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上熱搜靠這個?

《奇葩說》選擇了最容易走的路——娛樂化,不斷放大“奇葩”的效應,不斷放大節目的娛樂效果。

這一季節目中最常聽到的評價就是“他(她)好可愛、這裡很搞笑”,但冷靜下來想想,可愛、搞笑什麼時候成了評價辯論的標準了?

《奇葩說》上熱搜靠這個?

當《奇葩說》辯手董婧和傅首爾的“打架”上了熱搜後,很多網友才恍然驚覺,原來第五季開播了。


這場沒完沒了的手撕大戰,過程不斷翻轉,兩人疑似化妝間吵罵互毆,董婧微博控訴,傅首爾還擊;董婧道歉但刪除微博,兩人繼續開撕,最後兩人退出《奇葩說》。

《奇葩說》上熱搜靠這個?

四年前,《奇葩說》推出後一炮而紅,這檔不唱歌不跳舞,光憑一張嘴的語言類綜藝節目為國內剛起步的網絡綜藝打開了新局面。

《奇葩說》上熱搜靠這個?

但很多觀眾也發現,從《奇葩說4》開始,《奇葩說》就不是原來的那個感覺了,反映在豆瓣評分上是口碑的不斷下滑,從第一季的9.1分,第二季的8.5分,第三季的8.6分,滑落到第四季7.8分,而剛播出不久的第五季只有7.2分。

《奇葩說》上熱搜靠這個?

《奇葩說》上熱搜靠這個?

《奇葩說》上熱搜靠這個?

《奇葩說》上熱搜靠這個?

《奇葩說》上熱搜靠這個?


《奇葩說》到底怎麼了?以前都是辯題引發廣泛爭議,怎麼如今淪落到靠選手吵架、手撕、分手等花邊新聞上熱搜了。

《奇葩說》的“階層固化”


從《奇葩說5》的賽制看,可以看出節目組的革新勇氣,想打破以往老奇葩一統江湖的一潭死水狀,讓新人有更多的出頭機會。

除了原來的“馬曉康”組合,還新加入了李誕和學術擔當薛兆豐老師。人員安排上也做出了改變,原來的四位BBKing分為四個戰隊,搖身變教練。除了他們之外,所有的新老選手混戰,60進30的1V1對槓,只有晉級的人才能繼續下去,這意味著,老奇葩不一定能贏,淘汰了也跟新人一樣徹底出局。從這個賽制看,《奇葩說5》就變成了一場真正的比賽,更公平,競爭也更慘烈。

《奇葩說》上熱搜靠這個?

可賽制是一回事,具體實行又是一回事。在淘汰賽階段,老奇葩中“搖滾老炮”臧鴻飛和“前女團成員”馬劍越,在1V1與新奇葩的辯論中敗下陣來——兩人實在是輸得應該,因為辯得又差又尷尬。本以為他倆會跟觀眾說拜拜,但淘汰賽階段還有一個“壯士留步”的資格,他倆都獲得了進入復活賽的機會。

果不其然,經過復活賽,臧鴻飛和馬劍越都被留下來了,如果他們在復活賽階段發揮出色,還情有可原,可惜他們一如既往地糟糕,發表觀點時全靠“吼”。《奇葩說5》就這樣掩耳盜鈴地實現了“吐故納新”,可根本就沒有“吐故”。

《奇葩說》上熱搜靠這個?

新生面孔太少了,流動性遠遠不夠,依照這一季的選拔標準和方式,是再也不會出現第一季、第二季馬薇薇、範湉湉、肖驍、姜思達這樣天馬行空的人了,現實生活中那些普通但有趣的靈魂通往《奇葩說》的大門,是越來越窄了,《奇葩說》也註定越來越“老態龍鍾”。

《奇葩說》上熱搜靠這個?

失去了價值引領功能


《奇葩說》之所以圈粉無數,是因為節目倡導包容、多元的價值觀,對辯題多角度的探討展現了思維的廣博與深邃。它的亮點不僅於“奇葩”,更在於“說”。

“有些話不能說,但是有一些能說的話可以換一個有趣的方式表達,或者換一群有趣的人來表達。”

因此,《奇葩說》的前面幾季討論了中國社會上許多不怎麼被公開討論的話題,它所提倡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也常常有出人意表之處,但又能夠讓人心服口服,心生尊重。不誇張地說,《奇葩說》拓展了許多人的視域,以及看待問題的眼界和胸懷。無論是蔡康永的“我們並不是妖怪”,還是第三季裡辯論“絕症的病人想要安樂死 你該不該鼓勵他?”馬東含淚回憶父親,我們都能夠經由辯題省思自己的人生,省思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只是到了這一季,我們明顯發現辯題在從社會屬性轉向生活屬性,比如“畢業後混得很普通,還要不要去參加同學會”“第一次約會,我能不能用優惠券買單”“熬夜傷身,但熬夜使我快樂,還要不要熬?”,這些議題當然可以辯,但它毫無“高度”,談起來只能就事論事,真正辯起來又顯得小題大做、雞零狗碎。

《奇葩說5》從辯題上就可以窺見它整個立意和追求上的一個“降級”。

《奇葩說》上熱搜靠這個?

段子在前,說理在後


《奇葩說5》曾在5月播出一個宣傳片“Give me five”,《奇葩說》給自己做過一個“病號”的隱喻短片。片子裡《奇葩說》是一個病號,象徵著市場的“護士”對他說:“你已經有IP老化、口碑下滑、用戶流失、病入膏肓了,我勸你簽字放棄治療吧。”扮演媽媽角色的愛奇藝對他說:“孩子你的病治不好了,還好你的弟弟們《偶像練習生》《中國新說唱》都很爭氣,再加上媽媽已經美股上市了,所以你安心地去吧。”作為女朋友的廣告主更乾脆:“我已經有新歡了,我們分手吧。”

調侃歸調侃,但它的確是《奇葩說5》真實處境的反映了。綜藝難做,綜N代更難做。這幾年來,國內綜藝發展迅速,競爭愈發激烈,快餐化、段子化、娛樂化成為主流,這是《奇葩說》原有的“思辨性”“價值觀表達”是敵對的,這是《奇葩說》的“外患”;除此還有創新力不足、後繼乏力等“內憂”。想要“活下去”,《奇葩說》的確得改變。

《奇葩說》選擇了最容易走的路——娛樂化,不斷放大“奇葩”的效應,不斷放大節目的娛樂效果。這一季節目中最常聽到的評價就是“他(她)好可愛”“這裡很搞笑”,但冷靜下來想想,可愛、搞笑什麼時候成了評價辯論的標準了?

更值得警惕的是,《奇葩說》為了追求娛樂化,而放棄了辯論的根本——思辨性和多元價值觀。播出的好幾期節目中,有的選手接連犯了偷換概念、轉移話題、滑坡謬誤、稻草人謬誤、類比謬誤、詭辯等邏輯錯誤,但她最終卻贏得了比賽,因為“她很可愛”“她很搞笑”。《奇葩說》更像是一個搞笑節目。

《奇葩說》上熱搜靠這個?

也正是對於娛樂的過分重視,我們發現很多辯手在準備辯詞時,首先想的是,我應該插入哪些段子?我的梗會不會響?而不是,我們的辯詞是否有邏輯,是否夠準確。在這樣的氛圍下,熊浩、龐穎、詹青雲等名牌大學辯論高手的嚴肅說理,便顯得“格格不入”。

總而言之,《奇葩說5》更像是某種糾結的產物,我們可以窺見它在娛樂化和嚴肅性,老奇葩抱團和新人流動,話題安全性和價值觀引領之間的“兩難”處境。跟許多綜藝節目相比,《奇葩說5》當然要好太多了,只是觀眾愛之深,對它的期待也高,給它制定的參照系也就不僅僅是“搞笑節目”這麼簡單。在觀眾放棄《奇葩說》之前,但願《奇葩說》不要先“放棄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