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35章:執道樂往 此心安處是歸途

《道德經》第35章:執道樂往 此心安處是歸途

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譯文:

掌握了大道,天下的人就會來歸附。即使天下的人都來投靠他,也不會彼此傷害,人們都會平居安泰。音樂與美食,能夠讓路過的人為之挺住腳步。道一說出來,就會淡的沒有味道,看他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然而用它,卻用不完。

感悟:

“大象”就是“道”,而“道”呢,就是老生常談,平淡又無趣,看看嘛覺得實在沒什麼了不起的,聽聽嘛也覺得實在沒什麼了不起的,然而人間至味是清歡,“無味”卻是最高層次的“味”。

天下人為了什麼會“往”?為了什麼來歸附?為的就是“利”,而不是“害”。這個“利”,就是初級階段的“大象”,就是“安平泰”,就是我們現在的小康生活。對於絕大多數老百姓來說,只要能保證基本生活的安平泰,老百姓便會打心眼去擁護去歸附。

但是如果僅僅只給“樂與餌”,僅僅是金錢、享受、誘惑的吸引,那麼最終吸引的多是嗜利之徒,時間一久利盡則人散,並沒有什麼凝聚力。所以歷史上偉大的統治者,都做到先用“利”吸引人、鞏固基礎,再慢慢地用“道”和“義”來進一步引導以達到更高的境界。這種境界用在社會上,表現就是物質文明到精神文明的飛躍;用在個人身上,就是基礎慾望的滿足到自我實現的飛躍。

“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 而眾星拱之”。古人提倡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個人認為,對於普通人來說“誠意、正心、修身”就是普通人的“大象”。目光內聚了,大象做好了,就能逐漸獲得別人的尊重和信任,共事的基礎也就慢慢築牢了,和諧安定積極向上的大好局面才有可能。

道理很簡單,日常生活裡,你是願意和一個有責任心、能做成事的人在一起,還是願意和一個攬功諉過、偷奸耍滑的人在一起?前者可以實現合作共贏往而不害,後者則吃幹抹盡拜高踩低讓人避諱。你會傾向於哪一個?

尋常時間,閒暇時刻,還在基層的時光裡,好好安頓自己的心,修身修身再修身,遇到事情,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改進改進再改進。有了這些堅實的底子,才能抵擋未來風風雨雨的試煉,一個能力再強,單打獨鬥,德不配位,必招禍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