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鄉村教育投入越大,就越讓人感到悲觀

我們這一代人,還有一點野蠻生長的可能,但是再往下,幾乎就很難改變自己的出身了。

在這樣的社會里,“讀書無用論”,就是一種識時務了。我挺悲觀的。


在九曲十八彎的山路上開了一個小時之後,我們一行來到了陝西商洛市丹鳳縣花瓶子鎮蘇溝完全小學。

這所學校,從幼兒園到小學六年級,一共60多位學生,9位老師。六年級人數較多,有十多人,越往下,學生人數就越少;而整個幼兒園,大中小班加在一起,13個人。

我跟八零後的校長聊天,問教師的流動性如何,他說,為了保證教師的穩定,上面的教育部門規定,教師要做滿七年才能調走。但現在看來,估計不到五年,這所小學就不一定存在了。

這是在全國“撤點並校”大環境之下的必然。

這一路,我跟隨的是阿里的馬雲鄉村教師計劃陝西行,來到了三所鄉村小學,在一線觀摩了鄉村小學的幾種不同生態。


為什麼鄉村教育投入越大,就越讓人感到悲觀

在周至縣樓觀鎮新鎮小學參觀時,我們發現與想象中不同,這裡的教學條件非常好





1/3

可能大家以為我想說的是,鄉村小學的條件很差。並不。就以花瓶子鎮蘇溝小學為例,他們的教室窗明几淨,幼兒園的桌椅也五顏六色;教室、寢室、食堂、乾淨廁所,一應俱全。全部小學生都住宿,老師也住在學校。他們配備了五臺多媒體設備,在小學旁邊還特意建了一個塔基站,移動手機信號是滿格的。


為什麼鄉村教育投入越大,就越讓人感到悲觀

花瓶子鎮蘇溝小學教室。攝影 王警




我們中午跟學生一起吃了“免費午餐”,這是全國統一實施的,縣裡按標準每天送菜和肉過來,三菜一湯;就食堂水平來說,相當不錯了。

雖說這跟城裡的孩子還有點距離,但考慮到當地的人均年收入不過幾千元,周圍居民的生活條件似乎還不如孩子們,學校的這種硬件水平,說得過去了。


為什麼鄉村教育投入越大,就越讓人感到悲觀

花瓶子鎮蘇溝小學的免費午餐。攝影 王警




但越是這樣,我越發現後面藏了一些問題。

學校的盧粉蘭老師,入選了馬雲鄉村教師計劃。她已在學校裡呆了36年了,本來是教小學的,在縣裡拿過無數的獎;但撤點並校來到這裡之後,因為幼兒園小朋友只有一個老師,只有她有這樣的細心和耐心,還有這樣的能力,在家長們的請求下,她回去教幼兒園,一個人管起了那些年幼的小朋友,幾個班都混在一起

你可以看到,每個教室都很小,二年級與四年級同在一個班,當老師在右邊講授四年級課程時,教室左邊二年級的小孩子在乖乖寫作業。


為什麼鄉村教育投入越大,就越讓人感到悲觀

花瓶子鎮蘇溝小學不同年級的孩子們



這裡的孩子,絕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而且,很多是單親家庭。有條件的,家長週末會騎一小時的摩托車來接孩子回家;有一些,家長步行兩小時山路來接孩子,一來一回四小時。週一再帶孩子走兩小時山路回去。後者一般是爺爺奶奶。

山路上還常有野豬。

為什麼是單親家庭?因為太窮了,母親生下他們之後,就離開這個深山了。就像在中國大地上的無數貧困地區一樣,很多女性在這裡結婚生子,並不是自願的;錯的當然不是他們的母親。而到了下一代,家長、學校、社會,對這些孩子們的心願,就是他們讓孩子受完義務教育,安心地念到初中畢業。


為什麼鄉村教育投入越大,就越讓人感到悲觀

瀛湖鎮學校,下課後在操場上打籃球的孩子們





但,這個心願也很難完成。如果他們的家長在縣城打工稍有根基,就會把孩子帶走;一般來說一家都不只一個孩子,一走就是兩個學生。而今,該小學入學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少了。

你很難對這裡的學生要求更多。機靈一點的,很遠就會跟大人打招呼,非常禮貌;但同時,有些五年級的學生,至今不會寫自己的名字;有些孩子的智力天生是有缺陷的,遺傳自父母。學校的畢業也不設考核,因為以前有學生讀到過了二十歲初中都畢不了業。——如今,只要到時間就能畢業了,不管什麼水平。

2/3

我去到的條件更好的鄉村學校,是安康市瀛湖鎮的一所九年制中小學,這所學校在島上,走很遠的盤山公路,然後渡船過去,再走一小段山路。學校有300多位學生。

但學校雖然小,整體環境不差。各種電腦室、圖書室、音樂舞蹈室、化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操場、球場、乒乓球檯,一應俱全;教室的桌椅黑板又新又結實,硬件很不錯。


為什麼鄉村教育投入越大,就越讓人感到悲觀

安康市瀛湖鎮學校




看那些學生,高大,乾淨,衣著整潔,很精神,穿的也跟城裡孩子沒有什麼明顯區別。但是,當我們詳細地聊下去,就發現這種差異了。

這些學生的父母,學歷都是初中——這還沒完,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學校只能跟學生的爺爺奶奶聯繫;這些爺爺奶奶,以不認字的為主。家長會都沒辦法開,平時家長簽名,只能爺爺奶奶們畫符號。

這才是我這幾天來的最大感概。

這些相對較為貧困的地區,校園的硬件條件越好,就越襯托出教育觀念和“人”遠遠跟不上,就越明白,“軟件”才是決定性因素。


為什麼鄉村教育投入越大,就越讓人感到悲觀

我們一行人在花瓶子鎮蘇溝小學與師生們的合影。攝影 張炎良(紅星新聞)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沒錯。但這常常給我們一種錯覺,覺得只要錢到位了,有好的學校、好的設施、正常生活的物質條件,就能讓孩子們好好學習了,我們的教育就有希望了。不僅如此,國家和社會慈善力量還會給予孩子們相應補助,讓他們吃上午餐,喝上牛奶,用上電腦,身體鍛鍊好……

而這個過程當中,馬雲鄉村教師計劃一直在尋找和扶持那些為鄉村教育作出傑出貢獻的基層教師,留住人才,穩住師資力量,給孩子們更多的教育資源,這種表率行為,也對鄉村教育也非常有意義。畢竟,行動比口號重要得多。

這都非常好。


為什麼鄉村教育投入越大,就越讓人感到悲觀





但是做完這一切之後,才發現,接下來的問題是對“教育”本身的投入再大,也無法解決的問題。

孩子們沒有能匹配的家庭環境能引導他們,沒有能匹配的前途值得他們去努力讀書。

我們接下來需要改變的,是孩子們的父母的社會地位和觀念;是社會給這些貧困孩子前途和希望,讓他們覺得人生可期。——這怎麼改?

想想看,現在網絡上都在抱怨現在的“家校合作”對家長要求太高了,老師總佈置各種各樣的作業,讓家長去協助完成。而這些都是在大城市才有的事。因為國家要求減負,孩子們作業不多了,大城市裡的小學生,每天上完課之後,都要去上兩個學而思或新東方補習班;家長們糾結的是,自家的小學生是上一對一學外語好,是外國人小班授課口語班好,還是奧數好;要不,上網課?

我還沒有提什麼鋼琴、芭蕾各種興趣愛好呢。


為什麼鄉村教育投入越大,就越讓人感到悲觀

之前杭州一位媽媽發了賬單,說自己月薪三萬也過不起孩子的暑假,在網上引發熱議




一個月幾千塊錢,多,也不多。關鍵不在於錢的問題,而在於,一定要有家長,持之以恆地督促孩子學習,送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課程,盯著他讀書,還要關懷他的身心健康成長。這在大城市的小學裡,是基本項而不是提高項。你做到了,你的孩子不一定強;但沒做到,也許你的孩子就被別人拉開差距了。

現在,除去很貧困的地區,在外在的物質條件上,人與人差異其實不大,吃得飽,穿得暖,學生也沒必要穿名牌;投入的差距就在於教育。你的父母為你的教育投入多少,幾乎就決定了你以後將處於什麼社會位置。

這種階層差異,註定是越拉越大了。


為什麼鄉村教育投入越大,就越讓人感到悲觀

廣州某小學招生,要求“父母需本科以上學歷”



如果說,我以前對這種城鄉之間的階層差異已有心理準備,那麼這次對這些最基層的探訪,讓我產生的新看法就是:

在這樣的偏遠學校,硬件已經做得這麼好了,軟件還根本無法跟上,說明,想要提高貧困人口的教育水平,比我想象中還要難得多。——能做的,該做的,都已經做了,卻仍然沒有希望。

因為,教育的問題,早已超越了教育本身;再往下,它要解決的是城鄉二元化,階層差異,地域差異,戶籍制度等等問題了。

3/3

這裡要提一下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羅斯高(Scott Douglas Rozelle),他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同中國學者合作,他在一席中的講話《 現實是有63%的農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沒上過,怎麼辦?》,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在他的調查中,說到:

“中國,上過高中和高中以上的人口占24%——4箇中國勞動力裡面只有1個上過高中。而土耳其有31%、南非有28%,越南有33%;中國是所有中等收入國家裡面最低的。”



為什麼鄉村教育投入越大,就越讓人感到悲觀

圖源:羅斯高調查數據




“再具體看一下數據分析:中國的城裡93%的孩子是上高中的。在美國,這個比例是92%,所以中國的城市比美國還好,更好。但是你看貧困農村——接近1/3,63%的孩子一天高中都沒上過,包括職中、職高。所以這個很明顯是一個農村的問題。”


城市的高中入學率,甚至比美國還強;而農村的高中入學率,卻在中等收入國家當中墊底。而且,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兩極化趨勢只會越來越明顯。

為什麼鄉村教育投入越大,就越讓人感到悲觀

圖源:羅斯高調查數據




更糟糕的是,單純增加面對鄉村教育的經費,邊際效應越來越小,收效越來越微。因為你還要解決一個問題,農村孩子讀書,他們能改變命運嗎?

我跟同行的一位高校的老師討論起這個問題。在他的觀察當中,城市裡,如能沒有考上985和211前列的學校的那些孩子,基本上都送出國了;普通的二本三本高校裡,普遍都是家境非常一般的年輕人。只要經濟條件不太差,要麼上好大學,要麼出國。

而我自己也觀察到另一個現象。十多年前,我在老家、三線城市的一所重點中學唸書,那時,市重點裡每年都能出一兩個北大清華,上重點大學的也佔了相當比例。但當我今年暑假回去的時候,就知道現在情形不一樣了:它還是市裡最好的中學,但已多年沒有考上北大清華的了,能上重點大學的學生比例也越來越低。——這也與每年公佈的高考情況相吻合:廣州、深圳,加上珠海、汕頭的幾所重點中學,幾乎壟斷了全省所有高分考生。小地方的考生已和狀元或高分段絕跡。

為什麼鄉村教育投入越大,就越讓人感到悲觀

圖源:南方+。2018年廣東省高考高分生地理分佈的統計圖



教育資源正在集中和壟斷。

而教育資源的絕對集中,一定會延伸到工作以後的社會當中來,社會的資源也是高度集中的。

我們這一代人,還有一點野蠻生長的可能,但是再往下,幾乎就很難改變自己的出身了。

在這樣的社會里,“讀書無用論”,就是一種識時務了。

我挺悲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