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星拱「月」—龍得勝先生談「月」

中秋節快到了,又到了月滿西樓的時候。今天我們以“月”字為例,來談談中國漢字所承載的豐富意蘊。

一、月之圓缺

我們所看到的月,大多數時候都是半月,圓月一年只有十二次。所以殘缺是一種常態,而圓滿卻是一種時過境遷的狀態,此竟與人生如此契合。這裡面的盈虧變化,既產生了極大的差異性,又呈現出永恆的規律性。正所謂“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盈虧變化從未間斷,自古及今一貫如此。

滿月: 每月農曆十五,月影呈圓形。此時月亮在空中運行到太陽的正對面,地球位於太陽和月亮之間,從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個光亮面對著地球。滿月從傍晚東昇,在次日晨曦中西落,通宵照耀。

缺月: 亦稱弦月,分為上弦月和下弦月兩種。

上弦月是指每月農曆的上半月出現的月相。由於月球繞地球向東運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成為直角。地球上的觀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邊亮,亮面朝西,呈半圓形叫上弦月。上弦月約正午月出,黃昏時,它出現在正南天空,位於北半球中緯度,子夜從西方落入地平線之下。因此,上弦月只有上半晚可見。

下弦月是指每月農曆的下半月出現的月相。當下半月的日、地、月三者連線成直角且月球在太陽西面時,朝向地球的月面只有一半被照亮,叫“下弦月”。下弦月在下半夜出現,黎明後隱沒,位於東半邊天空,東半邊亮。

月有上弦月和下弦月,上弦月出現在上半月,月牙指向東方,下弦月出現在下半月,月牙指出西方。餘自幼喜賞月觀星,常在夜晚的時候據此去判斷方向。

眾星拱“月”—龍得勝先生談“月”

二、“月”之古語三謂

農曆每月初一的月亮古人稱為“朔月” 。朔月是新月,月亮正好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能被太陽光照到的地方正好位於月亮的背面,加之它和太陽一同升降,因此地球人都看不見。

農曆每月十五的月亮古人稱為“望月” 。《爾雅•釋名•釋天》:“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也。”滿月階段,黃昏時滿月由東邊升起,黎明時向西邊沉落。

農曆每月最後一天的月亮古人稱為“晦月”。許慎《說文》:“月盡也。”從每,許慎《說文》釋每:“草盛上出也。”每與萌同聲相借,萌芽欲出但未顯。又每與昧字聲同。

三、月之詩韻七境

“月”與我們相伴千年,是自古以來入詩最多的漢字,意蘊異常豐富。

1、可喻美麗女子。

如: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宋·蘇軾《宿望湖樓再和》)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李商隱《霜月》)

2、可寄思鄉情懷。

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健《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4、可寫孤寂落寞之情。

如: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李商隱《無題》)

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杜甫《江漢》)

5、可表相思之情

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6、可表激越壯懷。

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關山月》)

7、可寄逸緻閒情。

如: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王維《酬張少府》)

好山好水看不夠,馬蹄催趁月明歸。(岳飛《池州翠微亭》)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裡館》)

四、“月”之字體六法

“月”字是一個象形字。其書法大致有六種字體,分別為: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陳寅恪說:“凡解釋一字即是一部文化史”。“月”字從甲骨文寫法演變到正書寫法經歷了至少三千年時光。

“月”的甲骨文寫法是

眾星拱“月”—龍得勝先生談“月”

篆書的寫法是

眾星拱“月”—龍得勝先生談“月”

隸書“月”寫法為:

眾星拱“月”—龍得勝先生談“月”

行書“月”的寫法為:

眾星拱“月”—龍得勝先生談“月”

草書“月”的寫法為:

眾星拱“月”—龍得勝先生談“月”

“月”的楷書寫法為

眾星拱“月”—龍得勝先生談“月”

,豎撇要有個小肚子,橫折豎鉤要一筆下來。特別是鉤務要一筆寫成,切不可反覆塗畫或回筆,致自然盡失。“月”字裡面的第一橫要靠上,第二橫寫在中部,這樣的月才好看。如果第二橫靠近下部的話,整體字的重心就會下墜。

五、“月”之字意五蘊

陳寅恪先生所言:中國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每個字都蘊涵著洞察天人的的智慧,研究每一個漢字,都是在翻閱中華文化的發展史,都能感受到中華文化所承載的豐富意蘊。如“月”字就在千年演變歷程中不斷豐富,出現了五種內涵:

第一種內涵:月的本義。 如“明”、“朔”等字中的“月”代表的就是月亮。

第二種內涵:肉。 “肉”的甲骨文寫法是“

眾星拱“月”—龍得勝先生談“月”

” 。隨著漢字的發展演變,作為部首的“肉”字與“月”字的寫法合併,都寫作

眾星拱“月”—龍得勝先生談“月”

。我們現在所書寫的“腿”、“腰”、“臉”等字,“月”字旁都是指“肉”。“勝”字的篆書寫法是“

眾星拱“月”—龍得勝先生談“月”

”,指的是生肉的腥味。我認為“

眾星拱“月”—龍得勝先生談“月”

”字下面的“月”也應是“肉”字。這個字篆書寫法是

眾星拱“月”—龍得勝先生談“月”

,上面是一隻“手”下面是一塊“肉”,整體字表示“手裡拿著肉”,這就代表了“有”。孔子的弟子當年的學費就是予老師以肉乾。需要說明的是,某些“肉”字旁的字,在書寫時可以寫在字的下部,變左右結構為上下結構,如“腰”可寫作

眾星拱“月”—龍得勝先生談“月”

第三種內涵:“舟”。 “舟”字的篆書寫作“

眾星拱“月”—龍得勝先生談“月”

”,但隨著漢字的演變,作為部首的“舟”字旁也寫成了“月”字。如“朕”字中的“月”就是“舟”。這個字最早的寫法是

眾星拱“月”—龍得勝先生談“月”

,像是兩隻手把握方向,象徵著舵手,後用作皇帝的自稱。般若波羅蜜的“般”字,在王羲之的字帖裡,就是寫作月字旁。“

眾星拱“月”—龍得勝先生談“月”

”的右邊的“月”字也是“舟”,表示行船的方向。勝利的“勝”,篆書的寫法是

眾星拱“月”—龍得勝先生談“月”

,指雙手用力到達彼岸。後來經文字改革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字形中丟失了原有的信息。 第四種內涵:“貝”。 古時候貝殼代表貨幣,五個貝是一串,兩串貝殼謂之“朋”。在早期甲骨文中“朋”字寫作“

眾星拱“月”—龍得勝先生談“月”

”,後演變為“朋”。 第五種內涵:“丹”。 隨著漢字的發展,“丹”字旁也演變成了“月”字。如“青”底下的“月”其實就是“丹”。篆書的“青”定作

眾星拱“月”—龍得勝先生談“月”

,表示有顏色的。 “青”可表示三種顏色,分別是綠、藍、黑。民國時上海青幫的“青”代表的就是黑色,其衣服也著黑色;而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裡,“青”代表的是靛藍色;而在青山綠水裡“青”表示的是綠色。丹青代表的是顏料,後又泛指繪畫。

從“月”字的意蘊中可以看出,很多漢字表面看是一樣的字形,其實骨子裡是不一樣的內涵。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其看明月皆如此”。在遙遠的歲月中我們也許只是恆河之一沙粒,但即便是一沙粒也要做的真實而透亮,做的明白而清醒。

(龍得勝先生本名王亞,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書法家協會第五屆副主席、山西省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山西省大眾書畫院副院長、山西大學書法客座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