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批准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是2004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之一。

中國的丹霞地貌廣泛分佈在熱帶、亞熱帶溼潤區,溫帶溼潤-半溼潤區、半乾旱-乾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中國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質地貌具體分佈如下:

聯合批准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地貌

福建泰寧、武夷山、連城、永安; 甘肅張掖;江蘇新沂馬陵山;湖南邵陽市新寧縣崀山、懷化漵浦縣、郴州市甦仙區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四川江油的竇圌山、成都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重慶酉陽桃坡一品丹霞,綦江的老瀛山;雲南麗江老君山;貴州赤水;重慶酉陽一品丹霞;江西龍虎山、鷹潭、弋陽、上饒雨石山、贛州通天巖風景區、 瑞金、寧都;青海坎布拉;廣東韶關市仁化縣丹霞山、坪石鎮金雞嶺、南雄縣蒼石寨、平遠縣南臺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衢州江郎山;廣西桂平的白石山、容縣的都嶠山、梧州的太平獅山;陝西鳳縣的赤龍山以及河北承德;山東臨沭岌山;安徽黃山市休寧縣的齊雲山;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雲臺山的紅石峽

聯合批准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窪處集中,沿岩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岩面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岩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面範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牆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牆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岩層中有不少石灰岩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化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鐘乳。沿節理交匯處還發育漏斗。

聯合批准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地貌

中國丹霞申遺工作啟動於2006年,該項目由湖南崀山率先倡議,湖南省建設廳為該項目的牽頭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