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濱州市政府印發《大氣汙染防治三期計劃》空氣品質良好率2020年突破60%

「政务」滨州市政府印发《大气污染防治三期计划》空气质量良好率2020年突破60%

日前,市政府印發了《濱州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作戰方案暨2013—2020年大氣汙染防治規劃三期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就今後三年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作出安排。

《計劃》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會議重要講話精神,以全面建設更高質量更高水平小康濱州為目標,按照“樹立一個理念、圍繞三條主線、落實六大責任、實施九大措施、實現一個目標”的總體思路,以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為契機,結合國家、省大氣汙染防治三年作戰計劃相關要求,以“一市一策”攻關為支撐,圍繞能源和產業結構調整、散煤清潔化治理、工業汙染治理、面源汙染控制、移動源汙染管控等重點工作,以更硬的措施、堅決的行動,進一步深化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全面打贏“藍天保衛戰”,到2020年,PM2.5平均濃度明顯下降,優良率明顯提高,重汙染天數明顯下降,人民群眾的藍天幸福感明顯增強。

主要目標是: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到2020年,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分別控制到52微克/立方米、81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平均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且持續改善;臭氧(O3)濃度逐年改善;空氣質量良好率提高到60%及以上,達到220天;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5%以上。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空氣質量各項指標。

為達到上述目標,《計劃》提出優化結構與佈局、強化汙染綜合防治、健全大氣環境管理體系等工作重點。

其中,優化結構與佈局方面包括:優化經濟結構與佈局、優化能源消費結構與佈局、優化交通結構與佈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佈局。著力調整產業佈局,按照“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准入負面清單”(“三線一單”)要求,2018年率先開展“三線一單”編制工作,明確禁止和限制發展的行業、生產工藝和產業目錄,2019年年底前完成編制工作。加快城市建成區重汙染企業搬遷改造或關閉退出,推動實施焦化、化工等重汙染企業搬遷工程;按照省級總體規劃、部署,推動鋼鐵企業採取轉移重組、域外搬遷等方式,實現轉型升級。禁止新建化工園區,加大現有化工園區整治力度。已確定的退城入園企業,要明確時間表,逾期不退城的予以停產。到2020年,全市煤炭消費總量由2015年的6321萬噸,壓減到4885萬噸。嚴格控制新上耗煤項目審批、核准、備案,鼓勵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替代煤炭消費。2020年年底前,30萬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電廠15公里供熱半徑範圍內的燃煤鍋爐和落後燃煤小熱電全部關停整合。

大力推動清潔能源採暖,2020年採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應的前提下,平原地區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到2020年,全市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分別達到110萬千瓦、70萬千瓦、20萬千瓦左右。大幅提升鐵路貨運比例,到2020年,全市鐵路貨運量比2017年增長40%。2020年採暖季前,礦石、焦炭等大宗貨物原則上主要改由鐵路或水路運輸。促進交通用能清潔化,大力推廣新能源、天然氣(CNG/LNG)等節能環保運輸工具。凡是財政資金購買的公交車、公務用車及市政、環衛車輛全部採用新能源車,力爭到2020年實現全覆蓋。大力提高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2020年達到38.9%。

強化汙染綜合防治方面包括:全面實施排汙許可管理、工業汙染源全面達標排放、提高移動源汙染防治水平、加強面源汙染綜合防治。到2020年,完成排汙許可管理名錄規定的行業許可證核發。持續推進工業汙染源提標改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VOCs)全面落實大氣汙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到2020年,工業汙染源全面執行國家和省大氣汙染物相應時段排放標準要求。到2020年,全市VOCs排放總量較2015年下降20%以上。凡列入重點排汙單位名錄的廢氣企業,要安裝煙氣排放自動監控設施,並與環保部門聯網,2019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提前實施國六排放標準,推廣使用達到國六排放標準的燃氣汽車。加速淘汰高排放、老舊柴油貨車,2018年年底前全部淘汰國Ⅱ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車輛(含未登記排放達標信息車輛和“黃改綠”車輛)。研究劃定低排放控制區,將城市規劃確定的城市區域劃定為國Ⅲ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及不符合監控要求的柴油貨車限行區,2018年年底前完成。加快建設覆蓋柴油貨車主要通行通道的遙感監測系統,建成國家、省、市三級聯網的遙感監測網絡和系統平臺,2018年年底前完成。2018年年底前,各縣(區)建立施工工地揚塵管控清單。深入推進城市道路深度保潔工作,到2020年,城市和縣城40%以上的主次幹路達到深度保潔標準。實施降塵考核,各縣(區)平均降塵量不得高於9噸/月·平方公里。強化秸稈和氨排放控制,到2020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

健全大氣環境管理體系方面包括:細化網格化監管體系、加強汙染源執法監管、實施大氣汙染源精細化管理、完善重汙染過程應急響應機制、加強重汙染天氣應急聯防聯控。加快構建完善“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無死角”的網格化環境監管格局,組織制定市、縣、鄉、村四級網格汙染源清單,凡是對大氣有汙染的源均要納入監管體系,著力構建網格化環境監管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加強縣(區)環境執法能力建設,大氣汙染重的地區將環保機構延伸到鄉鎮(街道)。健全完善監測網絡,在全市92個鄉鎮(街道)安裝包括六項參數的空氣監測站,實現空氣監測全覆蓋。開展環境空氣質量VOCs監測,建設國家大氣顆粒物組分監測網、大氣光化學監測網以及大氣環境天地空大型立體綜合觀測網。加強預報預警能力建設,建立城市空氣質量精細化預報體系,開展空氣質量中長期趨勢預測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