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讀完書,我還是窮人一個


出國讀完書,我還是窮人一個

在以前,出國留學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也能代表自己超脫了固有的階級。但是,隨著國民財富上升和國家的國力強盛,出國留學也愈發平民化。所以,當留學光環不再,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國唸完書之後再歸國,為什麼我們還要選擇出國留學?

90年代的國民劇集《北京人在紐約》,為中國電視貢獻了下面這句經典臺詞: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這兒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這兒是地獄。”


這裡的背景是80年代開始的“出國潮”,懷抱夢想的中國青年爭相出國學習、工作。以紐約為代表的海外大都會,相當於當時的淘金地、夢樂園、“北上廣”。

然而25年後,這樣的潮流翻了個有趣的個兒——

80、90年代年輕人“寧願端盤子打黑工也要(出國)見見世面”的光景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出國像串門一樣方便”的當今海外留學生,都熱衷回國。

不過,20多年的跨度足以讓“留學”的光環褪色暗淡,他們要面對的是冷冰冰的現實。


從紐約到北上廣,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 “裸歸”


根據《2017年中國留學生白皮書》的數據,73%的中國海外留學生計劃完成學業後歸國。而到2016年底,中國的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了265.11萬。


這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裸歸”。

不同於“裸婚”、“裸辭”剛出現時的觀念爆炸,“裸歸”幾乎是在暗流湧動中成為不爭的事實。

對“裸歸"一詞的解釋是這麼說的:

指曾經風風光光地走出國門,現在終於又“一絲不掛”回來的人。說白了就是,只有海外學位、沒有實際成就就選擇回國的中國留學生群體。


在出國很稀罕的年代,他們的經歷幾乎自帶濾鏡,在口耳相傳中罩上一層金燦燦的光芒。

出國讀完書,我還是窮人一個

然而現在,每個人身邊都有幾個出國的老同學,除了已經聽膩歪的“性開放”和美妝潮品代購之外,“留學生變loser”的橋段成了能吸引注意的最後傳說。

他們自己也這麼想。

在歐洲生活了四年朋友說,在國外的日子幾乎等同於完美,但也正是“溫水煮青蛙”的感覺讓他無法忍受。他和身邊很多留學生,都迫切想要擺脫那種致命的舒適帶來的人生可能性上的匱乏。

與此相對的,是國內老同學們經歷的跌宕生活——熬夜加班、3年5跳、拼死創業、上市暴富或者慘敗。

這些國內年輕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刺激”情節,成了海外留學生羨慕不已的“生活的證據”。

出國讀完書,我還是窮人一個

對於回國的原因,大家七嘴八舌,說了很多:

“國外月亮比較圓的時期已經過去了啊。”“我現在的學歷,再不回國就沒光環了。”“我在國內長到20歲,不可能在國外待幾年就定在那兒一輩子的,不管工作還是創業,人脈和資源肯定是國內更好。”“我是獨生女,即使爸媽沒說話,我肯定也要回來的。”“不行不行(擺手),國內的好吃的我真的放不下。”


每個人都有一個最恰當的理由,讓這場百萬人參與的集體迴歸不可阻擋。

海歸和社會底層,只有一線之隔

漂泊海外的遊學浪子,迴歸熟悉的環境,本來是好事一樁。然而卻有人給他們來了個當頭棒喝:

留學歸國,即為底層。

出國讀完書,我還是窮人一個


一般來講,歸國留學生的海外學歷背景,讓他們在求職大軍中更受青睞。即使光環淡去,視野和見識也很難被一筆抹殺。

“底層”從何說起?

論信息的獲取和佔有量,論社會權益,論物質財富,歸國群體好像都和底層不沾邊。上文提到的《為什麼回國後我這麼害怕“社會底層”》一文中,給出了三個理由:

1. 讓人瑟瑟發抖的價值觀對壘

經歷了在國外文化中的洗禮,留學生往往具有多元化的價值觀,許多留學生基本拋棄了“讀書工作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的人生模式,他們擁抱更主動、更開闊的生活,享受選擇和行動的自由,也接受自由帶來的不確定性。

出國讀完書,我還是窮人一個


然而這樣的“多元”在回國後一夜之間失去存在的土壤。他們為追尋跌宕的人生旅途選擇迴歸,卻驚恐地發現首先跌宕的是生活境況。

2. 成為周遭異類的恐懼

年齡焦慮、剩女、被催婚是永恆的熱門話題。

海歸攝影師郭盈光在回國後用鏡頭記錄了中國相親角,反映了當代中國的婚姻觀,她為這組作品取名《順從的幸福》。

她的外國同學並不認為年齡會成為女性走進婚姻、得到愛情的限制,也不認為結婚是人生的必修課,更不會用婚姻來衡量女性的人生價值。

出國讀完書,我還是窮人一個

然而在國內,叫做“傳統”怪物依舊強大。

已經傾向於西方價值觀的TA們,發現自己成為了國內社會中的異類,被迫一次次地套入中國的社會規則,價值觀也隨之動搖,在反覆拉扯、衝突中迷失了當初歸國的熱忱。

3. 遊蕩結束後的“現實失焦”

留學,是遠離現實焦土的生存模式。

這種上課、論文、公益、逛展覽館、和各國友人歡鬧的生活狀態在回國後落地的一瞬,就已經支離破碎。

30歲的歐美年輕人在談戀愛、換工作、環球旅行和探索自我,中國年輕人在考慮買房、買車、小孩上學和父母養老。

海外歸國的群體,幾乎沒有轉換的時間和空間,一頭扎進了基於“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集體焦慮。

出國讀完書,我還是窮人一個

對於“社會底層”,可能並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有這樣擔心的海歸不在少數,細究背後的原因,相比面對諸多難以逾越的大山的困窘,落差感才是真正的“壓垮駱駝的稻草”。

在中國,如果你是沒車、沒房的大齡青年,就會被貼上“兩手空空”、“邊緣掙扎”的底層標籤

歸國留學生到底該何去何從?

看到這裡,一定會生出許多疑惑:

這樣的境遇,歸國群體自己身上有沒有原因?

如果面對的是這樣的境況,為什麼還要回國?

或者不管三七二十一,頗帶這些不屑和幸災樂禍地問出“早知道這樣,幹嘛還出國留學?”“出國留學不也沒用嗎?”這樣的問題。

這些疑惑不會有統一的、通用的標準答案。如果一定要作出回答,我想“公平”是最合適的回答。

出國讀完書,我還是窮人一個

你看,生活是公平的,不管你有沒有留學的光環,最終衡量你價值的,是與付出成正比的見識和能力。

人的選擇可能導致各種各樣的不同結果,但生活是公平的,國外給不了的悸動和熱血,當然要拿真材實料的東西來換。

而關於留學的價值和意義,尋找的過程本身就是答案。

留學並不意味著你回國之後功成名就,坐享完美人生;也不意味著你比在留在國內的朋友有著更多更好的選擇,它不會幫你消除焦慮,你還是會面對房價、工資等等只要活著就會面臨的問題。

但是它能讓你知道,這些並不是人生的全部。

英國散文家卡萊爾說:生活的悲劇不在於人們受到多少苦,而在於人們錯過了什麼。

年初,一段腦洞大開的日本視頻在社交網絡流傳。參加馬拉松賽跑的男主意外地中途“偏航”,卻又以一段散文長詩式的獨白,扭轉了觀者“偏航”的狐疑。

就像他在視頻結尾處說的:誰說,人生是場馬拉松的?你把它當成馬拉松,獲得的只有疲憊和汗水。你把它當成一次即興的漫遊,獲取的可能是整個世界。

人生的變數和美妙,就在於經歷無數可能性之後,內心的滿足、自我價值的實現。

而離開故土、體會文化異位的的孤獨與恐懼,看到社會的可愛之處正在於多元,擁有包容主流之外聲音和觀念的胸襟,正是留學的意義所在。

你明白了,所有人的選擇,都有自己的合理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