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發布ET工業大腦開放平台 3年接入100萬台製造業生產線

“中國只有兩朵雲,一種是拿來主義的雲,一種是自主可控的飛天雲”,今年4月南京雲棲大會上,阿里雲副總裁李津一席話掀起巨大波瀾。3個月過去,阿里雲又在自主可控上邁出新一步。

8月1日,阿里雲發佈ET工業大腦開放平臺,基於該平臺,合作伙伴可以輕鬆實現工業數據的採集、分析、挖掘、建模,並且快速構建智能分析應用。阿里雲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打了一個很形象的比方:這相當於“諸葛亮在身邊”。

“ET工業大腦開放平臺可以讓不懂工業的工程師一年就能取得阿里雲以前的成績。如果已經是行業專家,你可能做出來的百分比會更高。”閔萬里說,無論是阿里雲的工程師還是合作伙伴的工程師,都需要到產業中去。天天在會議論壇上發言的專家們很難拿出產線上的百分比。

據介紹,ET工業大腦將向工業領域的ISV開放,更好地為企業提供定製化和個性化解決方案。未來,客戶只需要兩步就可以打造智能工廠,即先通過數據工廠實現快捷上雲,再基於AI創作間訓練出工廠的專屬智能。

阿里雲發佈ET工業大腦開放平臺 3年接入100萬臺製造業生產線

阿里雲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

為什麼要做開放平臺?閔萬里解釋,開放意味著普惠。工業數字化轉型有三層——產線數據的採集、基於數據的全局決策、分析結果與控制指令的實時下達,ET工業大腦只做其中的三分之一,即基於數據的全局決策,其他環節都與生態夥伴合作。

他補充稱,“工業大腦的目標是把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嫁接到生產線,幫助生產企業實現生產流、數據流與控制流的協同,提升產線效率,以自主可控的路徑實現自主可控的智能製造。”“我們的目標是,3年接入100萬臺製造業生產線”。

據悉,ET工業大腦開放平臺將開放3大行業知識圖譜、19個業務模型、7個行業數據模型以及20+行業算法模型,同時,生態夥伴可以在該平臺上進行編程,將行業知識、大數據能力、AI算法便捷地融合到一起,為工廠量身定製智能應用。

企業在ET工業大腦開放平臺上,只需兩步就可以打造智能工廠,即先通過數據工廠實現快捷上雲,再基於AI創作間訓練出工廠的專屬智能。此外,該平臺還極大降低了操作門檻,普通工程師也能輕鬆進行操作,項目實施週期從過去的6個月縮短至最低6天。

會後閔萬里在接受觀察者網在內的媒體採訪時透露,阿里雲的AI技術與工業產線嫁接的最難點在於:一是打破固有認知,不用最熱門的人工智能技術本身。他說,圖象識別、人臉識別、掃碼支付、語音對話、聊天機器人都不是產線中最核心痛點。他們需要敢於告訴企業主,他們使用的是其他的人工智能技術,即產線協同。

二是找準發力點。閔萬里認為當有一百條道路可以選擇,而最後只選兩三條不是一條條去嘗試,恰恰是智慧的體現。

截至目前,阿里雲已經成功服務了協鑫光伏、中策橡膠、正泰新能源、攀鋼集團等數十個工業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在良品率、成本、霄龍等方面實現突破,幫助企業創造利潤數十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創造鉅額利潤的工業大腦團隊僅有20餘人。

基於自主可控理念下的阿里雲近年來也表現頗佳,阿里巴巴集團2018財年財報顯示,2018年1月至3月,阿里雲營收43.85億元,同比增長103%。2018財年營收133.9億元,同比增長101%,季度營收連續12個季度翻番。

閔萬里講了一個小故事:改革開放剛開始,我們引進了很多國外的生產線。設備遇到問題,請外國的老專家過來。他聽一聽,然後指一指,問題解決了。收費1萬美元。”這在當時被稱為金手指。

現在,“我們找到了一條自主可控的道路”,“再也不用求德國人”。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