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評張海,書法創作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至少先把每一個字都寫對

毫無疑問的講,張海先生不管是網絡輿論還是行業的地位來講,都是當下名副其實的大家,雖然把中書協讓位給了別人,但在中國當下書法圈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再評張海,書法創作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至少先把每一個字都寫對

但是近期,小編去某一領導辦公室,發現一幅張海的真跡作品,是一幅賀春聯句斗方,聯曰:“陽春白雪迎壬辰,翰墨雅韻頌光明。”楹聯的對仗和平仄要求我是外行,不敢妄言,內容倒也合於時而應乎地。這幅書法作品中有行有草,算是一幅行草作品。

再評張海,書法創作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至少先把每一個字都寫對

按說,行草還是比較好認的,但我在欣賞時,上來兩字就卡了殼,幸好下邊有釋文,方知是“陽春”二字。陽,繁體為陽,左耳刀的寫法是行書寫法,那麼右半部也應寫作行書,如米芾的行書陽字。如寫草書,左耳刀的寫法像個阿拉伯數字的“7”,右邊中間的兩撇也應是清晰的,不應是一個圓圈。“春”字張先生顯然是寫的草書,但這樣寫就更難以辨認了,怎麼看都像個“玉”字,似乎缺了筆畫,我們不妨去對照看看王獻之、孫過庭、懷素、祝允明寫的草書“春”字。“韻”字有點複雜。說文和繁體字亦為韻,說文解,和也,從音員聲。到唐代,在唐楷中看到了褚遂良和顏真卿寫的“韻”。

再評張海,書法創作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至少先把每一個字都寫對

我們知道,草書是早於唐楷的,因此,所看到的歷代大家寫此字的草書都是由說文而來的“韻”,而不寫為“韻”。又,按照朱復戡先生提到過的“草由篆出”的理論,草書源自小篆理應是這個韻字。至少如懷素在《草書千字文》裡那樣寫才是草書的內行。光明的“明”字,右半邊為“月”,草書的月末端應該是往上往裡收,而不是往下往外拉,因為往下往外拉就成了草書的右耳刀。

再評張海,書法創作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至少先把每一個字都寫對

再說說張先生的名款。“張海”二字,實在不知道先生的寫法源自何處。朱復戡先生對草書的論述,其中一條就是要“形似”,按照形似的要求,有位書法家說看“張海”像“長征” 二字。

再評張海,書法創作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至少先把每一個字都寫對

書法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是中國自上古文字產生至今演變有序、源遠流長的藝術瑰寶,只此一項,就值得中國人笑傲世界。正因為它是古老而傳統的,前人在諸體中都創造過鼎盛和輝煌,因而也是非常嚴肅和嚴謹的,來不得半點馬虎,更不能亂來一氣。

再評張海,書法創作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至少先把每一個字都寫對

尤其是草書,除去章法、款式、疏密、疾徐、濃淡、乾溼等因素,就每一個單字而言,其中都蘊含著文字學的基本原理,有著嚴格的草法規範,草書絕不是潦草,也不是亂畫,更不是許多外行人誤以為的畫得人們越不認識就越好。

再評張海,書法創作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至少先把每一個字都寫對

朱復戡先生有言,草書是最高最難的藝術。又言,草書還是小眾藝術。會寫漢字的人很多,但會寫草書的人卻很少,能寫好草書的人就更屬鳳毛麟角了。寫好草書,要學好文字學,還要有金石學的基礎,從文字學的基本原理和漢字的演變歷史中去摸索、掌握草法的規律,可謂難之又難。不要說草書,即便擴而大之道書法,真正懂的人,又有多少呢?

再評張海,書法創作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至少先把每一個字都寫對

大多數人對書法作品的判斷,依據的是該書法家的地位和名氣,這顯然是盲目的,不科學的。而有些書法家一旦到了一定的地位,或有了相當的名氣,周圍都是嗷嗷叫好的喝彩聲和日見攀升的平方尺價位,就再也聽不到批評的聲音。隨之,錯訛也就被淹沒在喝彩聲和數鈔票的眩暈之中了。

再評張海,書法創作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至少先把每一個字都寫對

在席捲全國的書法熱潮中,我們希望書法家及廣大書法愛好者,在書法的學習、創作中,留幾分敬畏之心,多一點嚴謹的精神,多多學習古人,多多汲取優秀傳統書法的營養。當然,我們不是主張食古不化,完全踩在古人的腳窩裡亦步亦趨。但首先是要學好傳統,飽沃傳統經典的滋養,然後再尋求寫出自我,這才是書法學習和創作的正道。如此,方能少一些草率,少一些錯誤,進而杜絕亂塗亂抹甚至於褻瀆。至少,先把每一個字都寫對。

再評張海,書法創作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至少先把每一個字都寫對

張海先生乃當今中國書壇領袖,大家矣。吾區區業餘書法愛好者,對張先生之大作評頭論足,實為不知天高地厚之舉,大不敬也。然我聞近賢有曰,不唯上,只為實。我愛先生,更愛真理。故不揣冒昧,不忌孤陋,斗膽斟酌一二,就教於張先生以及書界各位方家高手。得罪,得罪。

再評張海,書法創作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至少先把每一個字都寫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