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征村:文化引領旅遊興村

东征村:文化引领旅游兴村

东征村:文化引领旅游兴村

新時代·新氣象·新徵程

我眼中的美麗鄉村

东征村:文化引领旅游兴村

東征人家

飛簷斗拱,亭臺樓閣,拾階而上一處標記性建築——東征紀念館展現在人們面前;沿通村公路修建的圍牆,連接村口;農家土窯洞,小院落,加上別具特色的小門樓,紅燈籠,好個閒情逸致的農家樂。這是記者近日在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閣底鄉東征村看到的美麗景象。

81年前,毛澤東率領紅軍東征,前後共在永和縣境內活動了13個晝夜,曾在上退幹村駐紮過。為作紀念,1971年,上退幹村改名為東征村。如今,永和縣充分利用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實施“文化引領、旅遊興縣”戰略,把特色旅遊作為富民強縣的民心工程來抓。在景點建設上,該縣實施了紅軍東征紀念館改造、毛主席詩詞碑林、紅軍泉、趙家溝和前龍石腰主席路居地遺址保護等一批景點建設,提升了東征文化的魅力。

东征村:文化引领旅游兴村

書法碑帖

東征村地處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是典型的靠天吃飯貧困村,全村分東征、下退幹、小坪3個自然村,共有275戶808口人,耕地面積206.7公頃,主要以蘋果、小雜糧種植為主。永和縣是山西省委、省政府確定的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十九大以來,在山西省委組織部的傾力幫扶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東征村黨支部團結帶領黨員幹部群眾,堅持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不斷強化班子建設、大力發展產業、健全完善制度,東征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產業發展持續推進、群眾收入大幅增加、精神面貌昂揚向上。

东征村:文化引领旅游兴村

農家樂小院

“有這個紅色旅遊景點,村裡好多人家搞起了農家樂,一年少說也收入大幾千。不用出村,還不誤農事,俺們致富可真有盼頭了!”說到這些年村裡的新變化,村民馮成雲心裡暖洋洋的。近年來,東征村著力發展光伏、農家樂、手工加工、中藥材及經濟作物種植等增收產業,農家樂建設採取“支部+旅遊+貧困戶”模式,農戶以自家窯洞作為資產進行入股,將“資產”變“股權”,有政府出資按標準對其進行改造,建成後交黨支部統一管理,農戶獲得收入後,農戶與村集體按8:2的比例進行收益分配。2017年,33戶52孔農家樂,共計收入35萬元,村集體從中分紅7萬元。

在集體經濟發展中,村內建成中型農家樂1座,可帶動10人就業;在小坪村建成100kw個戶,下退幹村100kw、50kw個戶光伏發電站各1座,2017年光伏發電收入18萬元;山西省委組織部通過劃撥黨費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成立了“錦繡東征手工藝合作社”,進行香包製作,與運城一家手工藝品企業簽訂長期供銷合同,通過來料加工賺取加工費和自主設計特色紀念品賺取加工費和銷售賺取利潤兩種合作形式,共吸納農戶40戶,其中貧困戶28戶,貧困戶賺取加工費,村集體賺取銷售利潤。

东征村:文化引领旅游兴村

特色門樓商店

东征村:文化引领旅游兴村

旅遊景區的共享單車

“省農科院專家幫助村裡管護450多畝蘋果樹,專家教果農種植管理技術,三年掛果後再交給他們。”東征村黨支部副書記路東紅對東征村的果業發展充滿信心。“另外,佔地45畝的鈣果、葡萄、玉露香梨、紅瑪瑙櫻桃採摘園也在建設中。”東征村蘋果樹產業涉及全村農戶80戶,其中貧困戶39戶,這種保姆式一幫一帶的扶持方式,增強了貧困戶致富增收的信心。

產業發展促進了村民脫貧致富步伐,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5萬元,東征村實現了整村脫貧,東征人已邁向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

东征村:文化引领旅游兴村

記者 武竹青

校對:周婷婷

終審:郝建玲

掃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更多農業知識等你探尋

东征村:文化引领旅游兴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