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35章解讀,懂得了這點,則無往不利!

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今譯

執守大“道”,天下人都來歸往。歸往而不互相傷害,於是大家都平和安泰。

音樂和美食,能使過路的人停步。而“道”的表述,卻淡得沒有味道,看它卻看不見,聽它卻聽不著,用它卻用不完。

引述

仁義禮法之治有如“樂與餌”,不如行守自然無為的大“道”——雖然無形無跡,但能使人民平居安泰。

老子《道德經》:第35章解讀,懂得了這點,則無往不利!

他說

“執大象,天下往”,這個“象”字,不是叫我們抓一隻大象,而是現象的意思。人要懂得天地萬有的大現象法則,則天下都可去得,”而無往不利。關於這一點,古代儒道兩家不分時,都有同樣的解釋。在道家的原始經典《陰符經》上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這就是“大象”,因為道法於天,因而有了風雨雷電的變化,日夜明暗的往來,春夏秋冬的替代。瞭解了這些現象,在修道做工夫上,對於境界的變化和影響也就清楚明白了,這是《陰符經》的道理。

第二個儒道不分的事實,是《易經》的八卦。我們抬頭一看,低頭一看,大地間有八個大現象掛在那裡,上面是天體,下面是大地。這八個現象,天、地、太陽、月亮、風。雷、山、澤,互相在交換影響,構成了宇宙萬象的根源。若是我們瞭解“大象”的法則,天下就無往而不利了。

“往而不害,安平太”,人生要懂得這個天地的法則,所以,道家叫我們處世要抓住“大象”。但是人人都不肯注“大象”,卻經常在小地方計較。一塊錢計較得很精明,而經常幾十萬、幾百萬反而被騙去了。有人拼命地節省,一毛錢也捨不得用,然後積蓄到了幾百萬,拿去放利息,一下子被倒賬,就沒有了。因為他只看到小利,沒有把握大的狀況之故。“大象”是從大處著眼,所以能夠“天下往”。“往而不害”,向前一直去,在完全無害的情況下,永遠都會平安,永遠都是太平。

“安、平、太”三個字有三個意義:“安”是我們現在講的平安;“平”是永遠的平等,沒有波動;“太”是永遠站在原始的基點上。“太”就是原始的那一點,既無進也無退,不是前也不是後,永遠是在那個基點上。也就是儒家所說的,永遠就在人生的本分上。能夠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人,永遠都是“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樂”包括音樂和玩樂,以及很好聽的歌聲。假使我們走在街上,忽然聽到一棟樓上傳出好聽的音樂,或見到社會上的好玩事物,這些都屬於“樂”。“餌”是誘惑人的東西,凡是好聽、好看、好吃的在那裡,過客經過時就會停下來看一看。世界上一切物質的東西,只要使人感到舒服快樂的,人人都會受到誘惑。

但是,講到“道”,就很可憐了。“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世界上的人,如果能瞭解這個“大道”,本來可以迴轉過來,找到生命本來的這個“道”,無奈何,很少有人大徹大悟。因為“道”這個東西,講起來淡而無味,講了半天仍是空話,聽的人仍然不曉得“道”是什麼樣子;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所以修也修不成。

有人說,修道用功半輩子,成果在哪裡也不知道。想修道能夠長生不死,結果還是死,死得比別人更早;有時候死得雖然比別人晚一些,但又更加痛苦。所以“道”究竟在哪裡?搞不清楚。為什麼搞不清楚呢?因為大家不知道“執大象”這個大原則,忘記了它的用。

本章內容有給你什麼啟示嗎?歡迎發表評論,我們一起交流!

文章說明: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南懷瑾《老子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