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名色」—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佛學大詞典》

【名色】:梵語na^ma-ru^pa,巴利語同。為名與色之並稱。屬十二緣起之第四支。又作名色支。一般作為概括一切精神與物質之總稱。自語意而言,“名”指心的方面,“色”指物的方面。又,“名色”亦為五蘊之總稱,此乃因五蘊中受、想、行、識等四蘊為心法,無形體可見,而須藉名以詮顯之,故稱四蘊為名;色蘊系極微所成,為有質礙之物體,故稱為色。

  關於名色之意義,諸宗派有不同之解說:有部等由胎生學理解十二緣起,主張十二緣起之各支皆以五蘊為體。其中,托胎結生時之一剎那位之五蘊,稱為識、識支;托胎後,在眼、耳、鼻、舌四色根未起,六處未滿之前的胎內五位,稱為名色、名色支。然唯識宗則以名色支為異熟蘊之種子,即識等五支由無明、行二支之資助,能引生當來之果,稱為異熟無記之名言種子,其中,除本識、六根、觸、受之種子外,其餘皆為名色。或謂五蘊之種子皆為名色。

  此外,若將十二緣起由論理之條件與關係來說,則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處,即名色為識之對象,依六處之機能,由識認知一切法。[《長阿含》卷;《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三、《俱舍論》卷九;《成唯識論》卷八;《瑜伽師地論》卷九、卷五十六、卷九十三;《順正理論》卷二十六、《大乘義章》卷四、《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一下](參閱“十二因緣”337)

FROM:《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名色】:(梵巴na^ma-ru^pa,藏min%-dan%-gzugs),名與色的合稱。十二因緣之一。又稱名色支。為五蘊之總稱,即以受、想、行、識四蘊為“名”,色蘊為“色”。因此,“名”相當於精神作用,“色”相當於肉體。

《大乘義章》卷四〈十二因緣義〉釋其語義,謂(大正44·547b):“言名色者,心從詮目故號為名,身形質礙,稱之為色。良以心法冥漠難彰,非詮不辨,故從詮目說以為名。故《楞伽》雲,以名宣說無色四陰,故說為名。色相形現可以現見當相名色。十二因緣通而論之皆是名色,良以此支色心始具,名色相分段故偏名支。”

此謂色蘊之相顯著,故就當相稱之為色。其餘受、想、行、識四蘊(即主為心)冥漠難彰,故從表詮總以為名;且十二因緣皆以五蘊為體,故合稱之為名色。雖如此,然今系特於色心始具之位立此稱。

依說一切有部所說,在十二緣起之中,名色系由識所起之結生第二剎那以後的胎內五位。《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三雲(大正27·119a):“云何名色?謂結生已未起眼等四種色根,六處未滿中間五位,謂羯剌藍、頞部曇、閉屍、鍵南、缽羅奢佉,是名色位。”《俱舍論》卷九雲(大正29·48b):“於母胎等正結生時一剎那位五蘊名識,結生識後,六處生前中間諸位總稱名色。”即結生初剎那位之五蘊稱為識支,而第二剎那以後、色心始具、未起眼等四色根、六處未圓具間的胎內羯剌藍等五位則稱為名色支。

然而,唯識大乘說二世一重因果,以識等五支為所引支,以名色支為異熟蘊種子,故與《大毗婆沙論》等所說有別。《成唯識論》卷八雲(大正31·43c):“二所引支,謂本識內親生當來異熟果攝識等五種。是前二支所引發故。此中,識種謂本識因,除後三因餘因皆是名色種攝。後之三因如名次第即後三種,或名色種總攝五因,於中隨勝立餘四種。”

此中有二說,一說認為識等五支是指由無明、行二支資助,生當來果的異熟無記名言種子。其中,除本識與後之六入、觸及受三者外,其餘想蘊的全部及色行識三蘊的少部分種子為名色所攝。一說認為名色總通五蘊,但隨勝唯以四蘊種子為名色所攝。《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一(下)認為前說是就不雜亂之體而論,後說是就雜亂之體而論。

[參考資料]:《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經〉;《瑜伽師地論》卷九、卷五十六、卷九十三;《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二;《順正理論》卷二十六;《俱舍論光記》卷九;《成唯識論述記》卷九(本);中村元《原始佛教の思想》。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名色】:(術語)五蘊之總名也。受想行識之四蘊為名,色蘊之一為色,受等之四蘊,皆心識之法,而無形體之可見,但以名而知之,故云名。色蘊之一,為極微所成有質礙之物體,故謂為色。色者質礙之義,十二因緣中人在母胎,漸漸生長,五蘊完具,謂之名色支。《大乘義章》四曰:“言名色者,心從詮目,故號為名。身形質礙,稱之為色。良以心法冥漠難彰,非詮不辨,故從詮目說以為名。”《法界次第》上曰:“心但有字故曰名也,有形質礙之法謂之為色。”《法華玄義》一曰:“心如幻炎,但有名字。”《俱舍論》十,有四釋。其第三釋曰:“隨名顯故。”同《光記》八曰:“隨名顯故者第三解,無色四蘊相隱難知,隨名顯故,標名稱故。《婆沙》雲:有說色法塵顯,即說為色。非色微隱,申名顯故,說之為名。”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編)

【名色】:1、五蘊的總名,五蘊之受想行識四蘊為名,色蘊為色,因受想行識四蘊是心識的作用,只有名而無實體,所以叫做“名”,色蘊則是由一些極微物質所構成的有質礙的物體,所以叫做“色”。2、在十二因緣中,人在母胎中漸漸生長,五蘊完具的時候,叫做“名色支”。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名色】:1、名即識心,色即羯邏藍也。此之名色,是胎中初七日之形位,諸根未成之稱,即五蘊肉團之體,是為胎中現在果也(梵語羯邏藍,華言凝滑。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2、名即是心,謂心但有名而無形質也;色即色質,即是身也。謂從托胎已後,至第五個七日,名形位,生諸根形,四支差別,是名為色。(四支者,即兩手兩足也。)

FROM:《佛學次第統編》(楊卓 編)

  【名色】:名色者,五蘊之總名。受想行識之四蘊曰名,色之一蘊曰色。受等之四蘊,皆為心識之法,無形體可見,僅可知其名,故謂之名。色之一蘊,為極微所成,有質礙之物體,是謂之色。[表]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名色】:p0585。《瑜伽》九卷十三頁雲:俱有依根曰色。等無間滅依根曰名。又云:又五色根,若根所依大種,若根處所,若彼能生大種,曰色。所餘曰名。

  二解:《大毗婆沙論》二十三卷十三頁雲:云何名色?謂結生已,未起眼等四種色根,六處未滿,中間五位。謂羯刺藍、頞部曇、閉屍、鍵南、缽羅奢佉,是名色位。

  三解:《集異門論》一卷十頁雲:名云何?答: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及虛空、擇滅、非擇滅,是謂名。色云何?答:四大種及所造色,是謂色。

FROM:《法界次第初門》(隋·智者大師 撰)

【名色】:一名,二色。今辨法界初門。先從名色而始者。至論諸法本原清淨。絕名離相。尚非是一。何曾有二。不二而辨其二者。以行者初受一期妄報歌羅邏時。但有名色二法。當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攝一切法。即是一切法。若諸大聖分別說一切法門。皆約名色而分別之。無有一法出於名色。故智度論偈雲:

 一切諸法中  但有名與色

 若欲如實觀  但當觀名色

  雖痴心多想  分別於異事

  更無有一法  出於名色者 

一名。心但有字故曰名也。即是心及相應數法。雖有能緣之用而無質礙可尋。既異於色而有心意識及諸數法種種之別名。故謂之為名也。

二色。有形質礙之法謂之為色。是十入及一入少分。皆是質礙之法。並無知覺之用。既異於心意識法。故稱為色也。

FROM:《阿毗達磨辭典》(中華佛典寶庫 編)

  【名色】:名色有二種業,一攝諸有情自體,二與六處作緣。

FROM:《藏傳佛教辭典》(中華佛典寶庫編)

【名色】:十二緣起支之一。四名蘊和色蘊二者相依而起。 《佛學詞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