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四個自信」的全部意蘊丨宣講家網評論

點擊 “宣 講 家 網” 可以訂閱!

黨的十九大報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主題,深刻總結過去、準確立足現在、科學擘畫未來,是一篇面向新時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最後一段強調:“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貫通曆史、現實、未來的“三個無比”,從根本上說來源於改革開放40年逐漸積澱起來的“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這個“道路自信”在新時代的全部意蘊,集中體現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是前進的方向,也更是行穩致遠的動力。

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全部意蕴丨宣讲家网评论

一、新時代“四個自信”的豐富內涵

人無自信則不立,黨無自信則不興,國無自信則不強。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鮮明提出全黨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將“文化自信”與前三者並列提出,形成“四個自信”完整體系。2017年,黨的十九大將“四個自信”寫入黨章。至此,“四個自信”全景式立體化呈現出新時代政治自信的豐富內涵。

這是一條歷史選擇、人民選擇、通往勝利的正確道路。道路問題是關係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問題,道路自信是新時代政治自信的首要自信。改革開放40年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充分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發展中國、穩定中國、強大中國,這是一條通往復興夢想的康莊大道、人間正道、勝利之道。這樣一條正確道路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誰“給予”的,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逐步摸索出來的,需要倍加珍惜、長期堅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新時代的道路自信,就是要從內心深處認定這條“必由之路”,在前進道路上始終保持敢於趟過一切急流險灘、克服各種艱難險阻的戰鬥豪情,既不走回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向改旗易幟的邪路,確保始終走在歷史和人民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

這是一個源於實踐、指引實踐、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建黨之基、強黨之源,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先進指導思想、科學行動指南。中國共產黨建黨97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新理論成果,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今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確立,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開闢了治國理政新境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正確理論。新時代的理論自信,就是要堅信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一定能夠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始終保持思想堅定、理論清醒、行動自覺。

這是一套屬於自己、務實管用、不斷成熟的可靠制度。“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建設現代化強國,並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這一條道;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國已經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事實上,只有紮根本國土壤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只有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幾十年來的成功實踐就是最充分、最有力的證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新時代的制度自信,就是要在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這一治國理政根本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科學規範、更加成熟完備、更加持久有效。

這是一種連古通今、植根實踐、服務人民的先進文化。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與傳統的不可分割,使其擁有發展的源頭活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先進性與大眾性的融合相通,使其擁有發展的人民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一,使其擁有發展的良田沃壤。以上三點,共同激發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在活力和強大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新時代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始終堅守、熱愛、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二、新時代“四個自信”的深厚基礎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深刻理解、真正領會這個“最有理由”,關鍵是要全面認識新時代“四個自信”的深厚基礎。

“新時代”標定繼往開來歷史方位。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發展已處於新的歷史方位。黨的十九大報告以“三個意味著”深刻揭示了“新時代”所蘊含的歷史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以“五個時代”充分闡釋了“新時代”所彰顯的執政黨價值、國家價值、人民價值、民族價值、世界價值,以“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準確把握了“新時代”的突出特點、關鍵特徵。“新時代”,不僅僅是時間上的“新”,更根本的在於,它是在40年的改革開放歷史中、在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奮鬥努力下,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深層次根本性變革、取得全方位開創性成就而開啟的一個偉大時代。這表明,新時代的“四個自信”絕不是空中樓閣,它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廣闊的時代舞臺。

“新使命”激勵全體黨員一往無前。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使命激發新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雖近在咫尺、觸手可及,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全黨必須時刻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

“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意在告誡全黨絕不能有貪圖享受、消極懈怠的思想和行為,必須持續發揚鬥爭精神、提高鬥爭本領,不斷奪取偉大斗爭新勝利;“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建設偉大工程”,意在告誡全黨打鐵必須自身始終過硬,必須自覺堅定黨性原則、勇於直面問題,確保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鬥力;“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推進偉大事業”,意在告誡全黨發展仍是硬道理、事業絕不能停頓,必須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幹興邦,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更新階段。正在推進的“四個偉大”實踐表明,新時代的“四個自信”絕不是紙上談兵、坐而論道,它有著豐沛的現實源泉、生動的實踐映照。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中國航船破浪前進。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判斷而確立的科學理論思想,是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給出的系統回答,必將引領承載著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八個明確”的基本內涵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任務、佈局和方向、方式、動力、步驟、保障等基本問題。“十四條堅持”的基本方略對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方面治國理政新的實踐作出了科學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邏輯體系嚴密、視野寬廣前瞻,可謂博大精深、深刻大義,為新時代的“四個自信”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實踐基礎和偉大的旗幟引領。

“新徵程”展現偉大復興光明前景。在進入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迎來的,是實現國家強大、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新徵程。這個“新徵程”,黨的十九大明確為“一個決勝期”和“兩個十五年”。“一個決勝期”,即從現在到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奮鬥目標是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兩個十五年”,即:從2020年到2035年,這十五年的奮鬥目標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這十五年的奮鬥目標是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徵程”戰略格局宏闊、奮鬥目標清晰,起到了撥雲見日、照亮前路的作用,為新時代的“四個自信”厚植了穩定的未來基礎、強大的前進定力。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四個自信”的實踐要求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改革開放四十載彈指一揮間,新徵程奮鬥正當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在新時代,做一個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首先要做一個自信者,做一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分認同、堅決擁護、深度信服的“四個自信”者。

立不忘初心之根,鑄牢記使命之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牢記使命,矢志奮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根”和“魂”,任何時候都不能倒,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堅定新時代的“四個自信”,最基本的是要時刻以“初心”審視自我、反省自我,不斷以“使命”激勵自我、促進自我,做到初心不改、雖遠不怠,使命永記、歷久彌新;最根本的是要堅定“四個自信”,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保持必勝信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持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自覺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轉化為投身黨和人民事業的不竭動力;最重要的是要樹牢“四個意識”,對黨和人民絕對忠誠,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終將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覺將忠誠的政治品格轉化為“為黨分憂、為民奉獻”的擔當精神;最首要的是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學習、掌握和運用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書寫和奏響黨員幹部無愧於新時代的精彩“答卷”、奮進樂章。

砥堅忍不拔之志,蓄鍥而不捨之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鉅、更為艱苦的努力。這意味著我們一方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砥礪堅忍不拔的意志;另一方面也要對途中可能遇到的挑戰、風險、阻力、矛盾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準備,蓄足鍥而不捨的勁頭。堅定新時代的“四個自信”,需要我們在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實踐中鍛造堅不可摧的政治定力,提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和“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戰略定力,牢牢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需要我們發揚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一茬接著一茬幹,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和責任擔當肩負起新時代“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賦予的歷史使命,匯聚起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磅礴力量,始終不渝沿著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正確道路、正確方向不斷前進,奮力譜寫屬於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的壯麗篇章。

持銳意進取之心,促埋頭苦幹之風。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的前進道路,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舉措。當前,我們已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要圓滿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隨著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愈發複雜,任務更顯艱鉅,責任更加重大。堅定新時代的“四個自信”,需要我們拿出更徹底、更科學的改革開放舉措,以“敢闖敢試、攻堅克難”的銳意進取精神把握世界潮流、抓住時代機遇,以“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勇氣和魄力實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新突破,推動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效、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需要我們“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以“努力耕耘、不務虛名”的埋頭苦幹作風真正幹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處,幹出“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實效,著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打贏打好“三大攻堅戰”,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順利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陳景良 姚勁松 葉飛 湖北省荊門市人大常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