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風卷葵」紫砂壺你知道多少?

“風捲葵”壺是誰創制的?

楊氏一家,原籍浙江桐鄉。因家鄉地少人多,靠種田難以餬口度日,許多人都外出尋找生路。楊彭年、楊寶年兄弟兩人,聽說宜興窯業興旺,特別是紫砂壺名傳天下,於是,就帶著妹妹楊鳳年,來到了宜興蜀山,尋師學藝。楊鳳年跟著哥哥,見到了五光十色的陶器,見到了哥哥替陳曼生做的紫砂壺。

楊鳳年家後院廣種花卉。金燦燦的錦葵花被風吹歪了又挺起來,花瓣捲攏始終不散。楊鳳年就按風中錦葵的形象制壺,構思奇巧,浮雕精美,花瓤辛點綴全壺,形態逼真, 起名“風捲葵”

風是無形的,在“風捲葵壺身_上卻是有形的, 線條在翻滾著、流動著,錦葵枝葉在風中捲曲,包住壺流,錦葵枝椏在風中彎曲形成壺把.....生命的活力、自藝術的魅力躍然眼前。

從工藝上說, “風捲葵”壺既有光素器的基礎與特質,又有花器的嫵媚與靈動。

以風捲錦葵為形,圖案規則生動,曲線順和流暢,形態自然逼真。卷葉流,葵幹鈕,葵莖把。線條豐富而又樸素自然,節奏強烈而又素淡典雅。

向外輻射旋轉的凸凹線或高或低, 或粗或細,忽翻轉回旋,忽頓挫轉折,使壺體表面起伏多變。充滿動感的曲線持續不斷地延續,使人感受到了風的軌跡和生命的律動,表達了嚮往寧靜、淡雅、休閒的情趣。

關於“風捲葵”紫砂壺你知道多少?

為何說風捲葵壺不是邵大亨創制?

有的資料在介紹“風捲葵”壺時說:“ 世傳楊氏為楊彭年胞妹,擅制花貨,制壺之技優於其兄,此件‘風捲葵’仿大享所創

《宜興縣誌》載:楊鳳年為“清嘉慶制壺名工”、“清嘉道年人”;邵大亨為“清道光年人,且年少成名”

楊鳳年年齡是大於邵大亨的,楊鳳年的技藝生涯也早於邵大享。邵大亨“風捲葵”壺雖見於史冊,卻沒有傳世品可查考。

關於“風捲葵”紫砂壺你知道多少?

為什麼說“楊鳳年與華蔭棠,共同在紫砂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風捲葵”壺面世後,楊鳳年沒有重複再做,成了獨件珍品,在蒼茫的世事紛爭中,隱寂而不知了去向。

20世紀30年代初,丁山白宕一蔣姓人士,在幫大戶人家挖老屋牆基時,發現一甕,甕中填滿細沙,細沙中藏著一把完好無損的紫砂壺。他找到頗有名氣的紫砂收藏家華蔭棠,華認出正是隻聞其名不見其形的“風捲葵”壺。 隱埋地下可能是當時的壺主人為避清咸豐年間的戰禍而為之,這一埋就是上百年。

1937年,日本侵略者入侵,華蔭棠把“風捲葵”壺送到鄉下,砌在舅舅家浴間隔牆中,自己則遠走他鄉以避日軍糾纏, “風捲葵”壺總算又躲一劫。國民黨江蘇省主席早對“風捲葵”壺垂涎,宜興縣黨部的一個官員找到華蔭棠說:省主席要你這把茶壺,是你的造化,也是給你面子,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罰酒。華蔭棠無奈拿出一把邵大享的‘掇只”壺“送”給這位“省主席”,才算又一次保住了 “風捲葵”壺。

“文革”時,華蔭棠已年屆花甲,他把這件稀世珍寶和其他雜物一起,放在靠近路邊的外窗臺,“風捲葵”壺又一次得以保存。

1982年,華蔭棠將“風捲葵”壺和另一件楊鳳年“竹段”壺無償捐贈給了國家。跨越了200年時空的楊鳳年與華蔭棠,共同在紫砂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1993年春,臺灣一著名收藏家,到宜興紫砂名人名作館,仔細觀看陳列在這裡的歷史名作。“風捲葵” 壺的形態、 氣勢神韻震撼了他,他想以80萬港元買下這件作品。但聽說了以上的故事後,留下了一句話: “買得起卻買不動’

關於“風捲葵”紫砂壺你知道多少?

汪寅仙對“風捲葵”壺有何改進?

風楊鳳年的“風捲葵”壺, 造型簡潔明快,圓潤古樸。其曲線順暢自然,其圖案規範周正,其形態生動活潑,其佈局繁而不雜,其安排規而有序,是紫砂花器的傳統經典之作。

後世仿製“風捲葵”壺者甚多,在工藝技法、造型氣度、精神追求、神韻內涵上,汪寅仙的仿品當屬上乘。

關於“風捲葵”紫砂壺你知道多少?

汪寅仙認為:楊氏“風捲葵”壺距今人的要求還有值得推敲之處。顧景舟支持了汪寅仙, 他鼓勵汪寅仙把自己對歷史傳器的認識結合到仿品中,融進自己的藝術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