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從拼多多上市看中國經濟

深度:從拼多多上市看中國經濟

拼多多上市首日,市值暴漲到300億美元,躋身為阿里巴巴和京東之後的中國第三大電商,但馬上陷入山寨和假貨的指控浪潮。

首先是深圳創維電視發佈聲明,譴責拼多多平臺上出現大量假冒創維品牌的電視產品。被山寨的家電遠不止創維一家,包括三星、小米、康佳等知名品牌,都有類似產品以較低的價格在拼多多APP銷售。

網友還編出了一個段子描繪拼多多的山寨亂象,“以下品牌恭祝拼多多成功美國上市:小米新品、松下新品、老於媽、粵利粵、雷碧、康帥傅、娃娃哈、大白免、太白兔、七匹狠、綠剪口香糖、可日可樂、必相印紙巾,abidas、adidiaos服飾(排名不分先後)。”看到這些熟悉而奇怪的品牌名字,細心的讀者會會心一笑。當然,拼多多是否認銷售這些山寨品牌的。

在輿論的壓力下,上海市、區兩級工商局7月31日約談拼多多,要求其“自查自糾”。當日,拼多多發言人稱“遭罕見網絡輿情攻擊”, 並向相關部門舉報。次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要求對拼多多開展調查。

美國六家律師事務所也對拼多多提起集體訴訟,並稱“拼多多發佈了大量誤導投資者的商業信息”。

在一片質疑聲中,拼多多市值5日蒸發了50億美元。創辦人黃崢深感委屈,他反駁說,“山寨不是假貨”,“我做的事(北京)五環內的人理解不了”。拼多多的支持者們拋出的觀點是,你不理解拼多多,是因為你不懂中國;你看不懂拼多多,因為你是精英視角,你是晉惠帝問饑民“何不食肉糜”。

從拼多多的一些用戶評價中看出, 他們收到這些山寨貨品真的是很滿意,但也暴露了拼多多的客戶群跟媒體宣傳的中國精英處在兩個世界。

這扇無意打開的窗戶讓中國的精英在發酵的輿論中窺見中國貧窮的一面。他們驚呼:

“拼多多背後,照出一片虛假繁榮。”

“拼多多有多火,中國就有多少窮人。”

“拼多多的假貨裡,藏著最真實的中國。”

“拼多多270億美元背後真相:窮人多,得窮人者得天下。”

拼多多從成立到上市,只花了3年,吸引了3億多用戶。也就是說,中國大約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拼多多”。可見,低廉貨品在中國需求旺盛。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證實中國大多數的消費者購買力不強。根據《中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簡稱統計公報),2017年,60%的中國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過1900元(人民幣,下同),80%的家庭不超過2900元;而且貧窮人口特別多,特別窮;少部分富人特別富裕。

在五等分中, 20%的“低收入組”的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只有5958元,每月人均不到500元,吃穿住行都要包括在內。

而“低收入組”年收入5958元,還不算貧困,貧困標準是每人每年2300元,以這個標準計算,2017年年末,農村貧困人口為3046萬人。

《統計公報》還公佈了2017年中國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1238元,衣著消費一年才1238元,這是難以想像的。對於中國今天的品牌服飾來說,這可能是一件大衣,或者兩條褲子,或者一雙鞋的價格。那麼,拼多多上的低廉用品對於廣大的中國民眾來說,無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所以,拼多多用低價吸引客戶,主打三四線城市以下的消費群,能夠三年內在阿里、京東等的夾縫中崛起,也就不難理解了。

2016年1月,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公佈的《中國民生髮展報告2015》指出,中國貧富差距現象日益嚴重,最富有的1%家庭擁有全國三分之一的財富,最貧窮的25%家庭只擁有全國1%的財富。

經濟學者何清漣引述美國高盛2015年的報告說,中國最頂端的“高端消費者”僅有140萬人,人均年收入為50萬美元,這些人構成了在巴黎、紐約、東京、倫敦的商場裡“火拼”購物的中國人主體;處於“金字塔”最底端的是中國3.87億農村就業人口,即農民,幾乎佔了中國勞動人口的近一半,他們的人均年收入為2,000美元。文章並說,在中國屬於社會下層的人口約佔80%。

在產生數量龐大的貧困階層的同時,中國成為世界上億萬富豪最多的國度。2015年《胡潤中國百富榜》指出,中國有596名身價至少達10億美元的富豪,人數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之最。

拼多多上市暴露了中國經濟的殘酷真相:大多數中國人屬於貧困和溫飽階層,富的多數是中共掌權者及其裙帶關係者,或為其服務者。而這金字塔頂端的1%富裕者還在不斷通過股市、房市、P2P平臺等,不斷地收割99%平民們的韭菜。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基尼係數為0.4670,連續2年出現小幅上漲,貧富差距惡化。富裕階層收入大幅增加,中間階層增長緩慢。媒體分析,這是因為房價高漲,富裕階層獲得了出售利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