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父母道歉:一場執念的苦役|心理諮詢

等待父母道歉:一場執念的苦役|心理諮詢

我們在等父母道歉,而父母在等我們道謝

文 | 心之愛/新雨流泉

豆瓣上有一個“父母皆禍害”小組,有人做了一個“父母最讓你不能忍受的行為”調查,排名前三項分別是:貶低打擊嘲諷子女(剝奪了孩子的鏡映需求)、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子女(激發出孩子的能力恥感)、認為他們總是正確的(剝奪了孩子的對抗性需求)。

調查結果鮮明地映射中國不少家庭的教養是以羞恥為中心特徵。這樣的家庭沉浸在羞恥感中,父母憑藉家長身份有意無意地製造出單向的羞辱關係,以言行散播製造令孩子羞恥的事情。用科胡特的話說就是,這類孩子承受的是碾壓性自戀傷害

我們會不停地幻想著父母終有一天向我們道歉,但殘酷的事實往往是“我們在等父母道歉,而父母在等我們道謝” 。

等待父母道歉似乎是一場執念的苦役,且永無盡頭。如何卸下包袱,輕裝前行?

等待父母道歉:一場執念的苦役|心理諮詢

大多數情況下只要兩性有意願便可生兒育女,父母和孩子便形成了選擇和被選擇的關係,父母可以選擇不要孩子,孩子無法選擇他們的父母。

這就是誰也逃脫不了的宿命,世界並沒有完全平等那回事。就好比,小蝌蚪的父母永遠只能是青蛙,而不可能是麻雀。也許小蝌蚪日日都在幻想變成一隻會飛的麻雀,永遠離開這隻醜陋的青蛙,可是這隻青蛙終歸是你的父母,與你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就算物理距離拉開了,心理上始終藕斷絲連。

傷害綿延數年製造出家庭悲劇並蔓延滲透到方方面面,兩代人有時會嘗試著溝通和解,但多數事實證明抱頭痛哭泯恩仇、徹夜長聊和解都是將複雜的人性和情結的深重過於浪漫化了,這個世界沒有一個人能真正說服和改變對方。

你很難單純地愛著父母,或單純地恨著父母,而是愛恨交加地與父母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給傷害找個合理的解釋,整合情緒情感,不追究行為者(父母)的責任,這是每個人生命中必須面對和消化的課題。

作為子女,我們似乎只能輕撫心頭的傷疤,併為永遠失去“一雪前恥”的機會而哀悼。

等待父母道歉:一場執念的苦役|心理諮詢

正如《飄》所言:“愛你的人如果沒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來愛你,那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全心全意地愛你。”

從精神分析的觀點來看,父母有意無意的傷害和孩子恐懼可怕的幻想聯袂在孩子心中烙下了永難癒合的傷疤。

邁克爾·雅克布斯認為,兒童在心中持續地內化著父母的體驗,他們感知到的父母權威可能比父母所認為的更加可怕。內化的人物被兒童的認知重新鑄造,賦予了新的形象。這或許就是一種生命的“誤解”,而誤解便是創傷的真相。每個孩子真正需要解決的是內化了的父/母形象,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

即使他們的父/母能有所改變,為曾經的所作所為悔恨不已,父母在孩子們年少時的所作所為依然在孩子心中留有深深的烙印。父母的道歉並不會成為治癒創傷的瓊漿玉液。

等待父母道歉:一場執念的苦役|心理諮詢

然而有些孩子不得不面對父母真的不愛你的真相,天下確實有只愛自己不愛孩子的父母,有時甚至是明目張膽的。我們要去原諒他們嗎?

記住,原諒可以選擇。

也許我們感到自己受到的傷害太大,難以原諒父母。也許我們想原諒,卻找不到原諒他們的動力。只有當我們意識到原諒並不是有義務,一定要原諒父母時,原諒才有意義。真正的原諒不會提出任何要求。如果我們原諒父母,我們不一定必須愛他們、或者忘記發生了什麼事情。

原諒有時也會暗含著可怕的詛咒,詛咒你永遠處於受害者的位置,當你居高臨下地說:“你傷害了我,我原諒你!”時,這可能就是飲鴆止渴。

你要堅定信念:改變生活的權利永遠在你手中,這與父母是否承認錯誤無關。與父母和解似乎是更治癒的心態。與自己的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和解;與父母的無心、盲目狹隘、自私和解;與人性的侷限和解;與生命的無常和解。實在無法和解,那就與你的不和解和解。

(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機構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