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白名單銀行不等於存管過關 存管屬地化或成P2P隱憂

接入白名單銀行不等於存管過關 存管屬地化或成P2P隱憂

作為平臺通過合規驗收、實現備案登記的必要條件,銀行存管一直是P2P行業熱議不歇的話題。監管政策的一絲絲風吹草動,都往往足以攪動整個行業的敏感神經。

近日,32家銀行機構相繼在中國互金協會的登記披露服務平臺發佈聲明,宣佈通過測評,進入P2P銀行存管白名單。不少平臺看到自己對接的存管銀行進入白名單後,不免長舒一口氣,欣喜異常。

如果P2P選擇對接的存管系統沒有達到合規等級,那麼平臺的後續發展也會受到直接影響。從這一點說,所對接銀行進入白名單的平臺是值得高興的。

然而,P2P對接的銀行進入白名單,就代表平臺過了銀行存管這一關了嗎?

事情恐怕沒那麼簡單。準確點說,“白名單”是開展P2P存管業務的銀行為了取得存管資質而要過的關口,即銀行自己開發的網貸資金存管系統要達到合規等級,通過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的驗收。

而P2P在存管路上要過的津關隘口,遠非對接銀行進入“白名單”一處。事實上,目前關於P2P資金存管的立法是相當立體的,從《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到《互聯網金融 個體網絡借貸 資金存管業務規範》,再到各地根據自身情況而制定的政策,需要P2P平臺進行落實的要求多如牛毛。

在業內為白名單的出爐而或忐忑或欣喜時,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原來爭議頗大的屬地銀行存管政策。從2017年中到2018年初,多地相繼對P2P資金存管提出銀行屬地化的要求,即接入的銀行需為當地銀行或在當地設有分行機構。

目前,出臺存管銀行屬地化政策的地方不在少數。比如,上海金融辦在出臺的《上海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管理實施辦法(徵求意見稿)》中,明文要求平臺需要選擇在本市設有經營實體且符合相關條件的商業銀行進行客戶資金存管;深圳也要求平臺與在深圳市行政轄區內設有分行以上(含)級別機構的商業銀行達成資金存管安排;浙江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

由於和P2P開展存管業務合作的銀行主要是地方城商行,業務範圍不可能遍及全國各地,而簽約的平臺則遍佈各地,所以屬地化政策甫一露面,就引起業內譁然大驚。其後,地處西南一隅的貴州銀行宣佈退出P2P存管市場,即被認為與屬地化政策的出臺有莫大的關係。

監管部門要求平臺對接本地銀行機構,裡頭有兩個比較顯見的目的,一是規範銀行存管亂象,二是便於後續監管。以深圳為例來說,該地要求存管銀行需向“市金融辦、深圳銀監局、市公安局等部門提供相關材料和業務情況”,銀行”發現重大資金異動、涉嫌非法集資等特殊情況的,應及時告知市金融辦和深圳銀監局”。如果存管銀行身在外地,則在對接本地的監管需求方面可能煞費工夫。

近半年來,隨著行業暴雷事件頻發,同時受存管銀行白名單政策的影響,人們對存管銀行屬地化的規定關注漸少。其間,雖有媒體傳出監管層有意取消屬地化政策的消息,但終未能被坐實,而且已經寫進各地監管辦法意見稿裡的規則尚無變更。

如果存管銀行屬地化的政策得到貫徹執行,即便平臺所對接的銀行已經進入白名單,也有可能不符合所在地的監管要求。

距離合規備案的最後期限已經時日不多了,那麼,屬地化政策是否會再度突然地冒出來,成為P2P平臺在通往合規路上的攔路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