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丨中考學霸分享初中歷史答題模板!幫你掌握高效解題技巧

初中歷史知識點多又雜,考試時問題形式也是五花八門!

如何能在掌握繁雜的知識點後,精準把握得分點,不讓答案與問題跑偏?這就給你送上初中歷史最有效的答題模板…

1

歷史學習,似易實難

1、難在記憶——內容繁多,難理頭緒,記不住,容易忘。

具體對策:硬背不如巧記,貴在每日堅持,切忌考前突擊。

實用舉例:

①奇數法記年代

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鬥爭和新文化運動、1917張勳復辟、1919五四運動、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對比法

1939--1945二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抗日戰爭

③因果推導法

市場(根本)——走私鴉片——銷煙(直接)——鴉片戰爭

④濃縮轉化法

戊戌變法——“變”(政治:君主立憲;經濟:發展資本主義)

乾貨丨中考學霸分享初中歷史答題模板!幫你掌握高效解題技巧

2、難在答題——題能看懂,答案難做,容易失分。

具體對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點,做到心中有數。

“二找”,按照題意,迴歸課本,找到相關知識點;

“三規範”,答題語言規範化是最容易忽略的問題。

實用舉例:

①列舉:周恩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三件事(3分)

答:1927:領導南昌起義;

1935:參加遵義會議,支持毛澤東正確主張;

1936: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敘述要簡單、準確)

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大國崛起)電視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後,大國崛起問題成為社會議論的熱門話題。世界近現代史上,英、法、美、德、俄、日等國強大的原因,主要是思想文化的進步、經濟的強盛、體制的創新以及尋找到一條適合自己國家發展的道路。開闊視野,向發達國家學習是後發國家走上強盛的開端。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向現代化國家邁進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改革,在經濟、外交、國防、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體育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近幾年,太原進入了歷史上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時期。2003年太原舉行了建城2500週年盛大慶典;2006年太原鋼鐵集團公司成為全球不鏽鋼產能最大的生產企業;2007年9月特在太原舉辦首屆中國國際煤炭與能源新產業博覽會;2008年將在太原舉辦自行車BXM世界錦標賽暨奧運會預賽……

(1)根據材料,說明大國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

答:尋找到適合自己國家發展的道路;向發達國家學習等。

(將材料中的語句加以概括和轉化出對內改革(依據國情選擇發展道路)、對外學習借鑑他國經驗兩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

閱讀下列材料,參與討論問題。

20世紀上半期,相繼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了空前浩劫。但整個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卻是偉大而輝煌的。尤其在最後30年,各種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和繁榮。使世界各國的經濟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進入2l世紀,爭取世界和平與促進經濟發展,仍然是當爭世界的主潮流。

乾貨丨中考學霸分享初中歷史答題模板!幫你掌握高效解題技巧

【問題探究】

(2)說明20世紀最後30年人類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4分)

答:由美蘇爭霸到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冷戰結束後,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地區衝突、民族矛盾、宗教糾紛不斷,成為威脅世界和平安全的因素;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興起和繁榮;人類走向知識經濟時代(或信息化時代);世界各國以對話促進合作,追求共同發展;和平和發展是世界的主潮流等。

應包含政治(總趨勢——和平與發展,國際關係特點——美蘇爭霸到多極化)、經濟(知識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和區域集團化)、科技(高科技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

3、難在複習——書有幾本,題海無邊,難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體對策:

文明史,歷史複習的新角度;

專題化,歷史考試的總趨勢;

重基礎,體現基本能力要求;

重現實,適度結合熱點命題。

2

歷史解題:公式化模式+發散思維

1、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具體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稱導火線)

內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對方的和環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觀原因+客觀原因

經濟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軍事原因

如: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答:有兩方面的原因。

【國內原因】:是清王朝在鴉片戰爭前夕,已從其發展的頂峰“康乾盛世”跌落下來,國勢日衰,整個封建制度日暮途窮。自嘉慶以來這個封建王朝已經走上政治腐敗、軍備廢馳、財政拮据的衰敗道路。

【國外原因】:在這時候的歐美各主要國家卻已進入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時期。衰弱落後的封建中國成為各資本主義國家侵略的重要目標。英國資產階級首先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正是他們不斷向外掠奪殖民地的必然結果。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答:【內部原因】:

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

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後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遊擊戰爭的開展,到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抗戰前途;從堅持鬥爭求團結鞏固統一戰線,到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及時反攻勝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

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

【外部原因】:

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2、背景=原因(為什麼)+條件(有什麼)

如:開闢新航路的背景:

答:【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導致對貨幣的需求增加,對鑄造貨幣的黃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經濟根源)西歐社會各階層(商人、新興資產階級、社會上層)對黃金的狂熱追求;《馬可波羅行紀》對東方富庶的描述,使西歐人嚮往東方;奧斯曼土耳其控制傳統東西方商路,引發商業危機,使西歐國家被追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葡萄牙、西班牙熱衷於傳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異教徒皈依天主教。(社會根源)

【條件】人們開始相信地圓學說;地圖繪製技術進步;造船技術進步,出現適於遠洋航行的海船;羅盤針在海船上普遍使用;海船上裝上了火炮。這些客觀條件的具備,使新航路的開闢成為可能。(客觀條件)15世紀晚期,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完成了政治統一和中央集權化的過程,國家有力量支持和供應遠航所必需的裝備。兩國都處於大西洋沿岸,便於進行海上探險。兩國都曾是意大利和尼德蘭之間的商業貿易轉運站,不僅掌握了豐富的航海知識,而且集中了許多富有航海經驗的水手。兩國王室都熱衷於新航路開闢的海上探險活動。(主觀條件)

3、意義=國內意義+國際意義

如: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答:【國內意義】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洗雪了百年來的民族恥辱。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國際意義】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同時,中國人民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答:【國內意義】: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鬥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國際意義】:佔世界人口近三分之一的大國,衝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防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

4、正面影響+負面影響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影響:

答:【正面影響】:加強了思想控制,有利於鞏固國家的統一,統一思想,是統一國家的基礎,建立法制,造就了中國“大一統”格局。

【負面影響】:是文化的大毀滅,對知識分子的大摧殘,禁錮人們思想,是知識的大倒退。

5、對自身的影響+對他人的影響

評價人和事的方法:既要看到成績,更要看到問題;既要看到進步,更要看到侷限。

3

細化版歷史公式全套

乾貨丨中考學霸分享初中歷史答題模板!幫你掌握高效解題技巧

一、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1)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鴉片戰爭背景:

(一)國內:

經濟:自然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土地集中。

政治:①腐敗:官場+軍隊+財政②階級矛盾。

思想:愚昧自大。

(二)國際:

經濟:工業革命→市場原料。

政治:資本主義擴張。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

(一)國內:

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相對落後、生活貧困

②政治:沙皇專制、無產階級壯大、革命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等

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

(二)國際:帝國主義忙於一戰等。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1)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2)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如: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廣度分析:

(一)內因:

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的市場等

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等

③文化:統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

(二)外因:

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

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藉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繫滲透

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6、目的、動機:→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動機:解決當前面臨的種種危機或問題

(2)主要目的:實現某一方面目標,求得穩定和發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鞏固統治,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動機屬於主觀方面的原因,是事件發動者的主觀意願。

如:王安石變法:

直接動機:是解決面臨的社會危機;主要目的:是增加財政收,緩和階級矛盾,實現富國強兵等;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

二、歷史內容=經濟+政治+文化+……

歷史內容即客觀歷史,是人類重大歷史活動的客觀記載。活動的主體包括重要歷史人物、群體、組織、機構等。

活動內容包括經濟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態、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文化方面的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築、書籍文獻等。一般歷史內容,可從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分析。

1、經濟內容: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結構、佈局+……

(1)古代經濟=經濟制度+經濟政策+(農業+手工業+商業)+經濟結構、佈局+……

①經濟政策=總政策+土地+租稅+賦役+人身+……

②農業經濟=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佈局+……

③手工業經濟=(紡織+礦冶+陶瓷+……)(技術+佈局+……)

④商品經濟=城市+交通+商品+市場+貨幣+邊貿+外貿+……

⑤經濟結構、佈局=經濟成份比例變化+經濟重心變化+經濟方式擴展+……

古代經濟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時期經濟政策的調整,再從農業、手工業、商業各方面分析經濟發展情況。

如:唐朝經濟:先分析總體的重農政策,唐初恢復經濟的措施,如均田制、租傭調製等;再分析農業如生產工具的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布帛、人口增長等;手工業的絲織、陶瓷、造紙技術及佈局;城市商業的繁榮、民族、對外貿易的發展等。從總體發展情況分析,商品經濟仍然微弱,南北經濟趨於平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等。

(2)近現代經濟=經濟發展要素+經濟成份+國際經濟+……

①經濟發展要素=技術+資金+市場+原料+勞力+經濟結構+經營方式+政策+……

如:19世紀後半期美國經濟發展要素:包括移民帶來勞力、技術;西部開發提供市場、原料;廢除種植園奴隸制、大規模農業經營、壟斷模式等。

②經濟成份=自然經濟+外資+合資+民資+官資+國營+集體+個體+……

如:新中國初期:地主經濟被消滅、富農經濟保存、農民個體經濟發展;帝國主義在華企業、官僚資本被沒收,民族資本主義恢復發展;國營企業確立領導地位、集體協作經濟興起等。

③國際經濟=總格局+(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協作+競爭)

如:當代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經濟區域集團化、全球現代化趨勢;具體表現為各國、各集團之間在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貿易等方面的協作與競爭等。

2、政治內容=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1)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階級+軍事+財政+民族+對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專制的強化、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階級矛盾、民族關係、對外關係等。

(2)近現代政治=政局+制度+政體+體制+政權+政治力量+權力+權利+……

如:辛亥革命後的政治狀況:包括政局的動盪、確立共和政體、三權分立的體制,袁世凱篡權、各派政治力量爭奪權力的鬥爭、人民的基本權利問題等。

(3)國際政治=體系+格局+集團+合作+戰爭+對抗+妥協+……

如:雅爾塔體系下的兩極格局,兩大集團的對抗與妥協,集團內部的合作與矛盾,冷戰與熱戰等。

3、文化內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交流+……

(1)自然科學=(科學理論+科技發明)(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農學+……)

(2)社會科學=思想、宗教+教育+史學+文學+藝術+……

(3)文化交流=(民族+對外)(傳播+吸收)+文化地位+……

4、事件、事態過程:準備→開始→發展或曲折→成功或失敗

事件是指人們在短時段內進行的具有突發性、間斷性的歷史活動。

如:西安事變、法國大革命、二戰等。事態則是指人們在較長時段內從事的具有常規性、持續性的歷史活動。

如:百家爭鳴、洋務運動、工業革命等。對事件、事態過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動發展順序、再分活動領域進行。

三、歷史影響、意義和教訓

1、性質分析:任務+領導階級+主力+手段+結果……

如:辛亥革命性質分析: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國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由資產階級領導,具有一定群眾基礎,採取暴力革命手段;結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國,卻被袁世凱篡奪勝利果實,沒有改變中國社會性質。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場不完全成功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

2、影響或意義=(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深遠影響……

(1)經濟影響=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如:第三次工業革命影響:極大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等等。

(2)政治影響=格局+制度+體制+政權+政策+階級+民族+……

如:十月革命的影響:改變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無產階級專政;鼓舞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標誌著世界現代史的開端等。

(3)文化影響=思想+科技+教育+文學藝術+……

如:兩次鴉片戰爭的文化影響:“西學東漸”、產生“中體西用”思想、引進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發展近代教育、愛國主義文學興起等。

3、判斷成敗及原因

(1)判斷成敗依據:→直接目標→主要任務→根本任務

(2)成敗原因=(主觀+客觀)(經濟+政治+軍事+策略+……)

(3)成敗根源=(社會條件+階級本質)(進步/侷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敗:從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封建君主專制的直接目標看,取得了成功;從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根本任務看,它並沒有達到。從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後繼精神、滿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從失敗根源分析:包括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侷限和民族資產階級本身的階級侷限性。

4、經驗教訓或啟示:(經驗+教訓)→啟示

(1)政治=國情+領導+群眾+武裝+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如:第一次國共合作:從經驗看,國共兩黨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從教訓看,必須掌握領導權和武裝。由此得到啟示是合作要以鬥爭求團結……

(2)經濟=生產力+生產關係+客觀規律+發展戰略+……

如: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要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現狀,生產關係調整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注意綜合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宏觀調控與市場競爭結合……

(3)文化=批判+改造+繼承+發展+……

如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在革命或建設實踐探索中不斷的發展等。

5、歷史評價=(積極因素+消極因素)史實+結論

(1)人物評價=屬性+事蹟+影響(進步+侷限)+結論……

如:評價李鴻章:首先是其身份屬性即地主階級洋務派代表人物;接著按方面和時間順序闡述其在洋務運動、鎮壓太平天國、中法、中日戰爭的具體事蹟;對其積極和消極影響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最後得出全面的結論。

(2)事件、事態評價=概況+性質特點+影響(進步/反動+正義/非義)+結論

文章來源自初中生家長,歡迎收藏及轉發到朋友圈,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刪除

乾貨丨中考學霸分享初中歷史答題模板!幫你掌握高效解題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