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品無明——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元品無明——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元品無明】:(術語)又名根本無明,無始無明。迷於中道實相之理者,名為無明,其無明有淺深粗細之別。故天台之別教分之為十二品,圓教分為四十二品,其中最微細深遠之元本品類,謂之元品。是一切眾生所迷之元初根本,故名根本無明,此無明與真如之無始皆為無始,故名無始無明。然則此元品無明,為無始生死之根元也。若斷了而一念即成佛之位也。(無始無明)

元品無明——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編)

【元品無明】:又名根本無明,或無始無明,此無明與真如,皆屬無始,為一切眾生,生死的根源,若斷之,即入佛位。

元品無明——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元品無明】:即最微細的根本無明。為天台宗所立四十二品無明之一。此無明最為微細,一旦生起即開始流轉迷界,若斷此無明當證妙覺佛果。在流轉門中,由於此無明為“最初”,故稱“元初無明”。由於此最初為“無始”,故稱“無始無明”。由於位列四十二品無明之“首”,故稱“元品無明”。在還滅門中,此無明由於是“最後斷之惑”,故稱“最後品無明”或“終品無明”。又,由於此無明能障妙覺之智,故稱“妙覺分無明”。總之,此無明系無明之最始,也是最終。《大乘起信論》:“忽然念起,名為無明。”《法華玄義》卷五(大正33·734c):“觀達無始無明源底,邊際智滿,畢竟清淨,斷最後窮源微細無明,登中道山頂,與無明父母別。”所言者即此之謂。

天台宗對於斷除元品無明有二說,即等覺智斷說與妙覺智斷說。主張等覺智斷說者認為元品無明障妙覺極位,若不以等覺智斷之,則妙覺智如何得顯?且引南本《大涅槃經》卷十六“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等覺)。無所斷者,名無上士(妙覺)。”以及《維摩經玄疏》卷三之文證之。主張妙覺智斷之說者認為元品無明其力強大,非因位之智力所能斷,故須以妙覺果智斷之,復引《勝鬘經》(大正12·220a):“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中略),唯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及《摩訶止觀》卷一(大正46·10c):“等覺一轉入於妙覺,智光圓滿不復可增,名菩提果,大涅槃斷更無可斷,名果果,等覺不通,唯佛能通。”證之。

對於後說,主張前說者難之曰:若謂妙覺智斷,則彼斷惑之智系與惑俱生者,而惑已斷之智則不與惑俱生。若果如此,即謂於同一妙覺位,智有優劣。又,等覺最後心之金剛喻定,謂斷盡一切惑,若斷惑未了,則不得雲金剛喻定。至於彼所引《勝鬘經》之經證,持前說者認為別教初地及圓教初住以後,常以佛智斷盡無明云云。

對於此一非難,持後說者認為如《俱舍》等所說,惑智有別,因此,於無間道、解脫道前後,與惑俱生者為劣。反之,則優。但由於惑智體一,斷惑證理,如闇去明來,明來闇去,並無前後。因而,前智後智,並無優劣之分;此外,佛果也有金剛喻定,用在等覺,功歸妙覺。

此二說之分別,在於前者執‘斷惑入位’,後者執‘入位斷惑’,各執一邊。因此,《金光明疏》卷五以悉檀和會之,且謂經論既有二說,則無須定執於一云云。

[參考資料] 《臺宗二百題》卷六;《七帖見聞》卷七;《玄義私記》卷三(末);《四教義集註》卷下(末)。

元品無明——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元品無明——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元品無明——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