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類型小說正成爲海外版權市場新寵

第70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14號閉幕,無論是首次以中國作家個體命名的 “麥家文學之夜”版權推介,還是科幻作家劉慈欣與海外出版商的現場對談,均大獲成功。尤其是,麥家的小說 《風聲》已引發近20國海外書商競爭國際版權。

有業內人士觀察到,從莫言到麥家、劉慈欣,從科幻小說 《三體》、金庸武俠名篇 《射鵰英雄傳》到諜戰小說 《解密》《風聲》,海外出版方體驗中國故事的選擇日益豐富多元。類型小說正開啟西方讀者“探秘”中國文學的新入口。

以最容易吸引目標讀者的小說做“開路先鋒”

法蘭克福書展現場,經過激烈角逐,麥家小說 《風聲》英譯本發行權被英國宙斯之首出版社拿下,該社曾成功推出 《三體》英文版。除了英文版權, 《風聲》意、葡、芬蘭語版權已確定簽約,德、西、法、荷、韓語等十餘個語種達成意向。

許多海外出版人坦言,如此看好 《風聲》,正因麥家此前輸出的小說 《解密》在歐美國家市場表現強勁——《解密》迄今已累計簽出33個語言的版本,屢登海外暢銷書單,英國 《經濟學人》將它評為 “2014年度全球十佳小說”, 《每日電訊報》更是把它與007邦德系列電影原著、 《諜影重重》原著小說一同納入 “史上最傑出的20部間諜小說”。

對於這點,麥家海外版權代理譚光磊深有體會,他強調 “開路先鋒”十分關鍵。《風聲》是譚光磊讀的第一部麥家作品,但他最終選擇從 《解密》開始推廣,正是考慮到 《風聲》裡的人物歷史背景和關係較為複雜,對西方讀者來說可能不是那麼容易理解,就像不少中國讀者對西班牙內戰也不熟悉。相較之下, 《解密》是數學天才容金珍的成長史,文本比較容易進入。有了 《解密》的基礎,喜歡麥家的外國讀者和出版人就更有動力去了解 《風聲》相對複雜的歷史文化背景。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類型文學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版權代理人、文學經紀人的專業運作是關鍵一環。成功的版權代理不是簡單輸出版權,而是按照國際規則精心包裝作品,充分挖掘作家不同作品的號召力和市場價值,把一流作品對接一流平臺。譚光磊觀察到,不少國內作家在小說翻譯出版後感覺 “大功告成”,不再積極參與譯作的海外推介,後勁乏力;或者 “一哄而上”,一下子推出 “全集”,缺少推廣重點和亮點。

在他看來,要向海外有效推介一名作家,肯定是從最容易吸引目標讀者、引發市場共鳴的作品做起,有了成果再繼續推進,而不是要求外方一下子全部買單。“穩紮穩打是我們的策略,寧可單本書的影響力做到極大化,後續再來推第二、第三本小說。” 《解密》開啟了麥家作品海外出版的道路,成為作家最具辨識度、最適合國際市場的代表作,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風聲》水起也就不稀奇了。

優秀類型小說寫作更容易越過文化差異的藩籬

科幻小說的未來體驗、武俠小說的快意恩仇、懸疑小說的神秘感,是全球讀者都熱愛的閱讀體驗。此前登上歐美暢銷榜單的中國 “爆款”小說 《暗黑者》英譯本也是如此,小說作者周浩暉談到,犯罪是國內外普遍主題,偵探故事、警匪小說、諜戰小說往往比其他文學作品更容易超越文化差異,贏得廣闊市場的青睞。

《風聲》英文譯者、英國漢學家米歐敏在翻譯過程中發現,麥家小說中並沒有“高大全”式英雄形象,而是被深深傷害過且有缺陷的個體,他們經常以犧牲自己作為巨大代價,在極端困難環境中獲得讓人驚歎的東西。除了小說敘事和人物塑造,類型小說的技巧手法也相當重要。不少海外書商都認為,《風聲》可以說是《暗算》的延續,但嘗試創新了結構,是一個“所有證人都在撒謊”的犯罪謎題,英語讀者可能不熟悉歷史背景,但這並不影響閱讀快感。

恰如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所評價的,《風聲》其實是很流行的 “密室逃生遊戲”,就像 《東方快車謀殺案》 《尼羅河上的慘案》 《無人生還》等經典的偵探推理小說,“把環境封閉起來,賦予人物一個任務去完成,懸念感強”。它的密室推理、羅生門多角敘事,都是西方讀者熟悉的元素,但麥家筆法又與西洋作家截然不同, “熟悉中帶著陌生”,讀者沉浸於嘗試去發現有什麼事情發生,而這正是文學引人入勝之處。

當然,尋找到得力譯者至關重要。有趣的是, 《暗黑者》譯者扎克·哈盧扎的父親是警察,這對他把握小說犯罪情節幫助不小;麥家 《解密》 《風聲》英文譯者米歐敏的爺爺曾是英國二戰密碼破譯人員,米歐敏本人也耳濡目染;劉慈欣 《三體》譯者之一劉宇昆本身即是科幻作家。好的譯文如同 “再創作”,幫助不同地區讀者輕鬆跨越語言障礙,盡享類型小說的樂趣和美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