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怒江州「石月亮」 爲何被國內外百萬傈僳族同胞視爲發源地?


傈僳族,生活在中國雲南、四川、緬甸克欽邦、印度東北地區及泰國北部的古老民族。 據瞭解,我國境內生活著78萬傈僳族同胞,其間怒江州最多。 境外傈僳族約55萬左右,緬甸約43萬,泰國約7萬左右。 境外的傈僳族大都認同來自中國傈僳族的歷史與神話傳說,與華夏各族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

從怒江州州府六庫出發,沿著怒江公路一路向北,洶湧澎湃的怒江始終陪伴著你,不離不棄。 車過福貢縣城,很遠之外,就可看到遠處的山頂上,有個透著白雲藍天的圓形孔洞。 朋友告訴我,遠處的那個天然孔洞,正是被譽為三江聖地、傈僳之根的怒江“石月亮”。 石月亮是怒江旅遊的一個標誌性景觀。

石月亮位於雲南怒江州福貢縣北部石月亮鄉境內的怒江西岸,在怒江邊有一位置絕佳的觀景臺。 石月亮所在的山名叫月亮山,海拔約4000米左右,頂部有一個天然孔洞,寬32.7米,高60米,深20米,呈橢圓形,群峰簇擁,高懸於峰海山林之中,是怒江大峽谷的奇景之一。


從遠處眺望,透過石洞遙望山那邊明亮的天空,恰似一輪明月高懸於峰海山林之中,與天地融為一體,晝夜不落。 洞孔北面有一巨大的漢白玉懸巖,能把日月之光反射到洞孔,故而熠熠生輝。 有時日“月”同行,有時雙月媲美,其鬼斧神工,美輪美奐,令人歎為觀止, 當地傈僳族人民稱之為“亞哈巴”,漢語譯為“石月亮”。

在傈僳族古老的大洪水神話中,石月亮就已經存在了。 在國內外所有的傈僳族中,長期流傳著同一個神話故事,傳說石月亮也是傈僳族的圖騰,也是傈僳族的發源地。 神秘的“石月亮”,為何被傈僳族同胞視為發源地呢? 這與一個神話故事有關。

相傳在遠古時期,地上一片荒涼,天神努娃造生靈,在人間塑成啟沙、勒沙兩兄妹。 啟沙哥哥與怒江龍王的女兒相愛了,龍王為了阻止他們的愛情,在怒江大峽谷興風作浪,濁浪滔天。 努娃天神得知消息後,就幫助啟沙兄妹和龍女造了一隻船,贈給他們一張“神弩”用來防身。 龍王惱怒無比,把江水堵住,洪水筆直上漲,水一直漲到山峰頂部。 啟沙的船有撞山的危險。


啟沙非常有智慧,拿出努娃天神送給他的“神弩”,對著天空射了一箭,風雨雷電立即停止。 射出第二箭,天空立時雲開霧散,露出了火紅的太陽。 射出第三箭,在山峰頂部的石壁上留下一個酷似月亮的巨大石孔。 轉眼之間,滔滔洪水就從洞中流了出去,龍王的企圖完全失敗。

洪水退後,三人卻被圍困在石月亮洞中,兩邊都是懸崖峭壁、萬丈深淵,來去無路,進退兩難。 勒沙妹妹斷然站了出來,從洞中跳下山崖,化成美麗的彩虹橋,助啟沙與龍女化險為夷。 啟沙和龍女按著天神的授意結為夫妻,相親相愛,繁衍生息,被視為傈僳族的祖先。

二十一巨世紀的今天,130萬國內外傈僳族同胞,依然相信他們受到“石月亮”的庇佑與關懷,石月亮山被認為是傈僳族的發祥之地。 如今,高高聳立的“石月亮”已成為了由此西遷、南移的傈僳族回望故鄉的地理和文化座標,並泛化為中國西部傈僳族與境外傈僳族的尋祖之地。


如此宏偉壯觀的石月亮景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月亮山所在的怒江峽谷正處在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的接合部,強大的地質應力和迅速上升的地殼構成了怒江峽谷獨特的地質奇觀和美麗的自然景色。 石月亮是矗立於峰頂的大理石巖,經過上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構造變化和風雨溶蝕,形成一個月形洞口。

月亮山目前已開闢成石月亮風景區,面積約80平方公里,有著全長13.4公里的山步道,沿途自然風光優美,溪流與群山相映成趣,目前已發現景點30餘處,有石月亮、嫦娥洞、臥虎峰、神娃峰、神指峰、萬丈崖、一線天等景點。在月亮山還可以觀碧羅雪山日出、怒江大峽谷遠景及雲海。有幸登臨月亮山景區的遊客,都讚美月亮山是集“黃山之神韻、華山之險峻、泰山之煙雲、雁蕩之巧石”為一體的神奇壯美之山。文/圖 納蘭小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