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治癒,不好意思,我都錯怪你了

手機治癒,不好意思,我都錯怪你了

01

你今天肯定出門了,記得你都帶了什麼嗎?

出門的三件寶:鑰匙、錢包、手機。

為什麼要帶鑰匙?因為要回家,要開車,要鎖門,所以要帶鑰匙。會忘記帶鑰匙就出門嗎?有時會。

那為什麼要帶錢包?因為有身份證,公交卡、地鐵卡、銀行卡、還有錢,都有需要用到的。可以不帶錢包就出門嗎?我想可以的。

至於為什麼要手機呢?呃...不知道,習慣了,沒有手機我會死掉的。當你發現忘記帶手機出門了會到回家去拿嗎?肯定會啊。

這幾個問題,我問了身邊的幾個朋友,得到的答案都驚人的相似,我離不開手機了。

你有想象過:如果你把手機放在一個你夠不到的地方一整天,你的生活會怎麼樣?

很容易想象啊,肯定會抓狂,瘋掉,一整天都無精打采,患得患失的樣子,或者還有可能忍受不了一天。

以前,大一的時候,到12點去飯堂吃飯,而手機在充電的話,我的選擇肯定是任由它充電,因為短短的路程去飯堂吃個飯,回到來,手機也不會響起,可以安心的吃個飯,靜靜的充個電。現在呢?現在不行了,手機必須在可視範圍內才能安心,出門帶著,吃飯帶著,上廁所帶著,那沒電了怎麼辦?所以充電寶的發展才如此迅速,已經是人手必備了。

手機從一開始的通訊功能,到後來的通訊、遊戲,再到現在的通訊、遊戲、上網、支付等功能,一直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手機很重要,可能有重要緊急的事實通知我,有客戶、朋友發消息找我,有重大新聞,突發狀況我需要知道的,所以我隔幾分鐘就打開一次手機。

手機治癒,不好意思,我都錯怪你了

02

奇葩大會第二季最後一期裡,馬東的一個分享“讓你上癮的不是手機,是自由”,有控制地球的生物是一些幾英寸見方的小亮盒子,寄宿在一些愛直立行走的宿主身上。

其實我們心裡都有病:手機依賴症

長時間低頭看手機的危害早已不是聳人聽聞的案例了,像視力、脊椎、睡眠、人際關係等的問題,早是見怪不怪了。

手機漸離了人際關係,人與人的關係變得疏離,像那就句段子:“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我坐在你面前,而你在低頭看手機。”

“這真的是手機的錯嗎?”馬東的反問,點醒了我們。

“沒有手機,人與人的關係真的更親近?愛人、朋友、親人能有更多交心的話嗎?”

當中提到了黃執中給出的一個詞:“社交羞辱”,解釋是:“因為他坐在你面前的時候,你看手機而不理他,他覺得自己受到了羞辱,但是他又不願意認為這是你的問題,也因為他覺得他跟你的關係足夠好,所以怪在手機身上。”

解釋似乎很牽強,但事實就是這樣。

在社交中,我們會無意識的拿起手機回覆信息,儘管很多時候我們手機裡並沒有需要及時回覆的信息,難道這不是避免尷尬的萬能良方?避免回答不出的時的大眼瞪小眼,避免沒有話題的尷尬對視,避免苦苦思尋共同話題的尷尬空隙。

想到自己在最近的一次約會,兩個人站在那裡等車,尷尬了一會,本是滿心歡喜的拋出一個話題,轉頭過去看到的卻是在按手機回微信她,突然地,到嘴邊的話題又咽了回去,其實,我們這樣就很好,幹嘛要聊天,幹嘛要打破這平靜。

我們找到個餐廳吃飯,服務員過來點完菜,等上菜通常會幹嘛?看一下手機,刷一下朋友圈,或者是開一把遊戲,一邊做自己的事一邊聊天,上了菜後,我們吃到一半,覺得有點飽了,會拿起手機靠在背椅上,刷回剛剛錯過的朋友圈,聊天也是斷斷續續,這成了一種常態。

我們也總是會吃著吃著就拿起了手機,然後自顧自的回覆微信,又覺得這樣子不好,放下手機,回到我們的現實生活,繼續說笑,然後又會不自覺的翻看手機,繼續重複著。

手機的吸引力真的很大,大到面前一個熟悉的人都無法掩蓋那光芒,或許是真麼需要,也或許是避免冷場的尷尬,更或許是離不開手機帶來新的社交方式。

回覆信息可以表現出我很忙,我有被需要,還有很多聊天的小夥伴,要證明自己不是一個孤獨的人,無意識的就掏出手機,不厭其煩的再刷一次社交平臺,刷著一個個無關痛癢的信息。

今天,每一個擁有手機的人,你的內心都是一樣的孤獨,你可能就是孤獨的人,外向的孤獨患者。

低頭看手機就能瓦解所有因一個人時的尷尬,一個人走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站著。

03

“又或者是你真的想看手機,因為手機讓我們超出了自己的社交圈,去看到更多的世界,這是人自身的情感,被嫁禍在手機身上。”

為什麼我們會忍不住窺探別人的朋友圈?羨慕別人的朋友圈,自己又怎樣過得?為什麼別人的朋友圈光彩照人,而我卻庸庸碌碌?

其實你對手機信息的渴求,是對你未知信息的渴求,是你太孤獨,渴望自由,渴望被看到的心情,我們都希望被連接,被喜歡,所以我們去了解別人的朋友圈,看別人精彩的生活,手機突破了我們的社交半徑,我們變得越來越離不開手機。

恰恰是手機,解決我們對未知信息的獲取,使信息獲取更方便,快捷。在生活,在學習,在工作的方方面面,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看到自己生活也是有許多的可能性。

為什麼我們會喜歡沉醉在抖音短視頻中?因為窺探別人的生活,又羨慕別人的生活多姿多彩,而自己的生活卻只有柴米油鹽,我們是對信息的無比渴求,而獲取信息的方式是手機,它突破了地域,時間的界限,帶我們領略別樣多彩的生活,雖然自己沒有,看見你有也能暫時忘記生活的不如意。

工作中點開手機,相對於已知的繁瑣工作,我們對未知信息的興趣更強烈,生活中忍不住翻看朋友圈,因為枯燥重複的生活,我們更渴望接受未知的信息,所以我們才會變得如此依賴手機,我們渴望自由的心,無時無刻都在催促我們。

是紛繁多變的世界,讓我們渴望獲取新的信息的心更加強烈,焦慮不安的我才變得急功近利,追求片面零散的碎片信息,而無法自拔。

在一本被解讀的英文著作The Influential Mind(影響力思維)講到過:“我們對未知信息的渴望,如同性愛和麵包,是本能的生理需要。”我們需要快速獲取信息,解決我們對信息的渴望,緩解我們的信息焦慮,都是手機在幫我們。

之所以迷戀手機,說白了是自己的生活太無聊,太渴望獲取新鮮信息,迷戀手機就是唯一的多巴胺釋放途徑。

怎樣做才能緩解自身的渴望與衝動,使焦躁的內心尋找到一絲慰藉,要相信這可能都是徒勞的。

可以學會控制自己行為,尋求更合理方式滿足自己想法,生活中找到其他事情釋放多巴胺了就不會迷戀手機帶來的短暫樂趣了。

因為一種感受可以被另一種感受取代,我們刷手機的快感是壓抑不住的,要剋制自己看手機,就要找到合理的釋放點,就需要找點快樂的事情,分散我們的注意,讓自己更專注當前的事。

還是忍不住看手機,我們只是為了獲取一個我們想得到的結果,前任的生活過的並不快樂,今天的股票小幅拉昇,老闆今天沒有緊急任務分配,就是去假想一個結果,讓自己去信服,轉移目標視線,好奇心轉移就不會一直念念不忘了。

錯的並不是手機本身,是每一個孤獨又渴望被連接的個人,慾望釋放的力比多是無法抗拒的,這就是佛洛依德的力比多原理:使人設法尋求慾望滿足的動力,而“力比多”正是促使人做某件事的原因,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之所以會去做這件事是由力比多支配的,人在與外界環境的互動中所產生的各種觀念不過是力比多的一種比較委婉的體現。

手機跨越了地域,空間,給你帶來新的社交圈,獲得了那些你不認識,你喜歡,你不知道的那些人那些事交流的機會。

我們並不需要太自責,沒有手機,你並不能很好處理人與人的關係,親人,朋友,愛人之間也不會因此而有更交心的話,手機不能阻擋彼此交流的心,不想交流的內心也是存在的。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裡的一句話:“越文明,越孤獨”。我們都一樣孤單,一樣渴望交流的自由。

手機治癒,不好意思,我都錯怪你了

圖/來源網絡 luoluoshuangm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