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路,其漫漫而修遠兮,找准教育對象是關鍵

這次不寫其他,我們來說一說教育。

我們一提起教育,想到的便是孩子,是學生。他們是教育隊伍的頂樑柱,尤其是我們國家開放了二胎政策,教育這條道路可謂是有放無回。可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來談談為何在教育孩子地過程中,同樣的教育方法卻會教育出不同的結果。如今的父母越加年輕化,80、90後的年輕父母佔據大多數,新生一代的父母在看待教育上面多了幾分開放、包容和理解,這是很好地現象。在我從教幾年中發現,即使是思想觀念開放的年輕代父母,除非他們本身的工作與教育相關,否則他們很難真正去理解教育,教育誰?教育的什麼?

教育路,其漫漫而修遠兮,找準教育對象是關鍵

作為一名從業五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很負責地說一句,其實我們的父母們比孩子們更應該接受教育!

為什麼?

可以簡單地將家庭教育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層:捨得給孩子花錢;第二層:捨得為孩子花時間;第三層: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第四層:為了孩子教育而提升和完善自己;第五層:鼓勵孩子成為最好地自己。

現代家庭生活水平高了,很多家長在孩子地教育上很捨得花錢,除保證為孩子提供生活所需的方面以外,基本都是孩子“指啥買啥”。家裡條件沒那麼好,還覺得是對孩子地虧欠。父母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生活是應該的,但僅僅在金錢上,在孩子地低層次需求上付出是遠遠不夠的。

都說陪伴事最長情地告白。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也一樣。“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染社會壓力增大,大多數父母,特別是父親已經在孩子地成長過程中缺失已久。

那麼什麼才是教育地目標?可能很多家長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父母們想的最多的還是自己當初沒考上***大學,希望在自己地孩子身上繼續完成下去。然這卻不是教育地目標,教育的目標應該回到孩子本身,你的孩子,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托爾斯泰言:教育孩子地實質在於教育父母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力地方法。父母是孩子地第一任老師,使孩子最初地學習、模仿對象。中國有句老話:上樑不正下樑歪,正是印證地這樣一個道理。

為人父母,最高層次就是時常給孩子懷抱、溫暖、支持、鼓勵孩子去發揮,而父母就是孩子堅強地後盾。

教育路,其漫漫而修遠兮,找準教育對象是關鍵

有位非常有名的教育家曾言:如果把孩子的成交教育過程比作是一棵參天大樹,那父母教育便是樹根,家庭教育是樹幹,學校教育則是參天枝葉, 那麼孩子的成長收穫,進步則是大樹結出的果子。樹根汲取的養分決定了樹能否結出好的果實,這就聯繫到了心理學上的一個詞,“原生家庭”,“原生家庭”這個詞在近幾年常被人們提及,是的,主導原生家庭影響的便是一個家庭中對孩子起著最大作用的 父親和母親。

現在請思考:你的性格是如何在成長過程中養成的呢?

無不一是父親的某件事深深影響了我,母親的處事風格使你深受感觸,幼時你懂什麼呢?那為什麼又會對你的整個人生起了如此大的作用了呢?那麼我們就又要回到教育的角度上去看待這個問題了。

教育路,其漫漫而修遠兮,找準教育對象是關鍵

我們說教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教育是對一個人可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在成長家庭中與孩子最為親密的父母親可以說是“決定”了孩子的性格,性格又會影響到他以後的很多個方面:學習、生活、人際、親密關係的處理等等。當然你會說我們家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在帶,爺爺奶奶帶孩子就會脫離父母親的影響了嗎?爺爺奶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兩個極端的現象,第一種,爺爺奶奶作為長輩十分地疼愛孩子,養成了孩子對於爺爺奶奶地過分依賴,過分依賴的同時衍生出來的兩個極端,一個是公主少爺脾氣頗大,另一個就是隻懂伸手就來卻膽小害怕,當然也不排除很明事理比較懂教育的長輩,且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失了父母雙親的參與,親情淡化,對世界認知缺少一層牢固的認識,我們說不可替代的父愛和母愛,源於這裡。

教育路,其漫漫而修遠兮,找準教育對象是關鍵

經常看到有人說,讓一個女孩子真正擺脫渣男的方法就是讓她感受到無條件的父愛,因為在她感受過來自異性真正的愛後她才不會被一些膚淺的語言所迷惑。而讓一個男孩子懂得真正意義上的責任和承擔,是讓他感受到來自母親呵護備至地關懷,感受了來自母親地愛才能在心愛的女生面前做一個有擔當有責任的男子漢。

我們可以說這些言語有一些片面,但他們所反映出來的事實才是最關鍵的。父母雙親最真摯的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寶貴最重要也可以說是起決定性因素的,父母親共同培養撫育才能使船隻走向更遠更寬廣的海面。

教育路,其漫漫而修遠兮,找準教育對象是關鍵

教育是應該我們共同學習進步的一個空間板塊,真心希望可以有更多的父母可以在重視教育的同時也可以自省教育,我們攜手共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