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38章解讀,人際關係越來越外在化!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註釋

上德不德: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

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著形式上的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德的人順任自然而無心作為。“以”,有心,故意。

「下德無為而有以為」:“有以為”和“無以為”說的是有沒有模擬造作。有模擬造作就是“有以為”,沒有模擬造作就是“無以為”。本章據帛本刪除此句。

攘臂而扔之:伸出手臂來使人們強就。

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薄”,衰薄,不足。 “亂之首”,禍亂的開端。

前識者:“前識”指預設種種禮儀規範。“者”,提頓,無義。

華:虛華,非實質的。禮儀規範乃道之“其次”者,故曰“華”。

處其厚:立身敦厚。

薄:澆薄(刻薄,不淳厚),指“禮”。

去彼取此:捨棄薄華的禮,採取厚實的道與德。

老子《道德經》:第38章解讀,人際關係越來越外在化!

今譯

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實是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沒有達到德的境界。

上德的人順任自然而無心作為;上仁的人有所作為卻出於無意;上義的人有所作為且出於有意。上禮的人有所作為而得不到回應,於是就揚著胳膊使人強從。

所以喪失道就會失去德,失了德就會失去仁,喪失了仁就會失去義,失了義就會失去禮。

禮,標誌著忠信的不足,而禍亂的開端。

預設的種種規範,不過是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於澆薄;存心篤實,而不居於虛華。所以捨棄薄華而採取厚實。

引述

本章立論的動機,實有感於人際關係越來越外在化,而自發自主的精神已逐漸消失,僅靠一些規範把人的思想行為定著在固定的形式中。老子的感言是十分沉痛的。

老子從居心上來分“道”、“ 德”、“ 仁”、“ 義”、“ 禮”這幾個層次。無形無跡的道顯現於物或作用於物是為德(道是體,德是用,這兩者的關係其實是不能分離的)。老子將德分為上下:上德是無心的流露,下德則有了居心。“仁義”是從下德產生的,屬於有心的作為,已經不是自然的流露了。到了禮,就注入勉強的成分,禮失而後法(古時候“法”實內涵於“禮”),人的內在精神全然被斫([zhuó])傷。

在老子那時代,禮已演為繁文辱節,拘鎖人心,同時為爭權者所盜用,成為剽竊名位的工具,所以老子抨擊“禮”是“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一方面批評禮對於人性的拘束,另方面嚮往於道的境地——自然流露而不受外在制約的境地。

本章內容有帶給你新的啟示嗎?歡迎你發佈評論,我們一起交流!

文章說明: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