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民幣貶值,美元1:10人民幣,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

外部環境嚴峻,不少人認為人民幣貶值可以適當緩解爭端對中國出口的影響。但如果大幅貶值的話,一定是弊大於利的。筆者來一一解釋。

如果人民幣貶值,美元1:10人民幣,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


1、大量資本外流,外匯儲備損失慘重。人民幣如果不穩定,國際購買力下降,資本必然會外逃,因為資本是逐利的,它不可能一直呆在中國任其價值損失。而央行為了維護人民幣幣值穩定,定會花大量外幣買入人民幣,拋售外幣,從而消耗大量外儲。近幾年,人民幣起伏波動較大,為了穩定幣值,外儲已經消耗了近萬億。

以土耳其為例,自美國對土動手以來,土耳其里拉對美元匯率暴跌了很多,從而導致土耳其貨幣危機,甚至影響其他新興市場。而其中的重要的原因在於土耳其由於長期貿易逆差不僅外儲少,沒有足夠的錢穩定里拉,而且存在高負債及高通脹率。所以一旦發生這種情況,一下子就演變成系統性金融風險。

反觀國內,目前我們除了有雄厚的外儲外,政府的高負債和M2氾濫所帶來的通脹壓力顯而易見,唯一的防線便是外儲。因此,想要避免像土耳其一樣,人民幣幣值的穩定,關乎國家命運。

此外,至於貶值緩解出口壓力。筆者認為只是飲鴆止渴,沒有哪個國家是通過貨幣的長期性貶值來取得出口競爭力的。而中美之間的事,註定是一場持久戰。利用人民幣貶值來獲得“有利位置”,只能是自欺欺人。

2、國計民生成本上升,無論是出口還是非出口企業。人民幣大幅貶值,就需要更多的錢去換以美元定價的國際大宗商品。而目前我們的石油、玉米、大豆等每年都需要大量進口,因此貶值將會造成這些涉及國計民生的物資價格暴漲,導致通脹。

再來說說企業。有人說有利於出口企業,但他們只是看到了其中一面。既然是外貿企業,外幣負債是少不了的。據wind數據顯示,中資美元債存續餘額預計到2019年有1138.81億美元到期。因此如果人民幣一直貶值下去,等這些外幣負債到期後,由於貶值造成的額外債務負擔對這些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

此外,像一些港資、外資公司,如果他們的產品和勞務都在大陸,那麼結算的都是人民幣,而在外融資的是港幣或美元。一旦人民幣大幅貶值,將導致這些公司產生大量的匯兌損失。這些公司虧錢了,自然就會縮減生產規模,導致失業。對誰都沒好處。而且如今國內不少地產巨頭也在海外大買特買,融了不少外資,貶值的話對他們也是一種災難,進而影響金融穩定。

3、長期投資預期下降,不利於我們的開放。人民幣不穩定,導致爆發系統性金融風險或金融危機可能性大大增加,這時會使得中國很多長期性的投資、戰略性跨國合作等等都會推遲甚至取消,這對於當下內憂外患的我們說非常不利的。目前我們只有通過不斷開放,經濟轉型找到突破口。這樣一來,投資都跑掉了,談何開放呢?

數據顯示,2014-2017年資本流出達1.7萬億美元。典型的例子就是2014年那年,李嘉誠開始拋售大陸和香港的資產,也在那一年,實體經濟惡化的信號正式出現。綜上,雖然目前趨勢在貶值,但央媽終究還是控制不了市場,只能緩解。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覺得如果單純看人民幣與美元貶值這種情勢而不考慮其他因素,會出現如下幾個問題:

一是因為人民幣貶值可能導致人民幣資產價格的縮水或者人民幣投資收益的下滑,那麼中國金融市場或資本市場的一些熱錢有可能流出,導致中國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流動性的錢緊縮或減少,不利於國內企業融資,也有可能導致股市價格的下跌。比如現在人民幣兌美元為1:6.9,突然貶值到1:10,那麼國際資本投資在中國市場的利潤不變的情況下,假如國外投資者一年利潤6.9億元人民幣,如果換算成美元正好是1億美元,而如果人民幣貶值到了1:10,換算成美元則只有0.61億元,則收益減少了0.31億美元。可能會促使國外投資者將資本轉移到美國或其他國家。

二是人幣貶值到1:10,則有利於出口企業而不利於進口企業。為了便於讀者弄懂,還是打一個淺顯的比方來說明。比喻中國一家出口企業,原來向國外出口某種商品每1件1美元,國外進口企業或消費者進口中國商品需要用6.9元人民幣;而如果人民幣貶值到了1:10,而這件商品人民幣價格不變,則國外企業只需用0.69美元就可購買一件中國的商品。則國外企業會加大中國商品的進口、消費者會激起購買慾望,這樣可以讓中國出口企業的商品出口量增加,利好出口企業;對於進口外國商品的企業,則正好相反;會支出更多的人民幣來買進相同數量的商品,這樣無形中加大了進口企業的進口成本,不利進口企業的發展。

此外,人民幣貶值到1:10,國內為彌補資金外流不足,滿足企業正當的資金需要,會加大貨幣發行量,這樣就會導致物價指數上升或通貨膨脹,從而影響普通人的生活,使生活狀況變得更加糟糕。我的這些說法,不知讀者朋友是否明白,不足之外,請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