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國恥誰之過?

“九一八”國恥誰之過?

一年一度“九一八”,一九三一“惺風煞”。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深夜,隨著“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的一聲爆炸,和接連響起的日本“關東軍”攻擊中國東北軍位於瀋陽城北郊駐地“北大營”的一陣緊似一陣的炮彈的炸響,日本軍國制定的“田中奏摺”,旨在滅亡中國,奴役中華的罪惡計劃,血惺發端。日本關東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攜在鄉軍人近千人,分南北兩路突然進攻東北軍第七旅駐地。

此時的北大營,亂成了一鍋高梁粥!

旅長王以哲以下旅團級軍官全數不在營中(僅有旅參謀長趙鎮藩,260團團長王鐵漢在營)。

七旅參謀長趙鎮藩尋王不著,直接去電東北軍司令長官公署,報告情況並請軍令,留守東北地區第一軍政長官榮臻亦不在崗,而私回錦洲老家為其父舉行盛宴祝壽。當在其家酒席中找到已是十時三十分,隨即給遠在北京治病的少帥張學良電話,張亦不在。

十時三十多分趙又來電話報告日本人已闖進軍營殺人了,並請示怎麼辦,榮臻根據張學良於九月五日所發“魚電”旨意,向“北大營”發出命令,“不準抵抗,不準動,大家挺著死,為國犧牲”。十時四十分,趙再打來電話,榮回電仍是不準抵抗。

此刻“北大營”日寇士兵用刺刀向手無寸鐵(槍械早已按張之命收繳入庫)的東北軍士兵亂捅,士兵們四散奔逃,日軍架起機槍狂射,幾百名中國士兵瞬時而成日寇刀槍之下冤魂。

“九一八”國恥誰之過?

東北軍士兵圍攏在260團團長王鐵漢周圍,群情激憤,四面響著機關槍聲,在這生死當口,王鐵漢毅然下令開庫取械,突圍撤出,挽救了北大營大多數將士的生命,至當晚十二時,日軍佔領北大營。

此刻,英俊瀟灑之少帥,正在北平中和劇院幽香瀰漫的包廂裡,紅顏知已左右相擁,全然沉浸在溫柔鄉中……

佔領北大營的日軍打開營內東北軍最大的軍火庫,日本人看傻眼了,裡面整齊的堆放著數不清的輕重武器。當時日本人驚歎,我們這不是找死嗎,幸虧它們沒在中國軍人手中。

此刻,榮臻與少帥還未聯絡上。

直至十九日凌晨一時多,少帥才看到榮臻發來電報與詳情彙報,隨後在協合醫院召開重要部屬會議,決定向國民政府報告。

九月十九日當天張學良下達了不抵抗命令(此時所發命令非轉蔣之令,此時蔣在永綏艦上去南昌督師剿共途中),至此“不抵抗”之風颳遍東北廣袤大地。

“九一八”國恥誰之過?

十九日,日軍未遇抵抗,佔領瀋陽。

繼而日軍分多路向東北軍各駐守地發起攻擊,均未受到抵抗,東北軍全線望風而撤。

至十一月底,東北軍大部退至錦州。此刻,錦洲堅守與放棄,是東北局勢,全國局墊的又一關鍵節點。

這個時候的張學良,在錦洲收攏了各地撤離而來的東北軍將士(未經征戰,未受損傷之部隊)十餘萬人,關內還有援蔣時留駐的近二十萬東北軍,同時還有國民政府的其他後援部隊。十二月四日國民政府申明撤銷建立錦洲中立區方案,但張仍對日心存幻想,繼續與日談判,同時調動錦洲一線部隊撤出。國民政府有所覺察,外長顧維軍與宋子文聯名給張致電:“如日仍進兵錦州,兄為國家計,為兄個人計,致當力排困難禦敵。”

蔣介石於十二月八日致電張,“錦洲軍隊堅守匆撤”。十二月二十五日,國民政府又致張電:“積極籌劃以固疆圉”。

十二月二十五日,張回電:“錦戰一開,華北全局必將牽動……非但錦州不保,連華北地盤亦不得保”。

十二月三十日,政府再致電張:“無論如何,必須抵抗。”張早在十二月二十一日給東北軍第二軍司令部電文稱:“若現實政府方案未定時,自然不用錦州部隊進行防守,因而撤回關內”。張置國民政府一再軍令而不顧,置軍機要人當面勸告而不屑,置關係全局之戰略要地而不管,竟擅自將東北軍悉數撤回關內。

此時此刻,張少帥全然不念黑土地與三千萬父老鄉親,全然不惜東北大地蘊藏的無盡寶藏,全部拱手讓給兇殘的日寇。

回顧當年雙方軍情,關外關內東北軍合起來有三十多萬兵力,火力配置也不低於日軍,且有戰機近三百架,各型艦船二佰餘首(3.22萬噸),後勤保障亦便利可靠。

日本關東軍正規部隊不足二萬,加上在鄉軍人,也就近三萬人,進攻北大營之火炮為偷運至北大營附近之兩門火炮,後勤保障遠不如中方。從各方面看,我方不見得就是完全劣勢,有的方面還佔優勢。但是張學良率領下的東北軍,卻不戰自退,彌成慘痛的民族災難。因此,將九一八日定為國恥之日,是確切而完全符合歷史真實的。

至此,我三千多萬同胞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九一八”國恥誰之過?

無數東北民眾流入關內,攜老揩幼悲憤地唱著“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在哪個悲慘的時候……這首催人淚下的悲歌,衣衫襤褸,步履艱難,流浪在‘華北平原’、‘齊魯大地’、黃土高坡、太行山下、黃河兩岸”……

更多的東北同胞更是砧上羔羊,任日寇宰割。泯滅人性的日軍制造了無數諸如平頂山、海北鎮、新民屯、鄭家屯……等慘絕人寰的血腥大案。

他們整村整鎮趕盡殺絕,手段慘絕人寰。一時間,美麗富繞的東北大地哀鴻遍野。

白山黑水之間無數萬人坑內冤魂聚泣。

黑土莽原之中連綿無人村裡白晝陰風。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萬惡日本軍國,殘酷殺虐迫害東北同胞之同時,對我東北地區戰略物資大肆掠奪,僅“九一八”事變當時就奪得東北軍大量武器、彈藥

計:步槍10萬餘支,手槍5萬餘支,機槍5千餘挺,各型火炮1千餘門(其中重炮近300門),戰車26輛,戰機近300架,戰艦200多艘(3.22萬噸),搶得財物僅黃金1項大帥府為256萬兩,邊業銀行2.3萬兩,官號1.2萬兩,還有不計其數的白銀、銀元、貨幣。

之後對東北的礦產資源更是掠奪性開採,至”九一八”事變起,至45年8月止,日軍共掠走糧食8億噸,東北成了日軍在各個戰場上的軍糧主要供應地,煤炭6.4億噸,銅鐵礦產4.9億噸,稀土2億噸,日寇利用東北搶奪的機器設備,將這些戰略物資製成的軍火,供應太平洋戰場達70%以上。

木材7億方,黃金2100噸,日軍每佔一地,無論是政府或民間的黃金一律搶走運回日本。

萬惡的日本軍國,對我東三省至民國以來所積累的經濟、軍事成果,一夕之間竊入囊中,博大豐富的礦產資源,經其大肆搶掠,短短几年使其軍力,戰略支撐力大為提升,也令其滅亡中國的狼豺野心急劇膨脹,及至1937年已然完成侵華戰爭的準備,進而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留下了近百年來最為慘痛最為屈辱最刻骨銘心的歷史印記。

值此“九一八”事變發生八十七週年之際,顧盼當前世情,我們不可不痛思歷史留給我們的深刻教訓。

不抵抗的命令到底是誰發出?客觀地說,應是張之下屬按其九月五日發回電令旨意所發出,蔣在事發當時並不知情,張於十九日四時多才給國民政府電告,“不準抵抗一令已於當晚十時三十分左右發出。”雖蔣之前主張,攘外必先安內,故蔣負有一定責任。但張身為本地區最高軍政長官,有臨機處置的責任與權力,特別是處於當時的軍閥實際控制時期,地方長官更有守土護鄉之責任,故主責須由張承擔。此事實張於晚年的多次接受記者採訪中,也多次予以承認。

從事變經過情況看,當時的東北軍從上至下,軍心煥散,軍紀松馳,軍人無守土禦敵之責心。事發時,各級主管均不在軍機樞位,北大營最高長官七旅旅長王以哲不在營內,留守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的中將參謀長榮臻私回錦州老家設盛宴為其父祝壽,達官華蓋雲集。盡享燈紅酒綠。事發半個多小時才得知曉。東北最高軍事長官少帥事發之後更是不見蹤影,三個多小時後才得此主官之令,如此延宕軍機如何不誤大事?整個東北軍全無“軍機緊急”之概念。

少帥身為東北最高軍政長官,胸無經世濟國大志,亦無治軍理政之才,事變當晚,沉浸於溫柔之鄉,醉不知歸,延宕軍機近四小時,釀成民族災難。有當時文人作詩戲狀於他:“趙四溫柔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溫柔鄉中英雄種,哪管東師如廟堂”,如此等將帥帶訓與榜效下,民風彪悍的東北子弟兵從未打一次像樣的勝仗,特別是軍隊中普遍存在懼日、恐日心態,在其後之榆關抗戰、熱河抗戰敗績連連,並創最恥辱之失敗記錄(二個旅駐守的熱河首府承德,被一百多日軍騎兵攻佔),並在此後的全面抗戰中也是一路敗績。真是將熊熊一窩。

誠然,少帥發動西安事變,促蔣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國共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主統一戰線,歷經艱苦卓絕,終至徹底勝利。於此論張確於國有功,而將其當年放棄東北之罪過而悉數抹去,此於歷史有失公允,也於整肅軍紀,提高軍人戰鬥意志而不利。

雖然歷史沒有假設,但我們不礙假設一二,以作反思。

假如當時執掌東北軍政大權之人為一位中興之主而勵精圖治,或如馬占山之類土匪出身,有實戰經驗與報國情懷之士,而非徒有“漢卿”之名紈絝子弟。

假如事發當時“少帥”忠於“封疆大吏”職守,置身瀋陽樞位,及時掌控突發軍情,啟動早備之預案,為國家殫精竭慮,堅守錦洲戰略要地,遏止局面惡化,贏得逆轉東北契機。而非沉溺聲色癮毒,石榴帳內醉眠不醒之輩。致軍隊得不到直接長官之臨變指令,只得依照其幾天前從北京發回瀋陽的“魚電”指令旨意,“不予抵抗”,而拱手讓出“北大營”和整個東北。

假如東北軍在“少帥”帶領下,一如平型關前的林彪師長與八路軍官兵,憑藉劣等裝備與壓倒一切敵人的氣慨而痛殲日軍,打破“皇軍不可戰勝”之神話。

一如臨沂血戰促成臺兒莊捷,宜棗陷險,成仁殉國的上將張志忠。

一如孤軍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勇士。

一如死守滕縣促成臺兒莊大捷的王銘章。

一如臺兒莊內的逐巷逐屋與敵相拼至死不退,終至勝利之李宗仁。

一如滇緬叢林奮勇殺敵的、重傷不退、英勇殉國之戴安瀾。

一如步槍草鞋,死旗隨身,轉戰南北,埋骨他鄉之川軍。

如少帥略具上述英烈之謀略與氣魄,早作預案,快速反擊,如是,中華歷史必然改寫,世界歷史必須改寫,英俊瀟灑風流倜儻之少帥其功過人心自斷。

八十七年可謂漫長、人類歷史卻似昨天,耳邊猶響,“九一八”“九一八”在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值此國恥之日,這悲壯之歌聲,令國人不應忘記阻滯我國崛起之首惡,展望未來,前路險阻重重……

它也警示我們,忘戰必危,怯戰必敗。

注:上述史料主要引自中國通史,部分來自百度百科

“九一八”國恥誰之過?

李曉陵,重慶合川區人。務農,務工,後經商。性好讀寫、經年不輟。退休閒居,更喜文字。

請自附題圖、插圖、封面、宣傳語。

請用word,標明體裁、作者簡介、聯繫方式。

讚賞金在刊文一月後全額髮給作者。忌一稿多投。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