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台接入銀行存管仍爆雷,銀行也被拖下水?

三分貸、網行金融、華銀金服……9月以來,多家網貸平臺爆雷。

在強監管的大背景之下,每個月都會有網貸平臺出問題,但這一批爆雷的平臺,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已接入銀行存管。

P2P平臺接入銀行存管仍爆雷,銀行也被拖下水?

眼看著爆雷平臺已無法兌付,一些投資人轉而向銀行施加壓力。

9月12日,有投資人提出疑問:投資人都能查出的空殼公司,關聯公司,涉及自融嫌疑,為什麼擁有專業風控經驗的銀行查不出來?

P2P平臺接入銀行存管仍爆雷,銀行也被拖下水?

對此,銀行是否需要承擔連帶責任呢?

接入銀行存管仍爆雷的P2P們

據網貸之家消息,9家爆雷的平臺中,3家因為戰略調整或業務轉型等原因暫時停止發標或者退出P2P網貸行業,屬於良性退出;剩餘6家皆因部分項目逾期,導致無法及時回款,而產生集中兌付等問題,出現提現困難。

P2P平臺接入銀行存管仍爆雷,銀行也被拖下水?

一直被平臺拿來替自己背書的銀行存管,已不再是一座堅強的“靠山”。即使上線了銀行存管,平臺若出現問題,依然會被淘汰出局。

接入銀行存管就100%安全嗎?

2016年8月24日《網貸管理暫行辦法》出臺,監管要求所有網貸平臺必須實現資金銀行存管,從此拉開銀行存管大幕。

據網貸天眼的統計,截至8月底,運營的2065家平臺中,僅有383家平臺接入銀行存管,佔比18%。

作為存管機構的銀行,為平臺開設存管賬戶、投資人和借款人的獨立個人存管賬戶,存管銀行為投融資雙方開設獨立的個人賬戶後,就可以對充值、投資、提現等支付結算和資金流向進行監管。

但是,根據網貸存管指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存管銀行對網貸交易以及其他相關行為不提供保證或其他形式的擔保。存管銀行不對網貸資金本金及收益予以保證或承諾,不承擔資金運用風險,出借人須自行承擔網貸投資責任和風險。

簡言之,網貸交易出了問題,只要不是存管銀行的過錯,存管銀行不承擔任何連帶責任。

銀行存管是標配,而非保險櫃

銀行存管是網貸平臺合規化進程中的重要一環。

網貸平臺成功上線存管系統,一方面表明平臺資質、背景、管理團隊和風控體系一定程度上獲得了銀行的認可,另一方面也說明平臺技術實力過硬,可以與銀行技術進行平等性對接。

因此,接入銀行存管的網貸平臺紛紛以此為賣點,吸引客戶。

但據2017年2月22日由銀監會發布的《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明確指出,平臺除必要的披露和監管要求外,不得用存管人做營銷宣傳。

也就是說,銀行存管是網貸平臺的合規標配,而非保險櫃。

對於平臺而言,不應“神化”銀行存管,對投資者進行誤導性宣傳。對於投資者而言,在投資之前需瞭解相應的風險,做好承擔相應責任的心理準備。

監管趨嚴,平臺或進入爆雷高發期

自2016年來,銀監會先後發佈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指引》、《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信息披露指引》,網貸行業“1+3”制度框架基本搭建完成。

進入9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已向300多家會員單位下發關於《互聯網金融個體網絡借貸資金存管系統規範》徵求意見稿和《互聯網金融個體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規範》徵求意見稿。

隨著監管政策的相繼出臺及落地,網貸行業進入史上最嚴的政策應用期。

各地政府、金融監管部門對平臺的密集式檢查、整改、“雙降”(平臺數量和貸款餘額要實現下降)要求,使平臺暗藏的問題充分暴露。

一些經營能力較弱、風控實力較差或資產無法轉型的平臺,很可能都將在未來一段時間逐漸暴露出來。而合規的步伐,也不會因為平臺接入了銀行存管而放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