參加革命,那麼,從以下暢銷書的書名就能判斷出,現在的青春校園(小說)處於什麼狀態!《黑道傳奇》《惡魔之吻》《校園狂少》《第5代帥男孩》《我的放蕩生活》《冷血校草惡吻狂》《惹我你就死定了》《與XX同居的日子》《壞蛋是怎樣煉成的》《惡魔總裁的娃娃情人》《壞小子蘇三風流記》《憐愛:寶貝媽咪16歲》《500萬契約:情人17歲》《純愛:冷酷少東的麻雀妻》《亂舞漾香:貴公子宿舍的假小子》《看什麼看,沒見過聰明女生?》……

“戰爭是死神的盛宴。”(戰爭的真諦就是:儘快讓敵方的青壯年流光鮮血!)

“戰爭是強迫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即便正義的一方,也有非正義的參戰者。)

“戰爭在你願意時開始,卻並不在你樂意時結束。”(戰爭是無情地毀滅人和物的可怕遊戲,也是體現人生價值並且創造新時代的暴力手段,當然,在肆無忌憚的暴力活動中,確實也孕育著正義、公理與和平的苗頭和機會。)

《戰爭與和平》的場面浩大、人物眾多、氣勢恢宏,以近千個人物和無數場景為節點,表現了國家與個人、愛情與色慾、忠誠與欺騙、英雄寫懦夫、前線與後方、國內與國外、軍隊與社會、上層與下層、戰爭與和平等等矛盾。是戰爭題材小說的最佳範本。

《永別了,武器》是海明威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小說,它以意大利戰場為背景,闡述了戰爭毀滅人性、摧殘生靈、扼殺愛情以及令熱血青年成為“迷惘的一代”的主題思想。主人公亨利憎惡帝國主義戰爭和人類之間的大屠殺,於是躲入愛情的小天地裡去追求個人幸福。本書充滿了悲觀、消極、痛苦和絕望的情緒。

《喪鐘為誰而鳴》則是海明威的思想轉變之作,作品的主人公已經不再迷惘和消沉,而是充滿了理想、信念、意志和抱負,成為一名為人民和正義而戰的革命戰士。他所追求愛情也與革命事業聯在一起。整部書都洋溢著崇高的使命感和革命浪漫主義氣息。

《西線無戰事》是雷馬克的長篇小說處女作,揭露了帝國主義戰爭的無義、殘酷和恐怖,控拆了世界大戰對年輕一代的毀滅,表現了青年人厭戰、反戰與迷惘的思想。

《第五號屠場》和《第二十二條軍規》都是偏重意識流的反戰小說,兩位作者都曾親歷戰爭的血肉屠場,所以對軍人的唯命是從、軍隊的烏煙瘴氣、戰爭的冷酷無情和平民無辜遭受殺戮,抱有類似的反感和批判態度。

“慾望是人類運動之源。”(自私性與排他性決定了生存和繁衍是自私的根本目的,那些不太自私的動物已經或者正在滅絕。)

“人的本能從未趨向完美與正確;它總是把人引向華而不實和虛偽的方向。”(據說紅酒是上帝的鮮血,吃肉的快感相當於進食屍體,排擠對手不擇手段的人,對親朋也翻臉無情。)

米·布爾加科夫的《大師和瑪格麗特》,可以說是《浮士德》的續書,同樣的以現實與幻想交融、以歷史與傳說交融、以人性與魔鬼交融,堪稱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之作。本書在描繪魔幻場景的同時,還著力刻畫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醜惡:品行低劣的文聯主席、貪汙受賄的房管主任、貪財忘義的小市民等等形象非常生動鮮活。

“有時,人死或許可以是一種刑罰,但並不等於贖罪。”(進入中、老年的人們才會明白,個人的生存和死亡不過是時間長河裡一滴微不足道的弱水,所以常常用懺悔代替回憶。)

毛姆所著《人生的枷鎖》,借主人公菲利普·凱里影射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時期的辛酸遭遇,雖然虛構了某些重大情節,仍然客觀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從各個方面對於人的折磨和奴役。

《一個世紀兒的懺悔》是繆塞的一部自傳體小說,講述一個悲觀、失望、膽怯、慵懶的青年人的生活悲劇。塑造了對社會不滿又無意反對、面對黑暗現實只敢偷偷嘲諷、嚮往自由又無力追求的“世紀病”患者的沮喪、頒唐、浪蕩的形象。

讓·雅克·盧梭不僅寫了《論人間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論社會契約》、《愛彌爾》等著作,他的自傳《懺悔錄》尤其著名。在《懺悔錄》裡,盧梭追述了自己在過去半個世紀的往事,把生活中違背道德良心的大事、小事盡情披露,表現出偉大的自省和悔悟精神。

《大衛·科波菲爾》是查理·狄更斯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同樣以主人公的悲慘經歷和心路歷程為描述重點,揭露了資產階級的專制教育、殘酷的剝削制度、黑暗腐敗的司法機構對於人性的摧殘,為了鼓舞人們保持對生活的信心和熱愛,結尾以主人公大獲成功收場,削弱了本書的批判性。

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以意識流的敘事手法,集敘事、感想和議論為一體,將其半生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盡情展示,真實記錄了社會生活、人情世態、自我追求和自我認知。

《北迴歸線》是亨利·米勒的第一部自傳體先鋒派小說,以回憶錄的形式追憶了自己夥同幾位作家、藝術家朋友在巴黎度過的一段快樂時光。他們隨心所欲地工作、暢談、宴飲、冶遊、嫖妓,試圖對傳統觀念和制度發起挑戰,其叛逆的文字和思想雖然抨擊了虛偽的西方基督教文明,卻也暴露了年青人及時行樂、避重就輕、以“偽自由”為藉口追逐肉體享樂的天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