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寶貝:「國學知識」古今中外的「祭孔」知識


夫子寶貝:「國學知識」古今中外的“祭孔”知識


歷史沿革

祭孔活動當始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 479 年),即孔子去世當年。《史記·孔子世家》有云 :“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裡。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於孔子冢”。清代孔子六十九代孫孔繼汾所述《闕里文獻考》亦云:“先聖之沒也,弟子葬於魯城北泗上。既葬,後世子孫即所居之堂為廟,世世祀之。” 可見最初的祭孔活動,只是孔門弟子及孔氏後人的家事。

帝王祭孔,始於漢高祖劉邦。《史記·孔子世家》:“高皇帝過魯,以太牢祠焉”。用樂(古代樂舞一體,用樂則必用舞)祭孔,則始於漢章帝:“元和二年春,帝東巡狩,還過魯,幸闕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樂,大會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三人,命儒者講論(語)”。

祭孔樂舞之規格,遲至南北朝時期才逐漸確立。《南齊書》載齊高帝朝尚書令王儉議釋奠:“元嘉立學,裴松之議應舞六佾,以郊樂未具,故權奏登歌。今金石已備,宜設軒縣之樂,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樂用“軒懸”,舞用“六佾”, 成為後世最常見的祭孔樂舞規格。

祭孔樂舞有專用樂章,始於隋代。開皇二年,文帝“詔求知音之士,集尚書,參定音樂”,以太廟祭祀所用“清廟歌辭”為基礎,對雅樂的樂曲和歌辭都做了修訂。

唐代,祭孔樂章增至七首。《舊唐書·志第十·音樂(三)》載皇太子親釋奠樂章五首,又有“享孔廟樂章二首”,註明“太樂舊有此詞,不詳所起”。玄宗年間追諡孔子為“文宣王”,祭祀樂舞規格也得到提升 :“樂用宮懸,舞用六俏”。

宋代祭孔樂舞的變化,主要有兩次,分別發生在仁宗、徽宗年間。仁宗皇帝雅好制樂,一改宋初沿用後周樂章做法,“親制郊廟樂章二十一曲,財成頌體,告於神明,詔宰臣呂夷簡等分造樂章,參施群祀”,《宋史·志第九十·樂(十二)》有“景祐祭文宣王廟六首”,當屬呂夷簡等所造樂章之列。徽宗崇寧年間“專置大晟府”,並“令大晟府議頒新樂,使雅正之聲被於四海”。《宋史·志第九十·樂(十二)》有大觀三年釋奠六首,以及“大晟府擬撰釋奠十四首”等樂章,均為大晟府所作。

大觀樂章為北宋徽欽二朝及南宋沿用,而“大晟府擬撰釋奠十四首”則終宋一朝未嘗啟用,故曰“擬撰”。元初,“釋奠宣聖,亦因宋不改”。成宗大德間,“復撰宣聖廟樂章”。根據《元史》的記載,大德“宣聖樂章”凡十六章,除新增的“沂國述聖公酌獻”與“鄒國亞聖公酌獻”外,其餘十四首歌詞與北宋“大晟府擬撰釋奠十四首”相同。

《元史·志第二十·禮樂(三)》有云,“釋奠樂章,皆舊曲。元朝嘗擬撰易,而未及用。”元朝“擬撰”的釋奠樂章,凡十一章,與北宋“大晟府擬撰釋奠十四首”一樣,也不曾用於本朝。明洪武六年,太祖朱元璋“命詹同、樂韶鳳等更制樂章”,將祭孔樂舞精簡為六章:“迎神,奏《咸和》。奠帛,奏《寧和》。初獻,奏《安和》。亞獻、終獻,奏《景和》。徹饌、送神,奏《咸和》。”

另據(明)林亮俞等纂修、俞汝揖等編撰《禮部志稿》的說法,孝宗弘治年間,太常寺奏雲 :“釋奠先師孔子已準用天子之禮,增為八佾之舞,惟樂器之數尚用諸侯之樂,似為未稱,請增文廟樂器人數為七十二人,如天子之制。”則至孝宗弘治年間,祭孔樂舞已是舞為八佾、樂用宮懸。

世宗嘉靖年間,“更正孔廟祀典,定孔子諡號曰至聖先師孔子”,,這意味著明朝自此不再沿用元武宗時加封孔子的“大成至聖文宣王”稱號,而改稱“至聖先師”,而祭孔樂章中的“惟王”也改為“惟師”。

清初,世祖順治年間,“春秋上丁釋奠先師,樂六奏,迎神奏鹹平,奠帛初獻奏寧平,亞獻奏安平,終獻奏景平,徹饌送神奏鹹平”。基本襲用明代六章六奏的形式。但《清史稿》雲:“惟先師廟祗文舞六佾”,則說明清初祭孔不用“武舞”,只用“文舞”。乾隆七年,朝廷對順治樂章的歌詞進行了修訂,同時將樂章名稱進行更換:“迎神昭平,奠帛、初獻宣平,亞獻秩平,終獻敘平,徹饌懿平,送神德平”。同年,朝廷頒佈了一套地方祭孔樂章,使之有別於國學所用祭孔樂舞。

光緒卅二年(1906 年),祭孔升為大禮。而此前一年(1905 年)科舉制度的廢除,已經嚴重影響了各地的祭孔活動,在很多地方實際上已經停止;1911 年清王朝覆亡,皇室主持的祭孔活動也就宣告終止。


大陸祭孔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基本取消祭孔活動。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大搞批林批孔的運動,祭孔視為封建迷信而被禁止,很多文廟等文物古蹟都被破壞。因此,很多古老的祭孔儀式、舞蹈被人遺忘。直到1984年,曲阜孔廟才恢復了民間祭孔,以後大陸其他地區陸續恢復祭孔。2006年,山東省曲阜市申報的祭孔大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9月,教育部在報請國務院審議的《教育法律一攬子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中提出:擬將教師節日期改為9月28日,即孔子誕辰日。這份草案將在徵求社會各界意見、進一步研究修改後,將報請國務院常務會議。如果審議通過,1985年設立至今的9月10日教師節將被改期,屆時,祭孔將更加具有官方色彩。

臺灣祭孔

1952年開始,我國臺灣地區把孔子誕辰日定為教師節,但並無可供遵循的祭孔禮儀。直到1968年初步訂定“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釋奠禮儀節”,並於同年在臺北孔廟祭孔時試行;然後再經過兩年的研討改進,終於在1970年定案,並公佈實施,沿用至今。

日本祭孔

日本湯島聖堂1922年被指定為國家史蹟,多久聖廟1921年被指定為國家史蹟。日本民眾對孔廟非常虔誠,每到春季入學考試前,大量學生或家長會到附近孔廟祭拜,祈求考入理想的學校。湯島聖堂每年4月第4個星期日舉行“釋奠”(以酒食祭祀先聖先師)儀式。“釋奠”儀式在大成殿內舉行,祭官、伶人、祭主均身著日本神道式的白色禮服。釋奠流程從參會者就座至參會者退場,共22個步驟。伶人用笙、笛等演奏雅樂,祭官向先師供奉酒、鯉魚、蔬菜和水果等。

多久市對孔子和儒學的虔誠程度無與倫比。該市每年4月18日和10月第4個星期日都要舉行“釋菜”(以蔬果菜羹等祭祀先聖先師)典禮,這項典禮已經持續300多年。多久市市長橫尾俊彥擔任獻官,市議會議長、教育長、中小學校長等8人擔任祭官,多久市市長橫尾俊彥祭孔分掌掌儀、贊者、祝者、執饌等職責。市政府職員扮飾的伶官和執事官分跪於拜殿內兩側。伶官在祭祀期間鳴奏鳳簫、龍笛、鉦、鼓等樂器。獻官的服裝為黑帽、淺藍長袍,祭官與執事官身著黑帽白袍,伶官身著黑高帽、紅底黃紋袍。

韓國祭孔

位於漢城古代王宮景福宮東北側的成均館建於1398年,是韓國著名的儒學研究教育中心。據記載,韓國大約在1600年前(公元372年)的三國時代(高句麗、百濟、新羅)就開始了紀念孔子的釋典,並一直延續至今。在韓國,“釋奠大祭”每年會在孔子祭日(5月11日)和誕辰(9月28日)舉行,並被指定為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第85號。祭奠大典是保存最完整、影響力最大、規格最高的祭孔儀式。它祭拜的是孔子等五大聖賢以及中韓兩國的先賢們。

新加坡祭孔

孔子誕辰(農曆八月廿七),為方便學生和家長,除了正日,新加坡天福宮29日舉行四場祭孔儀式,一整天的活動吸引超過2000人參加。

夫子寶貝國學教育

課程體系

夫子寶貝:「國學知識」古今中外的“祭孔”知識

根據中國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針對3 —12歲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設計了系統的國學教育課程,融入原創國學教育表現形式,釋放孩子天性,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發展孩子自由的、富有創造力的個性,讓孩子能夠熱烈而純粹地表達所思所想,開始一生愛的旅程。

夫子寶貝:「國學知識」古今中外的“祭孔”知識

夫子寶貝“生命·化育·成長”教學研發培訓團隊一直致力於打造全國深具活力的國學教育生態體系,為加盟校區提供投資人培訓、教師培訓、運營管理培訓及課程顧問培訓,同時還為學校提供10000餘本詳細課程指導手冊及配套PPT課程課件。夫子寶貝堅信只有完備、持續的學習才能打造更強的團隊,提供校區良性發展的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