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法制日報頭版頭條探究江蘇深化「楓橋經驗」本地化實踐

法制日報頭版頭條探究江蘇深化

“楓橋經驗”本地化實踐

赞!法制日报头版头条探究江苏深化“枫桥经验”本地化实践

江蘇是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

經濟發展的同時

從未放鬆推動社會治理的同步發展

以『楓橋經驗』創新發展為依託

緊扣『矛盾不上交』的重點難點問題

通過發揮基層群眾的創新實踐

探索出各種形式的矛盾糾紛就地化解機制

湧現出許多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

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了矛盾糾紛的發生

形成具有江蘇特色的『矛盾不上交』工作體系

而這些正是『楓橋經驗』歷久彌新的價值所在

近日,《法制日報》記者深入江蘇多地基層採訪,探究“楓橋經驗”創新發展的生動實踐。

目前,《『楓橋經驗』在全國——江蘇創新實踐》系列報道正式在《法制日報》刊發,今天就與小夥伴們一起欣賞開篇之作。

赞!法制日报头版头条探究江苏深化“枫桥经验”本地化实践

傳承中深化創新中發展

——江蘇深化『楓橋經驗』本地化實踐

9月4日,江蘇省啟東市匯龍鎮海鴻村5組小組長翟祖新帶著3個村組12位村民來到村委會,對租用村裡土地的養雞場擴建提出疑問。

”建圍牆是不是要散養雞?會不會汙染明溝的水質?“

面對村民們一連串的問題,村書記顧雲忠和調解員範德禮帶上村民們到養雞場現場查看。

養雞場老闆黃某某當場承諾不會散養雞,為不影響視線,降低圍牆高度方便村民監督。

海鴻村離鎮政府也就一兩公里的路,近5年來卻沒有一起糾紛鬧到鎮裡。這裡老百姓遇到糾紛會和村裡、鎮裡一起商量著解決,協商不成由鎮調解中心牽頭綜治、派出所、司法所等相關部門進行調解。

——江蘇省啟東市匯龍鎮政法委書記 施豪傑

在多年『楓橋經驗』創新實踐中,江蘇不斷探索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強化基層社會治理,形成具有江蘇特色的“矛盾不上交”工作體系,深化“楓橋經驗”本地化發展。

全省各地各部門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持在傳承中深化、在創新中發展‘楓橋經驗’,先後湧現出南通社會矛盾大調解機制、南京全要素網格化社會治理、蘇州太倉覆蓋城鄉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等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

——江蘇省委政法委副書記、省綜治辦主任 朱光遠

去年江蘇各類調解組織共調解矛盾糾紛93萬餘件,調解成功率達99.7%,人民群眾安全感提高到96.52%、對法治建設滿意度提高到96.88%、對政法機關和政法隊伍滿意率提高到90.91%,均創歷史新高。

有效化解為工作導向

淮安市金湖縣連續14年獲得江蘇省“全省綜合治理先進縣”稱號。今年1至6月,全縣農村刑事案件發案同比下降20.5%,其中侵財性案件同比下降23.6%。“警民共治會”為這一成績的取得打下了堅實基礎。

金湖縣公安機關在戴樓、前鋒、塔集、塗溝四個鄉鎮25個村居試點推行的“警民共治會”,200多名黨員志願者、五老人員、治安積極分子協助警方開展矛盾糾紛調解、涉穩線索排摸、巡邏防範等工作,有效提升了群眾安全感。

金湖縣公安局還以“警民共治會”為主陣地,紮實開展全警大走訪、民警月回家、警民懇談日、陽光扶貧等活動30餘次(場),傾聽收集人民群眾對公安工作意見建議;社區民警自建微信群,匯聚共治會成員、村委負責人、司法所工作人員等多方力量,參與轄區鄰里矛盾糾紛調解,成為黨委政府與群眾“心連心”的“民心工程”。

在江陰市,法院開展了村(社區)幹部走進基層法庭、基層法官走進村(社區)“雙走進”活動,全市7個基層法庭共面向1500餘名基層幹部開展40餘場法律知識培訓講座和現場法律諮詢,村(社區)幹部參與案件調解490餘人次,協助法官開展法律文書送達480餘次。

法院還將訴訟外調解納入基層“大走訪”活動,以解決實際矛盾糾紛為導向,基層法官“帶案走訪”滿足群眾法律需求,及時答疑釋惑,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了矛盾糾紛的發生。

據瞭解,自從將信訪案件納入“大調解”體系推動多元化解,建立信訪與調解對接化解機制,江蘇去年省、市、縣三級信訪部門受理信訪總量同比下降21.9%,全省連續多年沒有發生有重大影響的惡性“民轉刑”案件、群體性事件和進京非正常上訪事件。

網格化支撐基層治理

進入新時代,江蘇省委政法委按照“把網格打造成基層社會治理的第一道屏障和江蘇社會治理工作的一個名片”的目標定位,注重將“楓橋經驗”貫徹到基層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形成具有江蘇特點的“全省域覆蓋、全要素集成、智能化應用、高效化聯動”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構建“一網(多元融合共治網)、一臺(大數據智能平臺)、一終端(全要素網格採集終端)、一中心(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的江蘇模式。

南京市“網格學院”和江寧區“全要素網格”、蘇州市吳中區“綜合治理大聯勤”、淮安市清江浦區“1+4”協同聯動等經驗做法並在全省推開。

通過在社會治理中突出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撐、社會化服務,江蘇建立了全省統一的網格化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提出了把社區網格打造成採集信息、發現風險的第一感知觸角,化解矛盾、消除隱患的第一前沿陣地,便民利民、解決問題的第一服務窗口,群眾自治、多元參與的第一共治平臺的目標。

——江蘇省委政法委副書記、省綜治辦主任 朱光遠

江蘇省委政法委還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六個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目標,堅持“楓橋經驗”所蘊含的為民導向,制定出臺《關於全省政法機關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指導意見》;緊扣“矛盾不上交”重點難點問題,確定信訪矛盾預防化解導入法治軌道、初信初訪事項化解、網格化管理等十大課題開展專題調研,形成《關於切實發揮法律服務作用推動信訪矛盾預防化解納入法治軌道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矛盾糾紛網格化源頭化解工作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信訪矛盾化解與社會信用體系對接工作的指導意見》等9個制度性文件。

按照司法部堅持發展“楓橋經驗”實現矛盾不上交試點工作要求,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長為組長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並聯合省信訪局召開會議進行專題部署,建立了試點工作協同推進機制。

——江蘇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 柳玉祥

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全省共開展信訪矛盾糾紛排查11926次,受理信訪矛盾15940件,調解15304件,調解成功12307件,申請司法確認226件,實現了“越級進京訪、來省訪、信訪積案”數量“三個明顯下降”。

樹品牌帶動創新實踐

每月1日國旗升旗日,每月25日民主理財日、每月25日黨員活動日,每年11月法治宣傳月,每年1月4日和7月4日村務公開民主日……

這些活動在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實行了二三十年,雷打不動。

“馬莊村是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近年來在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中尤其注重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鄉村自治水平提高了,新農村建設就有了法治支撐。”馬莊村黨委書記孟國棟說起來充滿自豪。

而在江蘇溧陽市,231家“百姓議事堂”成為基層群眾開展自治的重要場所。

“百姓議事堂”是溧陽市戴埠鎮黨委、政府針對一些農村瑣事家事往往演變成信訪疑難雜症、村幹部疲於應付等現象,探索建立的化解矛盾糾紛平臺,

要在百姓議事堂發現矛盾、化解矛盾的功能上下功夫,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防止片面化和利益化,並針對不同渠道、不同層次、不同區域的特點,合理確定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公益事業等議事內容。

——江蘇省溧陽市委書記 蔣鋒

與此同時,鄉賢會、村民議事會,“老孃舅”調解室、金牌調解員工作室等調解平臺,如雨後春筍般在江蘇各地湧現,輔之以蘇州“和阿姨”、徐州“彭城和事佬”、淮安“老兵調解室”等個人品牌調解室,築牢了基層人民調解的防線,基本實現“矛盾不上交”目標。

此外,江蘇高院持續推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省檢察院推行律師代理申訴制度,邀請代表委員、人民監督員等第三方參與案件公開審查;省公安廳聚焦“陽光警務”建設,建成運行全省統一的執法公示平臺,打造全方位、全流程、全跟蹤的執法公開新模式,豐富了“楓橋經驗”的實踐創新。

記者手記

如皋市搬經鎮村民林某因復墾土地補助問題長期信訪,在今年開展信訪和人民調解對接過程中得到成功化解。

參與化解的搬經鎮司法所所長劉平林說,信訪中很多問題都是積累下來的問題,只要找到準確的法律法規依據,耐心做好宣傳教育引導工作,就可以依法通過調解方式化解。

記者採訪中發現,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問題,越來越地成為基層社會穩定和法治建設推動者、參與者的廣泛共識和行為參照,並潛移默化地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思想引領作用。

發動和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在新時代被賦予更為豐富的內涵。

江蘇省委政法委按照“把網格打造成基層社會治理的第一道屏障和江蘇社會治理工作的一個名片”的目標定位,注重將“楓橋經驗”貫徹到基層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形成具有江蘇特點的“全省域覆蓋、全要素集成、智能化應用、高效化聯動”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有效豐富了“楓橋經驗”在江蘇的創新實踐,有力推動了江蘇政法工作開創新局面、邁上新臺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