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長:願望容易被滿足的孩子,已經初步具備「差生」的潛質

生活在一個物質條件優渥,生活富裕的好時代,容易使人們產生惰性。有朋友說,現在招一個好員工好難,願意勤奮吃苦、為事業打拼的人變少了。朋友單位近日有90後年輕人裸辭,就因為領導批評其工作不夠努力。第二天,辭職信就交到領導手上了。果真應驗:別罵年輕人,他們隨時都可能辭職。

在這背後,其實是新時代年輕人的通病。抗壓性、抗挫折力降低,承受能力變差,自我高認知與能力嚴重脫節。成年人如此,孩子一樣,尤其是00後、10後的孩子,他們衣食無憂、我行我素。伴隨而來的是吃苦精神差、意志力薄弱。想得到的東西很簡單,願意努力和付出的精神越來少。

“再苦不能苦孩子!”80後家長多少經歷過物資清貧的時代,但他們卻對孩子的心願卻輕而易舉達成。孩子想要啥就能立即實現心願,孩子動動口,“成箱的玩具就攻佔了家”。

幼兒園長:願望容易被滿足的孩子,已經初步具備“差生”的潛質

白眼狼是怎麼養成的?

我們現在來談談,如果輕易滿足孩子的願望,最大的危害是什麼?答:是自私。

心理學認為:孩子剛出生時沒有自我意識,而漸漸的他們能學著把自己和客體區別開來,於是擁有了主體意識。可見,自私心理是後天形成的。表面來看,自私意識屬於自我意識的擴大,但根源在後天父母的言行上。比如,對孩子的願望和需求一概滿足,就助長了這一“自我中心”的產物。成年後,順其自然從“自私”練就了“白眼狼”。

幼兒園長:願望容易被滿足的孩子,已經初步具備“差生”的潛質

幼兒園園長支招:設置目標讓孩子夠一夠

最近開家長會,幼兒園園長談到了上文提到的問題:不要輕易滿足孩子的需求。

當時,她援引了一個家長的原話:“我兒子上小學後學習不好,用盡各種辦法。打罵沒用,鼓勵也沒用。我們反思,就是小時候什麼都滿足,要啥有啥。現在孩子大了,對學習沒有進取心,對生活也沒有好奇感,覺得要什麼都能輕易得到。我悔呀,恨自己在孩子小的時候,太輕易滿足孩子的需求。”

園長述說家長痛心疾首的感慨,引出的話題發人深省——滿足感,如何恰當滿足孩子的願望?怎麼讓孩子保有期待?如何讓孩子理解,想要得到首先必須付出?園長告誡諸位家長:“父母的引導很重要。大家要為孩子設置一個夠一夠才能達到的目標。”

“比如,孩子提出,想要一套樂高最新款的積木,家長知道這一願望後,不能立即滿足。”園長說。

在家庭裡最好手繪一個表格,製作行為規劃的紅黑榜。有禮貌、收拾好玩具、幫助家長做力所能及的事,諸如這樣表現好的行為,就在表格上畫一朵小紅花,以資鼓勵。打人、說髒話、不收拾玩具等需要改進的行為,就在表格上畫一把小叉,以資批評。

幼兒園長:願望容易被滿足的孩子,已經初步具備“差生”的潛質

和孩子事先約定好,積滿多少朵小紅花,就可以實現心願。讓孩子明白,要想獲得必須付出努力。

清華狀元:關於努力的意義

文章寫到這裡,我想囉嗦幾句。順著努力的話題再延展。當孩子上幼兒園後,每個家長更關心早教、學習的話題,他們很多人有一個觀點:學習是天賦,先天的智力很重要。

這個觀點對與否?我想談一個人,清華大學生、高考狀元、《最強大腦》中清北之戰獲勝者孫勇。當時看了那場驚心動魄的比賽後,我對孫勇產生好奇。一方面,他確實不屬於天賦性選手,一方面他很低調,拒絕了家鄉要以他的名字來修一條路。

幼兒園長:願望容易被滿足的孩子,已經初步具備“差生”的潛質

比起聰明,孫勇更願意別人肯定自己的是努力。賽後他接受採訪時說:“媒體會意識地放大你的天賦。(他們認為)狀元肯定聰明,天賦肯定比大家好,就會放大這件事。”這背後存在一個目前大眾普遍具有的邏輯:人們認為,自己不成功是因為別人先天就聰明,因而為自己的不努力找到原諒的藉口。

正因為努力比智力更重要,孫勇在給學弟學妹的寄語是:“只要你努力,你就能實現夢想。努力絕對是上名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道路。所有努力的孩子,所有有實力、有才華的孩子,都會取得非常不錯的成績,都會走向自己人生的巔峰。”

如果一個孩子智商150,但他不努力,未來的人生也能走得一塌糊塗。如果孩子資質平庸卻一直在努力,積跬步就能成千裡。這就是努力的力量。

不聰明不可怕,可怕的是聰明卻不努力,那就太遺憾了,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