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尖沙咀重慶大廈,象徵著一個時代的大廈

香港尖沙咀重慶大廈,象徵著一個時代的大廈

重慶大廈坐落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內,是香港九龍尖沙咀的一座樓宇,坐落彌敦道36-44號。於1961年完工,是一座混合型大廈,具有很多廉價賓館、商鋪、食肆、外匯兌換店及其他服務行業。大廈內的約4000個住客中,主要是香港的少量族裔人士,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亞裔人士、以及來自不同非洲國家的人士最多。有些人會將這座建築物比方成“香港少量族裔的九龍城寨”,為當地甚有特色的一個特殊國際化地標

重慶大廈始建於1961年,在建造之初它曾經是一棟高檔的修建,常常有英國的高檔軍官和香港本地明星收支此地。60年代末受越南戰爭的影響重慶大廈成為了美國官兵尋覓妓女的主要場所。70年代重慶大廈裡邊原有的華裔家庭逐步搬出,而將物業轉讓給大陸新移民。

重慶大廈是由五棟樓(分ABCDE)連在一起,裡邊住著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的住戶和商戶,常住客中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亞區域國籍的居民為多,也有一部分來自非洲,中東區域,還有一部分白人,幾乎就是個“小聯合國”。美國《年代》雜誌曾談論重慶大廈是最能反映全球化,最能反映香港多元文明特色的地方。王家衛導演的《重慶森林》也在此取景拍照,大廈裡有許多廉價的賓館,商鋪,餐廳,外匯兌換店等。 10年前的重慶大廈環境和治安是很亂的,後來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和改造,大廈裡裝了許多攝像頭,環境和治安改進了許多,成為揹包客們在香港住宿的首選地。

這是一座1961年就完工香港象徵性的老修建大廈也是一座混合型大廈 具有很多廉價賓館、商鋪、食肆、外匯兌換店及其他服務行業重慶大廈是由五棟樓連在一起 裡邊住著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的住戶和商戶而大部分的住客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亞區域國籍的居民為多

香港尖沙咀重慶大廈,象徵著一個時代的大廈

而從電影《重慶森林》在此取景就給人留下了一種魚龍混雜 烏煙瘴氣的刻板形象賣淫、毒品、貧窮 好像很多人關於重慶大廈都沒有任何的好感開展至今 但其實這裡留下的更多的只是充滿著來自異度風情的生活氣息

起初在選定酒店的時分 由於低廉的房價也考慮過這兒這樣住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住客人群一起也最能體現出香港多元化文明的開篇經過一個世紀的 至今從未改動而很多人關於重慶大廈的成見 執念與猜疑最好的狀況 仍是需求親身拜訪解開藏在內心的謎底

香港尖沙咀重慶大廈,象徵著一個時代的大廈

有人說,這裡“因殘舊而顯得陰暗,因陰暗而顯得奧秘。”大約有5000名各種膚色的人生活在重慶大廈裡。除香港本地的少量族裔人士之外,以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裔和非洲裔人士為最多。他們在大廈內當餐廳工人或販賣手錶、手袋,一定以最快速度賺取金錢。聽說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都按不同方位寓居,是非分明,風平浪靜。

重慶大廈的一層和地下一層都是店肆,一個挨著一個,大多是來自東南亞的商人開的店。這兒還有特徵的印巴風味飯館和形形色色的店肆,售賣的產品包括:衣褲鞋襪、首飾、音響、電話、工藝紀念品,乃至還有賣藝的,香港多元包容的文明在此展示。重慶大廈裡邊南亞小吃,一塊牛肉餡餅只需幾塊錢港幣,完全沒有和香港的高消費“接軌”。

雖然重慶大廈理論上是一座住所大廈,但事實上卻變成了一座混合型大廈,除了擁有許多廉價賓館外,還有商鋪、食肆、外匯兌換店及其他服務行業。還有人將這座建築物比喻成“香港少量族裔的九龍城寨”,將之作為香港的國際化地標。

雖然地處鬧市,但重慶大廈好像遊走於城市之外。不少香港人說不出重慶大廈的精彩,內地人對這兒也比較陌生,可是關於外國遊客,這兒可是十分出名。每天在大廈大堂里人來人往,黃白黑皮膚的人隨處可見,熱鬧極了:他們有的是非洲的大商家,將一個個貨櫃的布疋裁縫運回國;有的是但求容身不計較物質享受的過客;更多是在重慶大廈求日子的本地及異鄉人……這兒永久有故事在上演著。

重慶大廈這種詳細而實在的“聯合國式”大都會氣氛,在世界上也很罕有。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一位教授曾對重慶大廈進行一年實地考察,以一星期寓居三晚的方法瞭解大廈的文化。成果發現,在大廈內曾經日子的人來自120個不同國家,可謂是全球化的集中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