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區塊鏈項目夭折的八大死穴

「深度」區塊鏈項目夭折的八大死穴

現階段區塊鏈項目的死亡高峰期已至,很多人認為是因為熊市,其實,並非如此。

我們當前仍處在社會認知廣度已經足夠,但認知深度尚嫌不足的時期。需要深入推進區塊鏈知識的研究和普及,為產業發展成熟奠定基礎。無論如何,區塊鏈對全球經濟的巨大價值已經被充分認識到了,對於全球社會政治生態改善的價值也在逐步顯現,這是一個值得各國大力投入、搶佔先機的社會經濟新動力。

「深度」區塊鏈項目夭折的八大死穴

區塊鏈是由一系列技術實現的全新去中心化經濟組織模式,2009年誕生於比特幣系統的構建,2017年成為全球經濟熱點,但區塊鏈的成功應用寥寥,這個新興產業還遠未成熟。

區塊鏈歷史與趨勢發展的六個階段

1. 技術實驗階段(2007—2009)

2. 極客小眾階段(2010-2012)

3. 市場醞釀階段(2013-2015)

4. 進入主流階段(2016-2018)

5. 產業落地階段(約2019-2021)

6. 產業成熟階段(約2022-2025)

「深度」區塊鏈項目夭折的八大死穴

而區塊鏈項目死亡的幾個方面,提供給各位讀者以作參考。做風險投資與創業的都要研究失敗,畢竟相較於研究一個項目如何成功,研究失敗更能給人帶來警示。

結合投資實踐與深度觀察,儘可能覆蓋一個區塊鏈項目的全生命週期,從八個具體的方面來看到底有哪些因素會造成一個區塊鏈項目的失敗:

「深度」區塊鏈項目夭折的八大死穴

區塊鏈項目夭折的八大死穴

「深度」區塊鏈項目夭折的八大死穴

NO①團隊的發展

「深度」區塊鏈項目夭折的八大死穴

首先創業者自身品行問題,區塊鏈創業者整體比較年輕,既不能身體力行地從專業角度說服團隊,也不能以富有感染力地方式激勵團隊,更沒有和同行者慷慨分享成功和利益的氣度,這會使得項目很難有長遠發展。

Roadmap並不是很清晰,比如缺乏Demo、小規模測試、公測、實際應用等的時間進度。

在白皮書中誇大技術價值、忽略實際落地難度,拔高了投資者的預期,最終擾亂了自身發展節奏。

自己團隊信譽風險,一些項目的核心團隊曾連續推出多個項目,這會影響團隊信譽與穩定性,該道理也適用項目的核心顧問或投資人。

並沒有對項目後續發展做過深度思考與詳細推演,空氣幣就非常典型,創始人的發心就是為了圈錢。

「深度」區塊鏈項目夭折的八大死穴

NO②項目的方向與策略

「深度」區塊鏈項目夭折的八大死穴

可能項目方去做了一些難度係數過高的方向,比如去解決Sharding與DAG存在的問題,但直到今年在100%的POW算法中使用分片技術依舊非常困難,基本上是不可能實現的。

雖然一些項目表明POS可以這麼去做,但分片技術實際上是存在安全隱患的,目前分片區間的通訊問題和分片區塊的整體安全性還有待解決。

再看DAG,它的優勢是可以做到高效率、高併發,所以理論上來說它可以解決交易速度問題,但這項技術有明顯缺陷:

交易時長不可控,DAG驗證規則是後面的交易驗證前面的交易,這就很容易出現最後的交易遲遲無法被驗證的情況;其次是會遇到網絡傳輸數據量大幅增加的問題;再有就是交易準確性差,DAG不像同步操作驗證機制的區塊鏈,它是異步操作的,不存在一個全局的排序機制,所以沒法應用到像支付結算這類對一致性要求很高的金融應用中來;最後DAG的安全性也沒有得到大規模的驗證。

對區塊鏈技術面臨延遲、容量、吞吐的問題認識不足,選錯了應用場景。業內也一直在探討,區塊鏈產品相對互聯網產品有優勢的應用場景在哪裡,目前唯一比較肯定的是,支付領域的應用是區塊鏈技術最先走向大規模用戶群體的場景。另一方面,保險、購物、打車等場景最不適合應用當下的區塊鏈技術,原因是這些場景中存在太多需要人工解決的不確定因素和高頻的系統響應需求。

對區塊鏈技術的獨特性認識不到位,過早放棄。區塊鏈技術發展的速度是要快於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區塊鏈不依賴於摩爾定律,不依賴硬件技術的改進,所以區塊鏈技術從誕生開始就處於高速發展中。

盲目追求上鍊,不考慮Tokenized的必要性。

盲目追風口,導致項目定位有偏差,常見的偏差有市場空間不夠大,所選賽道擁擠度很高,所採用的技術創新程度低等。

市場的熱度是不斷變化的,比如年初是公鏈,接著是內容分發、遊戲和DAPP,然後是有運營能力、創新模式的交易所,再到前段時間很火的遊戲博彩類應用,如今大家又更多關注穩定幣,有的還去研究礦池幣,所以市場的風口在不斷變化,盲目追風口最終很可能會得不償失。

對目前市場的競爭程度有認知誤區,過早樹立了競爭對手的意識,進而盲目跟進競爭對手的動作。

應用生態建設風險(尤其是平臺類項目),比如基於該平臺的應用企業數量少、質量差問題也會導致平臺本身的信譽受損,進而影響投資者信心。

「深度」區塊鏈項目夭折的八大死穴

NO③合規

「深度」區塊鏈項目夭折的八大死穴

輕視KYC合規的重要性。

不重視合規,我們看有些項目是非常重視合規性的,努力在海外獲得資質,但總體來看現在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項目是忽視的。

公司註冊當地突然調整了法律合規。

NO④Token經濟設計

Token產生機制缺少從經濟學的考慮,比如沒有考慮Token通脹程度、流通率、增發率、銷燬機制、回購等。

Token功能與項目願景並不契合,不契合會導致沒有實際的應用場景,進而使得項目只具有炒作價值。

Token分配比例不健康,比如團隊、投資機構、顧問團隊的分配情況不利於後期項目推動及幣值維護,團隊和基金會持有的Token比例最好不要超過總量的20%。

「深度」區塊鏈項目夭折的八大死穴

NO⑤融資

「深度」區塊鏈項目夭折的八大死穴

籌集不到需求所用的資金,無法支撐團隊運作。

拿不到著名機構的資金,無法得到背書及相應的行業資源。

硬頂過高,流通盤比例小,最終導致投資人對於後續幣值維護有顧慮而拒絕投資。

鎖倉機制不合理,比如早期投資輪發幣不鎖倉,後期投資人反而鎖倉,導致鎖定了後期投資人的流動性,讓早期投資人有時間窗口砸盤。

項目越接近落地,想象空間就越小。

NO⑥市場運營

「深度」區塊鏈項目夭折的八大死穴

項目新聞報道的媒體數量與級別差太遠。

到達用戶的渠道還不夠廣泛,缺乏路演、搜索熱度、媒體報道。

留存用戶的能力不夠,社群活躍度不夠,現在一般項目推廣國外是Twitter和Telegram,國內主要是微信和知識星球。

早期過度許諾,造成可信度降低,其實區塊鏈項目的發展需要長期佈局,需要在用戶中建立廣泛且可靠的共識。

過於追求發展速度,沒認清市場現狀。目前市場正在迴歸理性,二級市場中的很多Token價格都回歸到了公募甚至是私募價格,這也讓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有更多選擇,可以在二級市場上去買一些優質項目,而不是像以前一樣追逐新項目,投資者也將更看好真正能落地的項目。

缺乏信息披露監督機制,比如白皮書中公佈的Roadmap與實際發展不匹配,代碼也做不到公開等,長此以往導致投資者信心不足。

「深度」區塊鏈項目夭折的八大死穴

NO⑦上交易所

「深度」區塊鏈項目夭折的八大死穴

上交易所門檻低,導致交易量低。可先上性價比相對高的交易所,然後爭取國內頭部交易所,最後再嘗試國外交易所,但到底先上哪個後上哪個,要根據項目的本身去考量。

交易所對項目的支持力度不夠。

牛市使得上交易所費用過高,而項目方也不惜一切代價上交易所,最終留給項目用於產品研發的經費不足。

投行機構保證上幣,而後面卻出現種種問題,使得上幣也不了了之,導致項目錯過了週期或完全沒有流動性。

某些交易所存在暗箱操作,存在砸盤割項目方的現象。

「深度」區塊鏈項目夭折的八大死穴

NO⑧市值管理

「深度」區塊鏈項目夭折的八大死穴

持幣集中度風險,比如前十名集中度相對都很高。

鎖定與解凍風險,鎖定時間過長或解鎖時間恰逢熊市;比如,在2017年的時候鎖倉三個月就算長的,但到了2018年動不動就是要鎖半年、一年甚至兩三年,而且還是線性釋放。

社群活躍度及市場關注度風險,關注度不高,導致資金流入短缺。

市值管理團隊與項目方沒有共識,出現市值管理團隊割項目方,項目方割市值管理團隊的亂象。

幣圈入口希望大家遠離垃圾區塊鏈項目方

保護好自己的財產,讓財富真正的擁有溫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