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8歲,工作6年,還是個普通職員

作者 | 孫瑞希

我28歲,工作6年,還是個普通職員

寫在前面:

又是一年跳槽季,很多小夥伴都在思考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耳邊也會響起不少讓我們焦慮的聲音。

你在體制內工作,總會有人說:出來吧,那種一眼望到頭的日子有什麼勁?你在創業公司打拼,總會有人說:出來吧,這種小公司,沒什麼保障;你在一線城市拼搏,總會有人說:這又何必呢?不要老家一套房,偏要一線一張床;你在三四線城市生活,總會有人說:小地方,沒啥發展。

要是你工作了若干年,還在基層崗位徘徊,那些質疑的聲音就能將你一腳踢進“被同齡人拋棄”的漩渦。你深深地焦慮,不知道到底該怎樣過,才算一個圓滿的人生。

01

別讓任何人打亂你人生的節奏

我的一位來訪者依依(化名),大學畢業後進入體制內一家單位做文職工作。這份工作收入不高,但活兒不累,體體面面。家裡人都覺得女孩子有這樣一份工作蠻不錯,依依也挺滿意。

工作的第三年,身邊開始有些小夥伴鼓動依依:“你瞧你,工作三年了,賺得還是那麼少,這份工作有啥意思,一眼望到頭。出去找啥工作不比守在這裡有出息?”

說的人多了,依依耳根子就軟了,後來揹著家人辭掉了體制內的工作,開始“闖蕩江湖”。

在此後的三年裡,她嘗試過五份工作,客服、人事、行政、運營、銷售,企業類型五花八門,但每一份工作,她都覺得缺少點什麼,做不了多久就炒了工作。

28歲時,依依忽然發現,自己工作了6年,還只是個普通職員。由於經常換工作,有時候和小姐妹們一起吃飯,人家總是問:“依依,你找到工作了嗎?”

更多的時候,當她們聊到誰誰又升職了,又加薪了,依依想想還是個普通職員的自己,總是無比的自卑。

她經常想,我怎麼混得這麼差?是不是我的能力出了問題?不想再這樣試錯下去,後來依依通過網絡找到了我,希望通過生涯諮詢找到自己未來的職業定位。

依依的諮訪,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看過的一個演講:《Before you feel pressure》。聽說這個演講被譽為“今年最好的演講”,不到4分鐘,卻戳痛了無數人的心。

一所高中的禮堂裡,校長正在向11年級的同學們發表講話。他講述了大部分人一生的發展軌跡。

我28歲,工作6年,還是個普通職員

圖片來自演講截圖

他說:“再過兩年,你們會完成A level的學業;再過三年,你們就會去自己想去的國家,上你們想上的大學;再過五年,你們就會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在座的很多同學會進入世界頂尖公司工作;然後你們會結婚,買房,十年之後,你的人生就會安定下來;再過十五年,你們就三十歲了,人生軌跡就會定型......”

對於校長的講話,一個年輕人舉手表示自己並不贊同。他走到臺前,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我28歲,工作6年,還是個普通職員

圖片來自演講截圖


“有的人21歲畢業,到27歲才找到工作;有的人25歲才畢業,但馬上就找到了工作;有的人沒有上過大學,卻在18歲就找到了他們熱愛的事;有的人一畢業就找到好工作,賺到很多錢,卻過得不開心;有的人畢業後選擇了間隔年,並找到了自我。有的人16歲時就確信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但卻在26歲改變了想法;有的人有了孩子,卻還是單身;有的人結了婚,卻等了十年八年才生孩子;有的人身處一段感情,愛的卻是別人;有的人明明彼此相愛,卻沒有在一起。我想說的是,人生中每一件事都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時間、自己的節奏。你身邊有些朋友或許遙遙領先於你,有些朋友也許落後於你,但凡事都有它自己的節奏。他們有他們的節奏,你有你自己的,耐心一點。

我很喜歡這個演講,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活得特別擰巴,是因為我們試圖把自己活成大多數人眼中的完美模樣。

25歲你就該工作穩定;

28歲你就該做到管理層;

30歲之前你就得結婚生子……

我們被這些世俗的標準裹挾著不敢走錯一步。否則,在別人質疑的眼光中,連我們都會質疑自己:為什麼別人升職了我沒有?為什麼別人買房了我沒有?為什麼別人結婚了我沒有?……

也正是這些質疑,讓我們經常會在深夜睡不著時捫心自問:難道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在這個高速運轉的世界,我們製造了太多的焦慮,正是這些焦慮讓我們極度渴望成功。於是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我們習慣了比較。

你抬頭仰望,看到了他人如星光般閃耀的人生,卻不曾俯身看看自己腳踩的大地。

你疲於奔命,卻發現,自己永遠無法跑到隊伍的最前面。

世界那麼大,總有人比你遜色,也總有人勝你一籌。過度地比較,只會徒增煩惱。

身處“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焦慮中,我們太需要學會和自己的人生來一場和解了。

02

你不是一無是處,你只是大器晚成

回到依依的案例中。我給依依做了測評,包括興趣、性格、價值觀三項。之後開始和她一起梳理過去的職業經歷。最後發現,依依剛畢業時做的體制內的文職工作,與她的興趣、性格、價值觀高度吻合,是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

跳出體制內,並沒有過上更好的人生,依依對此後悔不已。

事已至此,不能糾結,我們要做的是:站在當下看未來。

我用職業定位四環模型和能力矩陣幫依依梳理了幾條未來的職業發展路徑。在我看來,每一個來訪者身上都有閃閃發光的地方,依依也是一樣。

28歲還坐在職員的位置上,有時候,她經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在我看來,無論是28歲還是38歲,你都沒有必要去追趕別人的腳步。

就像《Before you feel pressure》裡的一段話:“25歲之後才拿到文憑,依然值得驕傲;30歲沒結婚,但過得快樂也是一種成功;35歲之後成家也完全可以;40歲買房也沒什麼丟臉的……”

每個人的際遇都不相同,沒有必要進行無謂的比較。你有你的時間表,你所謂的一無是處,在我看來不過是大器晚成。

03

我努力生活不是為了活成你

現實生活中,我們遇到了太多像依依朋友那樣的人,他們以自己有限的人生經驗,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

我的一個來訪者小南(化名),多年前在一家企業工作,現在是自由講師。剛上班那會兒,單位那些老大姐特別熱心,在得知小南沒有男朋友後,總是張羅著給她介紹對象。

雖然有時候感覺很煩,但人家也是一片好心,小南不好意思拒絕。相了幾次親,就是沒有看上眼兒的,大姐們急了,一起上陣給小南講了很多大道理。

“你現在年輕,還能挑挑揀揀,30歲後挑成老姑娘了,誰還能要你?”

“趁著現在年輕,趕緊結婚生孩子。XXX條件那麼好,我要是你,肯定好好考慮考慮。”

……

小南後來找到了一個自己喜歡的男孩結了婚。大姐們又是一頓大道理。

“你怎麼找個農村的?XXX找個農村的,聽說總和婆婆吵架。”

“給你介紹那麼多條件好的你不找,他有什麼好呀?”

“你們兩家條件相差那麼懸殊,能過好嗎?”

……

小南氣憤地反駁:“你們又不是我,怎麼就知道我過不好?怎麼就見不得我過好?”

小南後來轉型做了自由講師,收入頗豐。她和老公一直沒要寶寶。身邊又有些人嘀咕:“趕緊生個孩子吧,不然賺那麼錢,將來留給誰呀?”……

事實上,你會發現,我們每個人無時無刻不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父母期待你結婚生子,老婆期待你事業有成,閨蜜期待你與她一模一樣。那麼,當你的生活與他人的期待衝突怎麼辦?

希望你能認真地對他們說:“謝謝你的建議,這很好,但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做。”

過多地吞下他人的期待,既沒有營養,又非常苦澀。

我努力地生活不是為了活成你,而是為了活成我自己。

所以,不管是工作還是家庭,請你按照自己的時間表認真地去走,至於結果,從容地等待就好。

04

普通人,也可以活得豐盈

我的一個親戚亮子,技校畢業後留在了一家汽車製造企業當工人。剛工作那會兒,他就是流水線上的普工,每天抱著個沉重的焊鉗在工位上,一站就是10來個小時。

26歲的時候,他通過自學考試拿下了大專文憑,35歲的時候,他通過自學考試,拿下了本科文憑,並且拿下了學士學位。

工作期間,他陸續考取了一些職業資格認證。從初級技工、中級技工到高級技工,前兩年還拿下了技師的職業資格。

30歲的時候,亮子調崗當上了技術工人,雖然還是工人編制,但是工作內容和以前大不相同,有很高的技術含量,可替代性差。而他剛工作時流水線上的一些普工崗位,有的已經被機器人替代。

作為國有汽車製造企業的技術工人,亮子的收入還不錯,雖然過不上大富大貴的日子,但可以給老婆孩子一個安穩的生活,這其實就是我們很多普通人的生活。

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給自己貼上“成功者”、“社會精英”的標籤。我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自己的平凡與普通。我們把自己搞得無比緊張和焦慮,一刻不敢喘息,生怕停下來就會被別人趕超。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並不是每件計算出來的事情都有意義,並不是每件有意義的事情,都能被計算出來。”

我們不需要按照別人計算出來的軌跡匡算我們的人生,我們努力也不是為了追趕別人的人生。我們只需踩準自己的節拍,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就已經足夠。

演講中最後一句話我特別認同:“

我希望你們可以創造自己的有意義的人生,學會用這些去影響和點亮別人的生活,這才是真正的成功。”

這也正是我要跟你講的,豐盈的人生。

作者簡介: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十餘年HR從業經驗,經歷了從一線員工到高管的職業發展歷程。熱衷並努力踐行“向上生長,正向影響年輕人”的理念,如果你正處在職場困境中,請為自己找一個靠譜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