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兩型飛彈試射失敗 總設計師已辭退

臺灣的自研導彈計劃看起來遇到了巨大的挫折,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8日報道,臺灣空軍剛剛研發成功並投入量產的防區外反跑道集束巡航導彈的“萬劍彈”和臺灣海軍“定海計劃”的海劍二號防空導彈均在漢光演習期間均發射失敗,有消息傳出臺灣“中科院”相關項目的總師因為失敗已被“辭退”。

臺灣兩型導彈試射失敗 總設計師已辭退

《聯合新聞網》報道指出,在臺軍漢光演習前的導彈射擊驗證中,臺灣空軍再次進行“萬劍彈”作戰驗證,從量產的萬劍彈中抽選一枚進行試射。

受測的“萬劍彈”由臺灣空軍IDF戰機在高空投放,進入低空時原應將彈體兩翼,以及進氣口後方尾平衡翼展開,但啟動渦輪扇發動機進行滑翔飛行時,從監視的影像發現,尾平衡翼展開不完全,導致萬劍彈因此失去平衡,彈體滾動而失速,最後無法控制。測試員不得已按下了自毀按鈕,測試的“萬劍彈”凌空爆炸。

至於臺灣海軍的海劍二導彈的測試,該系統在2014年7月首度進行海上斜射測試並取得成功,隨後去年海劍二導彈系統開始進行的陸上各項控制與中段引導的測試。

在漢光演習期間,海劍二系統進行的是中段引導測試,據稱測試時在海劍二導彈點火後,突然間出現信號異常,造成導彈無法脫離發射架,所幸中段引導測試固體燃料不多,發動機推進器在固態燃料燒完後停止運作,隨後研發小組也就問題原因進行全面檢查。

臺灣兩型導彈試射失敗 總設計師已辭退

據臺灣媒體報道,“定海計劃”和“神斧專案”總師,金姓男子,日前遭到臺灣“中科院”撤換。臺灣“中科院”高層因為測試失敗突然撤換“天劍計劃”的金姓總師一事,引起外界質疑,因為“中科院”從未有因為測試失敗而撤換總師的前例。

有媒體分析認為,辭退總師可能是因臺灣“中科院”內部人事糾紛,內部恩怨,“中科院”高層趁著這次失敗,以不適任為理由將金姓總師撤換,是“公報私仇”。

隨後臺灣“中科院”肯定了金姓總師被撤換一事,但否認了撤換總師是因為內部糾紛問題,只說是正常人事作業。據臺灣媒體報道,昨日臺灣“中科院”表示,“中科院”為有效推動各項武器專案研發工作,各項目總師研發、量產任務執行負有全責。

媒體報道該院的人事調整,是該“中科院”內部正常人事作業,是針對研發任務推動的綜合考量。而“中科院”各項武器裝備研發測試,依各軍種需求,均按節點進度執行。

媒體報道內容屬記者自行臆測,與事實不符。臺灣“中科院”高層因為測試失敗突然撤換“天劍計劃”的金姓總師,引起議論,因為“中科院”從未有因為測試失敗而撤換總師的前例。

有媒體分析認為,辭退總師可能是因臺灣“中科院”內部人事糾紛,內部恩怨,“中科院”高層趁此機會,以不適任為理由將金姓總師撤換。

反跑道集束巡航導彈“萬劍彈”,與美軍現役的AGM-54聯合防區外打擊系統( JSOW )類似的一款武器,臺灣空軍IDF戰機在經過“翔昇計劃”提升到C/D型以後,能夠加掛“萬劍彈”,透過GPS與慣性導引,遠程攻擊福建省沿海軍用機場、破壞跑道以阻滯解放軍戰機起降。

而艦射天劍二型導彈作為一款已經研發十幾年的中程防空導彈,至今未能解決垂髮問題。今年年初在臺灣“立法院”上,面對憤怒的“立委”,臺灣海軍司令向“立法院”保證說“海劍二”可以很快投入使用,海軍司令表示,由於天劍二垂直髮射技術已經突破,成功通過先期戰術測評,該彈預計於2019年完成作戰測評、2020年開始量產,隨後陸續裝配到6艘康定級艦上,以及沱江艦後續量產的4艘防空型沱江上,以提升臺灣海軍艦隊的防空能力。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5月28日報道稱,曾參與研製“雄風”系列導彈的陳平和教授不滿於退休金縮水,發文稱要去大陸講學謀生,在“中科院”退休人員間引起共鳴與關注。不過,陳平和後來表示,他沒有真要去大陸,只是想嚇唬當局而已。

臺灣兩型導彈試射失敗 總設計師已辭退

“雄風”系列巡航導彈一直被臺軍捧為“反制兵器”,是“威懾中共”的“撒手鐧”

報道稱,一名“陳博士”以公務員身份從“中科院”以簡任11職等退休,對退休金縮水氣憤難平,在便在專業群組裡面貼文《年改後的人心思變》,稱自己1948年生於澎湖,與大陸無冤無仇,可是對扣了自己退休金的民進黨當局卻是不共戴天。以後稱將憑一己之力,以專業技能撰寫《飛彈技術回憶錄》為講義,不涉機密,純談理論,效法兩位臺灣“部長”葉俊榮及吳茂昆去大陸短期教學。

據《年改後的人心思變》原文署名,這名“陳博士”本名陳平和,是美國華盛頓大學電機系博士畢業,以“中科院”簡任主任工程師和臺北科技大學電機所教授身份退休。

臺灣“教育部長”吳茂昆,此前被爆出在大陸多所大學有講座,甚至還是中科院凝聚態物理所顧問。

臺灣兩型導彈試射失敗 總設計師已辭退

陳平和在文中指出,7月1日“年改”大限之後,必將人心思變。人鳥紛飛,擇木而棲,這將是臺灣另類的自我淘空,是將臺灣“釜底抽薪、連根拔起式的滅絕”。他退休以後,只想安居享晚年,從來沒有去大陸的想法,是蔡當局逼人走入極端。

由於此文造成較大反響,5月27日,《中時電子報》就此事採訪了陳平和。他表示,以他在學術上的成就,有資格去大陸講學,在一些國際會議場合,大陸方面也邀請過他,他現已退休10多年,過了管制期限。但他並不是真的想要去大陸,貼文是想嚇嚇蔡當局。

陳平和稱,他從事“雄風”導彈的系統工程研究,參與了控制翼面、陀螺儀、感應器和銷定目標等子系統的研製。在中科院“獻身”30年,如今退休已久,居然碰上了溯及既往的“年金改革”,實在心有不甘。

臺灣兩型導彈試射失敗 總設計師已辭退

被臺軍遮遮掩掩的“雄風”2E型是臺軍手中射程最遠的導彈,也是“偷襲三峽大壩”的主力,其具體射程從未有過權威公佈,處於在600公里到1500公里多態疊加的薛定諤狀態

從7月1日起,臺灣公務員教師將實行新的退休金制度。一名此前每月約可領6萬多新臺幣的退休公務員,今年7月以後每月只有5萬2000多新臺幣,到2019年每月就更是隻剩下4萬1000多新臺幣了。令包括陳平和在內的許多退休人員不滿的是,他們明明退休已久,也要按照新制度減退休金。

此外,陳平和還說,在“中科院”有很多軍職是他手下,共同研製飛彈,但他們工作不到25年就退休了,7月1日新制上路後,他們可以領得比他多10%、還可以早領5年,這種差別對他來說更是火上加油。

據中時電子報報道稱,“中科院”中既有由“中正理工學院”畢業的軍職研究人員,也有從民間招聘的文職科研人員。然而軍職人員退休後領終身俸,文職人員則只有勞保年金,待遇遠不如軍職。

一位“中科院”退休人士表示,軍職人員多半坐享高薪,大多數研究工作卻都是文職人員負責,目前“中科院”所有重要科研計劃的負責人都是文職人員。“年改”之後他們的退休待遇與軍職差別極大,由此憤憤不平。

當然,這些文職研究人員還不是最慘的,“中科院”另有幾千名科聘人員,也是從民間招聘而來,受限於編制等因素沒轉文職,這些人佔“中科院”研究人員的9成,卻是退休後卻最沒保障的人。科研主力軍的待遇不佳,造成“中科院”內部士氣低落。

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表示,不管是亞音速的“雄風”2型還是超音速的“雄風”3型,都不超過美國上世紀80年代的技術水平,陳平和退休多年,知識想必更新的不大會太多。即便以他為首的臺灣軍工科研人員來大陸講學,也不會助益大陸的導彈研究,陳教授的“嚇唬”恐怕對臺當局沒什麼效果。更不用說以目前臺當局對兩岸交流的嚴防死守,就算他當真要來大陸,恐怕也是困難重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