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有靈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動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縱觀⽇本地圖,能登半島猶如向⽇本海伸出的⼀個尖,輪島不過是其最北端的⼀個點。但若把⽬光聚焦於此,作為⽇本最⼤的漆器產地,輪島是能代表⽇本漆⼯藝的⼀塊寶地,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伯納德・⾥奇也曾為之著迷。

30 年前,還在雜誌社當編輯的⾚⽊明登,被漆藝家⾓偉三郎的作品上“蠢蠢蠕動”的美和⽣命⼒震懾,舉家搬⾄輪島,成為了⼀名漆塗弟⼦。如今,他帶出的弟⼦已不下⼗⼈。他的漆器不僅被藝術家和設計師們喜愛,也點亮了⽇本普通家庭的餐桌。⽇本之外,他在世界各地辦展;岡⼭縣⽴美術館、慕尼⿊應⽤藝術館等美術館曾收藏他的作品。作為⼀個製作⽇⽤器⽫的⼿藝⼈,⾚⽊明登的漆器究竟有什麼魅⼒?

在國內,從《造物有靈且美》,到近期將出版的新書《⼆⼗⼀世紀民藝》,⾚⽊明登對⼿藝與美的探討⽂字,⽐他的漆器先⼀步為⼤家所熟悉。這個⽉,失物招領將攜⼿ Lens,首次將⾚⽊明登的作品帶到北京,從出道⾄今的經典作品,到花器類的最新作,完整呈現⾚⽊明登的“塗物”世界。屆時他本⼈將親臨現場,和⼤家交流。開幕的週末兩天,還將有精彩對談。

【造物有靈且美】

⾚⽊明登漆器展

展覽時間:10.20~10.28

展覽地點:Lens Space北京市朝陽區廣渠路1號創1958園區 4-12

主辦機構:失物招領 Lens晚汀畫廊

合作機構:新星出版社 理想國 浦睿文化

展覽⽆需報名,展期免費⼊場

⾚⽊明登的漆器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正法寺套碗。(土屋美和 攝)

百年⽊胎:沉睡的安穩之材

“池下⽼伯,今年⼋⼗歲了!還在第⼀線⼯作呢。”這晚⾚⽊先⽣又喝了酒,語⽓⾥的激動,隔著屏幕傳過來。

輪島漆器的製作流程繁夥,⾄多要經歷124道⼯序。這不僅決定了其⼯藝的複雜性,也意味著⼏乎不可能由⼀位⼿藝⼈獨⽴勝任。池下⽼伯是⾚⽊明登的御⽤⽊胎師。⽼伯經⼿的⽊胎粗型,是他爺爺從明治時代傳下來的,已被放置了⼀百多年。與如今由機器代勞不同,過去專業的“型師”會沿著⽊紋,⼿⼯整形。2007年第⼀次拜訪池下⽼伯,看到庫房⾥成千個沉睡了百年的安穩之材,⾚⽊明登就跟對⽅訂下了往後所有的底胎。 “在外⾏⼈看來,這不過是些積著灰塵的⽊頭模型,於我卻是前所未見的美妙素材。”⽼伯沒有徒弟,亦⽆傳⼈,他或許是這批珍貴⽊材最後的守護者。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池下老伯的工作室。從昭和時代旋輪電動化之後,那裡從未變過。只是手藝人從原來的六位到如今只剩下老伯一人。(逸雯 攝)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老伯倉庫裡明治時代的粗型,已被放置了一百多年。老伯對赤木先生說:“到我這一代為止,這裡也結束了。”(逸雯 攝)

做東西,就是想盡⽅法讓“⾃⼰”消失

“我的作品基本上沒什麼獨創性。這是我⾃豪的地⽅。”

乍⼀聽不可思議,但若追溯⾚⽊明登漆塗⽣涯的原點,這股底⽓並⾮空⽳來風。

1989 年,他在能登的⼭⾥徘徊,偶然與⼀只江戶時代的輪島漆塗飯碗相遇。儘管斑駁不堪,那充盈深沉的⾊彩依然透露出⼯匠優良的⼿藝和漆料堅實的質地,“這隻碗還閃耀著⽣命⼒! ”⾚⽊明登將它帶回家,⽇⽇端量,⼿中的古碗在向他開口:“把我做出來吧。”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30 年前,赤木先生在輪島市郊外山裡的一座廢棄民宅中發現的古碗。那美瞬間抓住了他。(圖片出自《形之素》,赤木明登、內田鋼一、長谷川竹次郎 著)

這場命運般的相遇鋪就了他的漆塗道路:摹寫古型。

摹寫並不等同於複製。“以為直接拷貝就能得到相同的形態和顏⾊,純屬幻想。這和柳宗悅從乍看形態相同的⼤量⽩瓷壺中甄選出‘正確’之物,是同⼀個道理。”⾚⽊明登解釋其中精微的奧妙,“譬如從⽔平⽅向觀察器物,其輪廓如左右對稱的⼀根線。將這根線移動哪怕⼀頁紙的厚度,形的印象也會發⽣⽬眩般的變化。從同⼀個形狀⾥甄選出最美的⼀條線,就是我的‘摹寫’。

不僅形如此,⾊彩亦如是。“就像漆器的黑⾊,本⾝也千變萬化,並不固定,⼿藝⼈必須百⾥挑⼀,與多樣⾊彩中的其中⼀種相遇。”

⾚⽊明登說,做東西,就是想盡⽅法讓“⾃⼰”消失。但反過來看,正因為對形和⾊的選擇並⽆理論或標準可循,選擇發⽣在不懈地探究⾃⾝的“喜好”、窮盡“⾃我”之處,在個性與普遍性這兩種⽭盾合體之時。為抵達 “⽆我”,必須先從“我”開始。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天廣皿。造型來自中國晚唐的白瓷器。而白瓷初次出現,則是以金屬器皿的造型為摹本。天廣皿所追求的輕巧薄胎,正是由金銀器的形制而來。“天廣”,象徵對著天空攤開雙手掌心時的樣子。(土屋美和 攝)

漆與⽣俱來就是要與⼿和唇相觸的

“辦展這麼多年來,我在觀察客⼈時發現了⼀件有意思的事。他們反應最強烈的不在形狀或⾊彩,⽽在質感上。”

⽽似乎這暗合了漆的本質。“漆與⽣俱來就是要與⼿和唇相觸的”。⾚⽊明登始終記得⾓偉三郎在世時不⽌⼀次對他說過的話。

漆含有⽔分,這種⽀撐⼈體運作的物質同樣存在於我們的⽪膚。 “知道⼈⾝上對觸感最敏銳的是哪⾥嗎?是嘴巴。所以⼈會⽤嘴親吻。我們吃飯時把⾷器端在⼿上,嘴與器⽫是直接觸碰的。漆器之所以能長久佔據⽇本⼈的飯桌,正是得益於其舒⼼的觸感。”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上為正法寺酒杯,下為能登盃。酒器必須拿握於手,與唇相觸,揭示了器物的原點。酷愛喝酒的赤木先生說: “請把它拿在手裡,用嘴舔抿,感受漆的溫度和柔性吧。”(土屋美和 攝)

然⽽,這種觸感曾⼀度被遺忘,或者說被那種追求平滑明亮、如鏡⼦般純粹的審美取向所替代了。極端的表現便是綴滿裝飾紋樣的漆器。“做到極致的⼯藝技巧確實很精彩,但那⾥沒有餘地,容不下⼿感和寬慰⼈⼼的溫情。這種視覺上的冷,讓漆器遠離了⼈的肌膚,但真正的漆器是⾮常溫暖的。”

我在做的,是把質感重新喚回到漆器的世界⾥,讓它們重新出現在漆器表⾯,即使不直接⽤⼿摸,也能感覺到⼀種柔和與溫暖。

那麼,該如何表現漆的溫暖?⾚⽊明登找到了⾃⼰的答案:在⽊碗外側底漆的基礎上,貼以特別定製的纖薄和紙,反覆打磨之後,再刷上啞光的漆料。這便是⾚⽊明登獨創的“輪島紙⾐”技法。如此做成的漆碗,下嘴唇碰觸碗壁時,能讓⼈感受到和紙柔軟溫潤的質地。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輪島紙衣湯碗。外側能觸摸到和紙的紋理。啞光的質感在經久使用之下,色澤會逐漸加深,顯現光澤。(土屋美和 攝)

我渴望呈現的漆之⾯貌,

是能諦聽的寂靜之⾳

沉穩的⽊胎與和紙的質地構成⾚⽊明登的漆器底蘊的⼀部分。⽽更多的奧秘,蘊藏在他為素⾯⽆飾的半成品所做的“上塗”這道最後的⼯序中。

“每塗上⼀層,漆的表情都會起些微差異。”漆塗師把漆液最終固化後的表情稱為“漆之貌”。“但這⾯貌也始終變幻不定,難以捉摸。即便以同樣的厚度上漆,觸感有時淡薄得如⼀塊平板黏著在表⾯,有時卻豐盈溫潤⽽富有張⼒;⾊彩時⽽豔麗奪⽬,時⽽卻像吸盡了周圍的光,晦暗沉悶。”⾚⽊明登在新書中寫道,“但⽆論哪⼀種表情,其成因都源⾃那不到⼗分之⼀毫⽶的薄膜中發⽣的微妙變化。”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將鐵鏽紅漆一氣呵成地塗在碗上。漆刷是使用女性頭髮製作的貴重刷毛。(圖片出自《漆塗師物語》)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為了進行上塗,便於手持而裝上了木柄的正法寺碗。(圖片出自《漆塗師物語》)

上塗的⽅式也因⼈⽽異。⾚⽊明登所採⽤的是 “⽆油塗⽴”,除了為漆液上⾊所必要的顏料之外,不⽤任何添加物。不僅如此,“⽤⽑刷上完漆後,不能留下⽑刷紋與⽑刷境(分別指的⽑刷在表⾯平⾏通過時留下的動線與分界線)造成的不均與偏差,或是按壓⽑刷節奏不同所產⽣的痕跡。”

理性地解釋完⾃⼰的⼯作,他突然⽤感性的⽅式總結:“我渴望呈現的漆之⾯貌,是能諦聽的寂靜之⾳。如深⽔靜流的湖⾯般,暗潮湧動⽽又波瀾不驚的表情。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櫸木三層重箱(土屋美和 攝)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橢圓五層重盒(土屋美和 攝)

⽤之美:⽇常器物的精神內涵

也正是在對“古型”的摹寫中,⾚⽊明登把⽬光重新投向柳宗悅百年前所創的民藝論。特別是其中⼴為⼈知,卻又極易曲解的“⽤之美”。

若把“⽤”單純地理解為“使⽤”,難免⽌於 “將簡素普通之好物⽤於⽇常⽣活,⽤⼼把⽇⼦過得美好⽽豐富”的淺見。⾚⽊明登說;“這當然也很重要,但民藝並⾮只有這⼀⾯,要⽐其深刻得多。”要真正理解“⽤之美”,我們必須回溯歷史,從古型中尋找答案。

摹寫古型,是不斷去追問、發現和創造古器之美的根本。從古⾄今器形的演變,宛如⽣命的 DNA 鏈條,那⾥蘊藏了它們誕⽣之初的信息。”環環相扣,亙延不絕的接續,正揭⽰了⼈與⾃然間的關係,也是器中⽣命的秘密。

若把“⽤”⼀分為⼆,那麼表⽰實⽤、功能的“⽤”, 便是民藝的緯線。正因為在當下切實使⽤著、愛待著,所以“流⾏”。另⼀⽅⾯,追隨過去具有精神性甚⾄宗教性的“⽤”,是那根經線。因向天祈福又深根⼤地⽽“不易”。經緯縱橫交織,民藝的⾻骼才終於成⽴。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高野形水瓶。器形源自平安時代從中國傳至日本高野山的密教法具之一,為供花之用。最早的材質是響銅、古銅等合金。形制高雅。赤木先生摹寫其型,製成漆花器,讓古樸等造型煥發現代摩登的魅力。

對於⾝處⼆⼗⼀世紀的我們,在狼奔⾗突的現代⽣活⾥,若還有機會與漸⾏漸遠的⾃然重續前緣,那麼⼿⼯藝品不失為⼀個可循的⼊口。 “器物的材料,從⾃然中發掘開採⽽來,它就是⾃然本⾝。當我們與其相對,唯⼀能信任的,不正是從⾃⾝內部湧起的謂之美的感受嗎?只要喚醒⾝體⾥的遠古記憶,傾⼼去祈願,我們⼿中的⾃然必會有所回應。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位於能登山中的赤木明登工坊。透過雙層玻璃,微微聽見小溪潺潺。(圖片出自《漆塗師物語》)

部分引⽂出⾃⾚⽊明登新書《⼆⼗⼀世紀民藝》(理想國,2018年11月)

展期內還會有以下活動,

掃描二維碼直達報名頁面。

分享會:諦聽寂靜——⾚⽊明登的漆器

一個漆塗師要能識別漆之貌的微妙差異,並將這種差異以個人的方式呈現出來,至少需要十年獨立上漆的時間。漆塗三十年,聽他細述與漆結緣,併成就自身獨特風格的歷程。

時間:10 ⽉ 20 ⽇(週六)下午 14:00-16:00

地點:Lens Space

嘉賓:⾚⽊明登

對談:美從何⽽來?——探尋造型與⼯藝的奧秘

自身創作之外,赤木明登把目光投注於古物,追溯造型的源頭和脈絡,他是否看到了美的本質?中日兩國的工藝史不失為一部文化交流史,我們邀請了研究中國古代器物文化十多年的鄧彬老師,通過造型與技藝的來龍去脈,共同探尋美的流向。

時間:10 ⽉ 21 ⽇(周⽇)上午 10:30-12:30

地點:Lens Space

嘉賓:⾚⽊明登、鄧彬(江南⼤學設計學院講師、⾦繕師)

主持:李若帆 (失物招領 Lost&Found 創始人)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赤木明登(Akagi Akito)

1962年生於岡山縣。1984年畢業於中央大學文學部哲學科。

最早於出版社擔任編輯。受輪島漆藝人角偉三郎影響,於1988年移住輪島能登,開始漆塗之路。

1994年出師獨立,開始用和紙製作日常漆器。同年舉辦初次個展,後於國內外多次舉辦個展。

1997年,被德國國立美術館《日本的現代塗物十二人》展覽挑選為展覽藝術家。

2000年入選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觀器——在生活中呼吸的工藝》展。

2010年入選岡山縣立美術館《岡山 美的迴廊》展。

2012年入選奧地利國立應用藝術博物館《物——質樸與簡素》展。

作品被慕尼黑應用藝術館等多個美術館收藏。

製作之外,以專欄、著書等文筆活動探討工藝與生活。

理想國11月即將出版

1.

《形之素》

赤木明登 內田鋼一 長谷川竹次郎 著

理想國 |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三位當代手工藝人,品味各自珍愛的美形之物,以創造之手撫觸古物,探求“形”的源頭。

2.

《二十一世紀民藝》

赤木明登 著

理想國 |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日本當代漆塗名家赤木明登,重循民藝思想的道路,發現二十一世紀的“美物”之本。

已出版

《漆塗師物語》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日本現代漆藝大師赤木明登,回溯如何在日本海的邊緣小島, 從工藝世界的門外漢成長為獨當一面的職人。

造物有灵且美——⾚⽊明登漆器展|北京活动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