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以前用來吃飯的本領,現在只能算作一種興趣

古人以前用來吃飯的本領,現在只能算作一種興趣

琴棋書畫

古時懂琴棋書畫的人很多,而如今這樣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古時的人主要憑這些來衡量一個人的才氣,如今的時代也不再需要這些了,只是作為個人的一種修養,學習學習倒是很受用。我從小沒有這個愛好,也覺得學習這個純粹是浪費時間,沒想到後來覺得學習琴棋書畫的用處之大時,已經很晚了。學習它的最明顯的好處是能鍛鍊人的耐性,還有悟性,促進智力發育,同時也可陶冶情操,讓人的神情舒緩,身心放鬆。

為何從中華文化諸多技藝中,偏偏對這琴棋書畫情有獨鍾呢?“善琴者通達從容,善棋者籌謀睿智,善書者至情至性,善畫者至善至美”,悟得其妙,原來琴棋書畫對人的整體素質,有著全面培養的重要作用。

古人以前用來吃飯的本領,現在只能算作一種興趣

(一)琴

琴,泛指懂音律,是指由聽覺器官感知事物的能力。中國古代推崇正音雅樂,以“清幽平淡”為上,不以繁聲熱鬧為趣。琴瑟、簫笛、胡琴,都音色柔和,恬淡而音韻綿長,如此幽婉清雅的音樂背後是豐厚的文化底蘊。儒家注重社會倫理的“教化”,推崇中和之美,平穩節制、含蓄淡雅,排斥媚惑喧鬧的溺音淫樂。道家倡導自然、清靜、無為、柔弱、和諧。老子說:“大音希聲”,正聲應“簡靜”,靜才會有空靈渺遠的空間感,與萬物合一的心靈體驗。莊子提出“平易恬淡”為人生理想。“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文人逸士,以琴會友,覓知音,不競不求,不炫技,不賣弄,遠離名利紛擾,清修自娛。對琴藝的體悟之深,要求之高,令人歎服。“身手皆靜方能與妙道相融,與神靈相通。”,“故清者,大雅之原本……兩手如鸞鳳和鳴,不染纖毫濁氣……必以貞靜宏遠為度……從容婉轉”。“神閒氣靜,雪其躁氣,釋其競心,指下掃盡炎囂,弦上恰存貞潔。”“心骨俱冷,體氣欲仙。”“專精注神,感動鬼神。”這簡直是修煉的境界。琴就是把外界的存在與人的內在感知聯繫在一起的有效方式,著重培養人的抽象的、潛意識的思維能力。

古人以前用來吃飯的本領,現在只能算作一種興趣

(二)棋

棋,舉子佈局,審時度勢,意圖深藏,步驟嚴謹,則是高度凝練的邏輯思維修養。“古松流水間,唯聞棋聲”,“閒敲棋子落燈花”,“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古人弈棋的樂趣可見一斑。閒暇時,下棋交友,益智增慧。下棋講究棋品。弈棋情狀種種,往往表現出棋手的性格修養。宋大臣潘慎修以孔孟之道比喻圍棋,曰:“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捨為急。仁則能全,義則能守,禮則能變,智則能兼,信則能克。君子知斯五者,庶幾可以言棋矣。”

棋,宏觀到宇宙勢態的認知,微小到一粒粒黑白棋子的著落。如:天地陰陽,王政、兵法韜略等等。棋局如戰場,黑白雙方運兵佈陣,攻佔御守,鬥智比勇。東漢文士應瑒說:“博弈之道,貴乎嚴謹。”既要有出世之大略,又要有入世之細謀。歷史上,儒釋道代表人物及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數學家、哲學家等,都對圍棋頌揚備至,認為從中收益匪淺。

古人以前用來吃飯的本領,現在只能算作一種興趣

(三)書

書法是中國古代極為普及的、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習書法能調神修心、健康長壽。唐太宗在《論筆訣》中說:“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歐陽詢也講練書法時要“澄神定慮,端己正容。”必須排除雜念、榮辱皆忘、全神貫注,達到入靜專一的狀態。然後,意在筆先,靈活自如地運動手、腕、肘、臂,調動全身的氣力,通過筆端,有機地輸送到字的點、橫、豎、撇、捺和字裡行間的佈局之中,即所謂“以通身之氣之功之力而用之”,促進血液循環,使人精力充沛,這又與氣功不謀而合。

周星蓮《臨池管見》指出:“靜坐作楷書數十字或數百字,便覺煩躁俱平。”故“正書居靜以治動”,說明練楷書能養氣安神,消除煩躁。而隸書因其書法沉穩秀拔,如林泉般清幽爽神,使頭痛、失眠的人氣血平和,情志自調。書法家長壽的原因就在此中吧。雖然字的造形是在紙上,但它的神情意趣,卻在紙墨之外,自然環境中的一切動態自有相契合之處。誠如老子的“道法自然”。釋家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葉一春秋。”天文、地文、人文,象中有道。王羲之觀鵝掌撥水而得筆法,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得草書之法,黃庭堅觀樵夫蕩槳而得筆勢……書法家懸腕運筆,掌虛指實,快而不急,慢而不滯。捕捉到“鸞舞”之姿,“龍騰”之態,可達渾然忘我的天人合一狀態。

古人以前用來吃飯的本領,現在只能算作一種興趣

(四)畫

畫,則是培養對事物精確的觀察能力,提煉昇華後的藝術再表現,練就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古代文人畫講究全面的文化修養,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必須詩、書、畫、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學問、思想缺一不可。在題材上多為山水、花鳥以及梅蘭竹菊一類,象徵淡泊寧靜的隱逸生活,純正敦厚的君子之風,清高堅貞的人格精神。文人畫注重氣韻和筆情墨趣,意境雋永,耐人尋味。畫格有四,逸格、神格、妙格、能格。“蓋能不及妙,妙不及神,神不及逸。”以逸品為至高境界,超越一般的藝術水準,進入更高的審美創造天地,飄逸出塵。看似平淡天真,卻格高無與倫比。簡潔生動,得之自然,無可仿效。

唐代大詩人王維被尊為山水畫之祖。他長於寫景畫景,展示清新明朗、淡雅脫俗的靜中之美,給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的審美愉悅。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據《苕溪漁隱叢話》中記載,宋代詞人秦觀曾患腸胃病,屢治不愈。一日,朋友送他一幅王維畫的《輞川圖》,每當看到這幅山清水秀的畫卷時,就彷彿進入了那迷人的畫境,感到神清氣爽,心曠神怡,腸胃不適的症狀一掃而光。經過幾日的“畫中游”,秦觀的病竟逐漸好起來了。

一幅好畫,能讓人雜念頓消,洗塵淨心,漸入佳境。可見書畫家的人品、才藝、修煉的功力非同尋常,古代書畫專著所講的“定神”、“通神”、“神品”、“逸品”就是這個道理。

馬雲曾經就說過:“未來三十年是最佳的超車時代,是重新定義的變革時代。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學會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知識可以學,但智慧不能學,只能體驗。文化基本是玩出來的,死讀書是可怕的學習!增加對生命感的體驗,沒有人可以阻礙藝術,

學習藝術不能當飯吃,但卻是陽光空氣和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